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分清公與私發言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員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黨員幹部有關分清公與私的發言稿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黨的提出了“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建設新目標。幹部清正是實現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前提和基礎。確保幹部清正,需要各級黨組織以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堅持從嚴治黨、從嚴管理幹部,也需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從維護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出發嚴格執紀、強化監督,更需要各級各類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踐行清正要求,當好清正的排頭兵。

  黨員幹部廉潔自律的必要性。廉潔自律是黨員幹部的必備素質。從嚴治黨,反腐倡廉,只要黨員幹部做好了,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就有了希望。黨員幹部廉潔自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黨員幹部廉潔自律是對外開放的需要。

  黨員幹部廉潔自律需要錘鍊品德意志。自覺錘鍊品德意志是黨員幹部保持清正的必然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地、不斷地錘鍊品德意志,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嚴格自律,始終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幹事創業謀發展上,用在推動工作抓落實上。常省言與行的“道德線”,劃清公與私的“警戒線”,遠離黨紀與國法的“高壓線”。

  黨員幹部廉潔自律需要牢記責任。新一屆中央政治局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談到“三個重大責任”,其中,對人民的責任是“三個重大責任”的核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最終的奮鬥目標,向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是努力方向。“三大重大責任”的提出,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向全黨提出的新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無論職務高低,都應該把對民族、對人民、對黨的責任牢記在心中,付諸實踐中。

  廉潔自律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黨和人民對黨員幹部最起碼的要求,也是黨員幹部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道德準則。廣大黨員幹部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善於思考、分清是非,用好權力、造福於民,防微杜漸,抵制誘惑。在思想上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在行動上始終保持一份理智,以平和、知足之心對待名利,以敬畏、淡泊之心對待權力,以奮發、進取之心對待事業,始終保持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氣,惟有如此,才能成為一名光明磊落、高風亮節、清正廉明、受群眾愛戴的黨員幹部。

  篇2

  近期,要按照省委和市委的要求,我局深入開展“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界限”專題大討論,對照理論理想、黨章黨紀、民心民生、先輩先進“四面鏡子”,深刻反思,深入剖析,實現思想認識上的正本清源,使黨的群眾路線在廣大黨員幹部中深深紮根,使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成為黨員幹部的普遍自覺。

  在討論過程中我意識到,想要正確釐清“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的界限”,就必須做好三道題、樹立三種觀念:一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做好公與私的選擇題,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就是要公而忘私,提倡一個“讓”字,在涉及到個人利益時不貪戀享受,時刻做好“讓”的準備;要牢記職責,做到一個“清”字,面對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和影響,耐得住清貧,做一個真正公而忘私的人;要為民造福,把握一個“謀”字,堅持心為民系、權為民用、利為民謀。二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做好對與錯的判斷題,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就是要用正確的是非觀提高修養,積聚正能量,做一個是非分明的人,敢於向一切錯誤言論、錯誤行為說不,向高尚靠攏、向正義看齊,帶動積聚引領新風正氣的正能量;要用正確的是非觀為人處世,釋放正能量,做到腦中有盞燈、心中有桿秤、手中有把尺;要用正確的是非觀把關定向,激發正能量,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掌好舵、帶好頭、把好關,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幹勁和熱情。三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做好榮與辱的鑑別題,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就是要提升修養,正確處理好名與利、得與失、苦與樂之間的關係;要與時俱進,在思想文化價值取向上走在群眾前頭,做時代精神的詮釋者、時代潮流的引領者;要不忘傳承,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深入挖掘,去其糟粕,汲取營養。

  對照中央和省委、市委提出的反對“四風”抓作風和“務實為民清廉”要求,結合實際,可以看到,“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看似三對簡單的矛盾對立關係,但對於黨員幹部來說,這三對關係涇渭分明,來不得半點混淆。釐清三種關係的界限,是黨員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權力觀、民族觀和事業觀的前提。要時刻牢記黨員幹部的權力是黨和人民給予的,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慾所惑,真正把精力才幹集中和用在所幹的每一件工作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員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對黨員幹部來說“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的界限”本該分明,可在一些黨員幹部那裡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界限。一些黨員幹部為了追求一時的權力和榮耀,忘了對錯,沒有了公私之分、榮辱之別,“四風問題”嚴重,理想信念動搖,學習意識淡薄,精神懈怠,貪圖名利,弄虛作假,不求實效;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負責任;鋪張浪費,奢靡享樂,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這些問題嚴重損害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導致黨群幹群關係漸變為“油水關係”、“水火關係”,終削弱了我們黨的群眾基礎和階級基礎,使得人民群眾對公務員系統有了很深的誤解。

  要理清“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的界限”,追求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是必須高度重視“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二要正確認識“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問題。“公與私”是權力觀、利益觀的問題,“對與錯”是政治立場、是非觀的問題,“榮與辱”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要明確公私不分、對錯混淆、榮辱顛倒的表現和危害。三要準確把握“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界限”。築牢思想防線,增強群眾觀念,堅持知行統一,守住紀律底線。只有正確釐清“公與私、對與錯、榮與辱的界限”,把我們的價值觀從理論落實到實際中去,才能把我們的價值觀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腳踏實地的履行著工作職責,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篇3

  依據教育局黨委關於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有關要求,今天我結合幼兒園的工作實際,現就我們黨員幹部在工作中如何正確認識“公與私、義與私、義與商”的關係問題,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看法,不到之處,請大家誠懇指正。

