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態環保演講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從小事做起,加入綠色環保的隊伍中,讓我們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給地球母親一個綠色的未來。現在就來看看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目前,我們日益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困擾;當國人的錢包日益鼓起來以後,也越來越深切地體會到,物質豐富並不是生活質量的全部,清新空氣、乾淨的水、宜居環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備元素。生態文明是中國轉型發展大勢所趨,也是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的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到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從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到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展望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將更加尊重自然規律,更加依靠發展方式轉變,更加突出制度保障,更加重視全民參與。一個有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文化傳統,又對現代工業文明有著深刻省思的民族,將在現代化之路上激發出強大的生態文明力量。 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摒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長久之計,所以要建設好生態文明,關鍵是必須從大學生抓起,在我們大學生的腦中潛移默化,形成生態文明觀。所以作為一名大學生,為建設生態文明,我們應積極倡導環保與生態文明,積極為生態文明事業做貢獻。我們可以指定相關的措施,並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認識,形成一種生態文明觀。並且要明白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思想。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節約:節約紙張、廢紙再利用、不隨手亂扔廢電池、節約水電、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

  二、保護:愛護花草樹木、不踐踏草坪、積極植樹造林;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 在房前屋後栽樹;垃圾分類回收,回收廢電池,金屬,廢塑料,儘量避免產生有毒垃圾,使用無氟冰箱,少用室內殺蟲劑,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三、宣傳: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利用每一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支援環保募捐,反對奢侈,簡樸生活,參與環保宣傳,做環保志願者。廣泛開展綠色環保、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實踐活動。

  一棵樹好栽,而一片森林則不易培育。生態文明重在建設,難在堅持。讓我們攜起手來,匯聚每一個人的努力,把生態意識體現在日常生活到發展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保護環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托起一個山明水秀、天朗氣清的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們做起,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創美好中國,期待更好明天。

   篇【2】

  一、生態文明的背景

  當今世界已經開始邁向生態文明時代。自20XX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傳統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危害,全球生態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全世界聯合起來拯救地球成為共識。生態文明、生態保護、低碳生活成為全球性話語。在過去數百年間,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浪費後節約、先汙染後治理的現代化道路。但是我們不能再走那樣的彎路。並不是說中國沒有這個權利,而是這條路是一條死路。當今的工業化國家,人口僅佔世界的15%,而工業化程序中卻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礦產資源。我們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業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夠的資源。專家測算表明,如果中國也象美國當時那樣實現工業化,那麼三個地球的資源也不夠用。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如果達到美國現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開採的全部後備石油採出來,也只夠用一年零三個月。在論述生態文明建設時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其中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是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國情。從資源來講,我國並不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國土面積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積每年受季風的影響,33%是乾旱或荒漠地區。55%的國土面積不適宜人類生產或生活。資源相對緊缺,耕地、淡水、能源、鐵礦等主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1/2。一方面是資源短缺,另一方面卻是有限的資源存在存在浪費的現象。

  二、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觀在精神實質上具有內在一致性。生態文明建設是對科學發展的具體實踐和真正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不是要阻礙發展,而是強調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發展,是為了實現長遠的發展,為了更好地發展,充分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發展”的第一要義;生態文明建設強調關係“人民福祉”,要“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反應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協調,統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反映了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

  二實踐意義

  標誌著中國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將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態文明既是生產領域的文明,更是生活領域的文明。生態關係人人,人人必須保護生態。報告在黨的文獻中突出了中國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性,提出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的良好風氣”。這是全社會範圍內的一次建設生態文明的總動員,必將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促使全體民眾進一步轉變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形成從我做起、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的良好社會風尚。偉大的實踐需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非常及時,它既是實踐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實踐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它會使我們靜下心來梳理和解決前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它會為我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永續發展提供載體,它必將使美麗中國變成現實。

  三、生態文明存在的問題

  1、人頭問題突出,龐大的人口規模對資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和汙染。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由於人口多,自然資源人均佔用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工礦、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增加,人均耕地面積減少。

