薩福的同性愛情是怎麼回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薩福是古希臘著名文學家之一,薩福曾經開設了女子學校,這件事直接引發了薩福的同性愛情,那你知道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在近代很多人提起薩福都會談論起薩福的同性愛情來,她甚至被人們視為是同性戀的先祖,這件事還要從她回到家鄉開設女子學校開始說起。當時她開設女子學校的目的是想要傳授他們詩詞、儀態等內容,而她的行為在當時也受到了貴族的歡迎,他們將家裡的女兒送到薩福的學校之中,薩福十分喜愛這些年輕的女孩子,甚至和她們一起分享關於愛情戀情的藝術。薩福和這些女孩子朝夕相處,將原本的喜愛慢慢轉化為深深的愛戀,薩福的同性愛情就是這樣產生的。

  在勒斯波思島上,被薩福愛戀的少女,薩福的詩歌中提到的就有阿狄司、阿班西絲、龔伊拉等,薩福為了她們的薔薇般的面頰,甜蜜的笑容,為了潔白飄動的晨衣,為了歡快的歌唱,而心神搖動,她大聲地說,“我為了你們,美麗的人啊,永不會變心”;“你來了,我為你痴狂,/我的心為慾望燃燒,你使它清涼。”對這些少女而言,她們對薩福的依戀,類同於對母親的溫暖的依戀,當她們在青春期恐懼於男子的生硬的侵犯的時候,她們就會對比自己年長的母親型的人奉獻愛與尊重,苛求得到她如子宮一般溫暖的愛與庇護,讓自己可以無憂無濾縱情於這樣的懷抱。就像弗吉尼亞對姐姐凡奈莎一樣,在凡奈莎新婚之夜,她還給姐姐寫這樣的信:“離開了你的島嶼,我們依然是你謙卑的小畜生。從冬到夏到秋,我們不停歌唱討你歡心向你求婚,希望有一天你娶走我們。但如今我們不敢存這個念頭,只求你還是把我們當你的情人。”她後來不斷地和姐姐的丈夫、情人發生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她童年時代的心願:和凡奈莎在一起。毛尖《慢慢微笑》

  對於薩福而言,對這些少女的愛,出於兩種可能:一是類似於母性的愛。薩福彷彿勒斯波思島的母蟻或女蜂王,所有的女子環繞著她,得她教導,受她疼愛。而她也確實微笑地哀憐地看著她們的歌唱、嬉戲,她喜歡未婚年少的女子,在於她們的純潔自然的天性。她說:“我愛上了你,阿狄司,/很久以前。那時/你還只是 /一個醜巴巴的小女孩子。”又一首:“難道那麼一個小小村姑,/穿著鄉下的衣裳,真能夠引起你的寵愛?/她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樣兒/提起長袍、露出腳蜾。”再,“但是這個女孩子/她的髮辮是比松明火把/更金黃——”引起她愛的衝動的,是對小小的純真的女孩子的庇護、支配和愛憐。處於女同性戀這一方的薩福,一定是具有強的精神力量,具有控制力、支配力和溫暖的包容性的。其實在異性戀中,這樣如母親一般的情人也存在,像喬治·桑對於肖邦的控制力,像盧梭依戀於年長的華倫夫人母性的懷抱。所以波德萊爾稱她是“有男子氣概的薩福。詩人!情人!”另一種愛的可能是對自我的認同和愛戀。她以高傲的、愉快的、欣賞的目光,在她的同類那裡,感覺到自己的美好。她不必在乎男人的評判、不必顧慮在男子那獲得的認同和尊重,她和平等的另一個她,安靜地相互欣賞。正如鄧恩所唱的:“我的兩片嘴脣,兩隻眼睛,兩條腿,和你的/並無不同,就好比你自己的身體的兩兩對等,/既然我們如此相像,為什麼/不讓相像的部位兩兩相碰?……我愛撫著自己,似乎就是在愛撫你。”男女之間的性愛,一旦高潮過去,就陷入低谷,甚至厭棄和冷落,和女子之間的性愛,則更為沉思,在相互長久溫柔的觸控,相互欣賞的眼神中,交流愛意,在溫和的親吻中醞釀情感,比起男子的侵略、佔有,似乎更合乎自然的狀態。《聖經》和古希臘神話傳說中,蘋果,在男女的關係中,代表著誘惑和慾望,是具有摧毀能力的誘因。因為吃了蘋果,犯了原罪,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了樂園;因為金蘋果,美惠三女神讓帕里斯拐走了美麗的海倫,引發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但是,在薩福這裡,蘋果則象徵了處女的美好。