  2、環境日益惡化。我國在獲得巨大經濟發展的背後,卻付出了更大的資源成本、環境成本和生態成本。我國的經濟發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壞自然資源為代價的。改革開放後,我國生態退化的局面不但沒有得到扭轉反而更加嚴重,如果繼續實行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問題只會變得更加嚴重。空氣持續惡化,水汙染日益嚴重,金屬汙染呈現高發態勢。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戰略任務表明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的重視程度,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目的就是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我國的生態狀況十分嚴峻。人均森林面積和蓄積分別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蓋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積已佔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斷增加。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七大江河水系,劣五類水質佔27%。668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因缺水影響城市工業產值20XX億元;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等等。生態惡化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推進生態文明的建設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生態文明的解決辦法

  一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迴圈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發展迴圈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之一。加速完善我國的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高度重視市場機制的重要槓桿作用。

  二儘快出臺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財稅制度,可借鑑美國使用綠色稅收和綠色收費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經驗,包括按照“誰汙染誰付費”的原則對造成汙染的企業徵稅,以各種稅收獎勵制度促進清潔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將稅收與環保表現掛鉤,徵收天然產品發展稅,制定交通優惠政策等。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強化政府、企業和公眾的環境責任、守法意識和監督意識。落實企業的生態責任和監督,強調重在生產線始端的汙染控制和汙染減少,而不是在傳統的終端治理;大力推進清潔生產、迴圈經濟、環保產業等發展。

  三確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公眾的生存權”的現代意識,提高全民的生態道德,讓推進“生態文明”儘快成為全社會的主流意識以及各級政府的執政理念。加快環保的資訊化建設,以推進環境民主,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決策權和監督權;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民間組織的發展,發揮民眾的參與、監督和管理作用。

  四重視把環保與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緊密結合。以高校和環保科研機構為平臺,加快對環保科學、技術以及新產品的研發,促進我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的新興產業發展,鼓勵其發展專業的環保諮詢、設計、工程、服務和保險等的新興產業。儘快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廣大城市社群和農村民眾的環保教育和示範基地建設,落實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儘快讓生態文明教育作為青少年和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注重民眾的生態意識和環保行為能力的培養,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社會環境。

  五、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為我國的生產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觀念,作為一種基礎的價值導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乾淨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適的房子等。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保持動態平衡和良性迴圈並與人們和諧相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便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無法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任重而道遠。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篇【3】

  20XX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引發了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潮。在“里約”精神的鼓舞下,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逐漸開始關注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相繼通過了一系列相關重要檔案。20XX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莊重地將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九五”和20XX年中長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提出“必須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20XX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20XX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20XX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主張;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之一。

  近二十年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發展迅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1、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初步達到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轉變。並且,我國森林覆蓋率、森林儲蓄量和森林面積也大幅增加,比改革開放初期增幅巨大。

  2、生態經濟初具規模生態文明主張資源再利用的原則,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迴圈流動過程,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這些年,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堅定不移地推進節能減排,在新能源發展方面我們已經步入世界前列。實現了水電裝機、太陽能熱水器的利用規模、核電在建規模、風電裝機的增速四個全球第一。同時,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可喜成就。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全國範圍內均有各種型別、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

  3、生態旅遊發展迅速自推動生態文明發展以來,我國新建了許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優美的森林風景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正逐步成為社會公眾進行戶外遊憩、開展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這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為維持生態的平衡、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保障。

  短短二十年,在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

  1、我國的基本國情限制了生態文明的發展

  中國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發展道路上不可迴避的問題。作為世界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人均水平。然而中國正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各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為物質支援。大量的開採能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同時,為了追求高效益、低成本,中國許多行業和地區不明由採用先進的環保技術進行生產,排放也不達標準。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大。因此,中國單位GDP的廢水、固體廢棄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單位產值的消耗強度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在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傷害,如此惡性迴圈,中國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2、生態文明意識不夠深入人心

  新中國以來,我國的經濟一直處在很高的發展速度。發展快固然好,但是發展過快的話,就沒有充足的時間來提升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許多人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質的滿足,為了追求高效益、低成本,不採用先進技術、不按國家標準進行生產。他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忽略了長遠的發展。這並不是因為國家標準不完善、監管體系不健全,而是由於大多數人不能正確地認識我國生態的現狀,不能明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給地球帶來的嚴重後果。基本文化知識的缺失和基本環保意識的缺失,導致了生態文明建設很難進一步推廣。

  3、生態建設不均勻

  我國在增加森林覆蓋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可否認森林的增加對生態有著不可計數的好處。然而這種哪裡出了問題就去哪裡解決問題的方法治標不治本。我們永遠在解決問題而不是預防問題的發生。在許多城市,為了追求發展,仍有大片的天然植被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工廠,好一些也只是完全沒有因地制宜的所謂綠化區域。這種不均衡的生態建設取得的生態效益並不顯著。

  我對我國在生態建設方面有以下幾點建議:

  1、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環境問題竹根到底是人口問題造成的。人口不斷增長,必然會造成對物質的需求不斷地增長。經濟的發展會消耗能源,人口越多,所需能源越多,佔地約大。為了滿足人們需求,就要不斷砍伐森林,開採能源,對環境造成巨大的負擔。所以,我們還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長,也減少對環境的負擔。只要把人口的增長和生態建設保持在一個平衡點上,我們就能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人口過多,我們現有的水平就不能提供很好的物質條件,隨著人們對物質需求的日益增加,我們更難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滿足人們,我們不得不從環境中獲取更多,這就對環境增加了更大的負擔。

  2、持續推動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

  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成果”,生態環境卻遭到嚴重破壞,可持續發展受到損害。事實證明,單純的GDP增長指標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問題,它沒有體現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環境損失和資源消耗成本。所以,以犧牲能源消耗、環境資源為代價,換取某種經濟增長,帶來一時的經濟數字的增高,卻留下了長遠的隱患。我們只有把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才能對生產要素產生最科學的集聚效應,並營造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後勁。並且,雖然短期來看,我們是得到了高效益,但是長遠來看,生態的破壞對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會造成很大的負擔,不僅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困難。我們不能只考慮近幾年的發展,而應該縱觀幾十年、幾百年的發展,在追求眼前利益的同時,也追求未來的利益。可持續發展才是發展的正確道路。

  3、宣傳生態文明文化

  要想從根本上維持生態平衡,再先進的技術也只是不斷解決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這樣迴圈,無休無止。就算有一天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生態被破壞的速度,但是如果人們沒有足夠的意識去利用新技術解決問題,一切的努力也是白費的。所以說,要讓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要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壓在自己肩上的生態建設的責任,才能更好的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只有當人們都有意識去保護生態了,新技術的發展才能更好的發揮功效。同時,當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得到了提升,在生產生活中對生態造成的傷害也會減少,這也從根本上減少了生態問題。

  4、均勻協調發展生態建設

  不僅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需要建設生態林,在城市中生態的建設更是至關重要的。在城市中合理的增加綠化,不僅對城市生態系統有好處,也能給人們創造更優質的生活條件。我認為城市生態建是我國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城市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中心,更應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心。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多次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迴圈。胡錦濤同志最近也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共同發展逐步成為我國發展的方向,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是一條正確而光明的路線。雖然這條路上充滿了困難,但回首看到我們已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

中學生課前勵志演講稿三分鐘
關於保護環境主題演講稿
相關知識
大學生生態環保演講稿
大學生節約環保演講稿
大學生優秀環保演講稿
大學生精彩環保演講稿
大學生校園環保演講稿
大學生關於環保演講稿範文
大學生關於環保演講稿範文
學生關於環保演講稿
小學生英語環保演講稿
中學生節約環保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