  在古希臘師生之間產生感情還是比較盛行的,薩福和女學生之間的愛情也並沒有引起人們的牴觸和發對,人們還是比較理解這種感情的,而薩福的詩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薩福的許多詩描寫的都是女子的同性愛情,其中有許多都是和她的女學生有關,在她們嫁人或者離開之後,薩福十分的不捨和思念,於是將這種感情融合到詩詞之中。薩福的同性愛情也得到了人們的寬恕,並沒有因此而對她產生牴觸,許多人稱呼她為同性愛情的女聖人。

  文學家薩福的作品

  流傳作品

  薩福被冠以“抒情詩人”之名,是因為在那個時代,詩歌是由七絃琴伴唱的。薩福在技術和體裁上改進了抒情詩,成就了希臘抒情詩的轉向:從以諸神和繆斯的名義寫詩轉向以個人的聲音吟唱。

  薩福留有詩歌九卷之多,但目前僅存一首完整的詩章,其餘均為殘篇斷簡。從公元前三世紀起,薩福的名字就開始出現在詩歌、戲劇和各種著述中,她逐漸被神化或醜化,按時代的需求——或被喻為第十位繆斯;或被描繪為面板黝黑、長相醜陋的女人。中世紀時,因她詩篇歌詠同性之愛而被教會視為異端,將她的詩歌全部焚燬。若不是在十九世紀末一位埃及農民在尼羅河水域偶然發現紙莎草本上記載薩福的詩歌,被淹沒的詩歌會更多。但薩福的傳奇始終流傳著,尤其是在各代詩人們心中成為一座燈塔。

  作品風格

  薩福的詩溫婉典雅,真情率性,大多以人的愛和慾望為主題——不同於她以前的詩歌是以神作為歌吟的物件——詩中充滿了愛的勸喻、愛中的甜美與痛苦或兩者相互交織的情愫,以及瀰漫著憐憫和嫉妒的悲鳴之聲。讀她的詩歌,猶如冒險去遠航。

  薩福的詩藝很高,在目前僅存的詩篇中已經能夠看出她嫻熟運用暗喻不像荷馬時代多用明喻這種現代詩歌的技巧,使詩歌形象和內在涵義更為豐富和飽滿,如她描寫鴿子:“它們的心漸漸冷卻/任雙翅垂落下來”,意象優美而悽婉,鑲嵌著她難以述說的某種落寞情懷;又如上述引文中的“戰車和驍騎”,除了具體所指外還暗喻著男人。 此外,有時她的詩歌又像浪漫主義時期的抒情詩,將大自然的風物山川用來象徵自己微妙心緒。

  詩體特點

  薩福的詩體是獨創的。西方詩歌史上把這種詩體稱之為“薩福體”。它們是獨唱形式的——荷馬時代和古希臘悲劇中有許多是歌隊的集體合唱——詩體短小,以抒情和傾述內心情懷為主,音節更為單純、明澈。在“薩福體”的格律中,每一節分為四行,每一行中長短音節在相對固定中略有變化,前三行有點像荷馬時代的六韻步詩體,第四行則音節簡短,顯得乾脆明快。相傳,與薩福同時代的雅典統治者梭倫也是一位詩人,當他偶然聽到薩福的詩篇時說“如果我學會了她的音律,可以死而無憾了”。

  薩福的詩體類似於中國古代的詞,目的在於供人彈琴詠唱,但她往往自己譜曲。薩福不僅在技巧上創立了“薩福體”,改革了當時詩歌創作的韻律,而且與其他詩人一起,在風格上把詠唱的物件從神轉移到人,並用第一人稱來抒發個人的哀樂,在當時相當革新。

文學家納博科夫的簡介
司馬遷與希羅多德哪個文學成就高
相關知識
薩福的同性愛情是怎麼回事
夢見自己和現在的老公結婚是怎麼回事
夢見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是怎麼回事
夢見和異性擁抱是怎麼回事
昨晚夢見和同學聚會是怎麼回事
昨晚夢見和去世的母親說話是怎麼回事
夢見和死去的親人說話是怎麼回事
夢見同學分手是怎麼回事
夢見去世的父親擁抱是怎麼回事
夢見去世的母親生病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