  在公與私、義與私、義與商”的三個關係中,我首先談談如何正確對待公與私的關係。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公與私的關係。所謂的公,就是社會或社會利益;所謂的私,就是個人或個人利益。公與私是對立統一的;其對立表現在,它反映了不同的利益物件及其要求。其統一表現在,對全域性而言為私的利益,在一個區域性就是公共利益;對區域性而言為公的利益,在全域性就是為私的利益。個人的私立在任何社會都要受到限制,它的平衡需要依靠制度、法律和道德,就是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客觀需要。

  如何正確對待公與私的關係,一方面要看到公與私存在的現實必然性,正視合法的私人利益,在可能的條件下,滿足個人正當合理的要求,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大公無私、先人後己、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在公與私利益關係發生矛盾的時候,要自覺地以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以公為重、以公為先、舍私為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旗幟鮮明的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良好道德風尚。

  如何正確對待義與利的關係。義與利具有統一性:二者可以統一在公共關係上,公共利益既是利益追求,又是道德目的,在這裡利益和道德得到統一;義與利又有對立的一面;有的時候、有的情況下,義與利不能同時兼得。但是義與利並並不是針鋒相對、水火不相容的。在實際生活中,具體情況雖然比較複雜,但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權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難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問題在於當遇到利益衝突時如何對待,以什麼原則來解決衝突。

  義與利的辨證統一關係,要求我們正確對待人生過程中的義與利,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明確義與利的標準。唯物史觀認為,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於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思想和行為,就是義,否則就是不義。利有正當的利和不正當的利,通過正當途徑和合法手段獲得的個人利益,就是正當的利,正當的利就應該努力爭取。堅持義利統一的原則,擺正各種義利關係。我國市社會主義國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義利統一成為必然的趨勢和方向。但義利之間,國家、集體、個人之間也會有矛盾的對立,因此要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反對把個人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上“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著義利二字打轉。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經有過一個人皆君子言必稱義的時代,當時或許有過大義滅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見的是借義逐利的偽君子和假義真信的迂君子。那個時代過去了。曾幾何時,世風劇變,義的信譽一落千丈,真君子銷聲匿跡,偽君子真相畢露,迂君子豁然開竅,都一窩峰奔利而去。據說觀念更新,義利之辨有了新解,原來利並非小人的專利倒是做伯樂天經地義。

  “時間就是金錢!”棗這是當今一句時髦口號。企業家以之鞭策生產,本無可非議。但世人把它奉為指導人生的座右銘,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種企業,使人際關係成了一個市場。我曾經嘲笑廉價的人情味。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試問,不花錢你可以買到期個微笑,一句問候,一丁點兒惻隱之心?不過,無須懷舊。想靠形形色色的義和說教來匡正時弊,拯救世風人心,事實上無濟於事。在義利之外,還有別樣的人生態度。在君子小人之外,還有別樣的價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說:“至人喻於情。”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義”教人奉獻,“利”誘人佔有,前者把人生變成一次義務的履行,後者把人生變成一場權利的爭奪,殊不知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義和利都脫不開計較,所以,無論義師討伐叛臣,不容支配眾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緊張。如果說“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麼,我所說的“情”便代表了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它主張率性而生,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佔有的物品,你之你權在於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佔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創造不同奉獻,奉獻只是完成外在的責任,創造卻是實現真實的“自我”。至於創造和佔有,其判別更是一目瞭然,譬如寫作,佔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帶來的名利地位,創造注重的只是創作本身的快樂。有真性情的人,在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鍾情趣的品味。更為可貴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為利的時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種閒適之情。我不是指中國士大夫式的閒情逸致,也不是指小農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種不為利驅、不為物役的淡泊生活情懷。仍以寫作為例,我想不通,一個人何必要菱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詩足矣。倘無此奢求,則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寫作也不過是這活得自在的一種方式罷了。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佔有,所以才會佔有慾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檢驗?當然,人生總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輕利的人所體味到的辛酸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夢想不到。但是,擺脫了佔有慾,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許多瑣碎的煩惱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無意以審美之情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達了一個信念:在義與利之外,還有種更值得一過的人生。這個信念將支撐我度過未來吉凶難卜的歲月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處理好“公與私、義與利、官與商”的關係,堅決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立身、處世,時時處處把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大於一切、高於一切、重於一切的位置上,盡心竭力為黨分憂、為國建功、為民造福。

  一是正確把握“公與私”的關係,保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的自覺。能不能把握好公私界限,正確處理公私關係,是檢驗一名黨員幹部黨性純不純、作風正不正的試金石。習反覆強調,在作風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私”既是私利,也包含私心、私慾,不僅體現在物質利益上,還體現在精神狀態上。“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晉代的傅玄告訴我們主持政務關鍵在於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如果只圖自己舒服、只講個人面子、只顧自身前程,就難免讓“私”字大行其道,助長“四風”蔓延,損害黨和政府形象。只有把握好公與私的界限,才能真正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面對公私關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還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黨員領導幹部要有清醒的認識,時刻牢記手中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姓“公”不姓“私”,堅持克己奉公、秉公用權,公私分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二是正確把握“義與利”的關係,牢固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孔子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義”教人奉獻,“利”誘人佔有,前者把人生變成一次義務的履行,後者把人生變成一場權利的爭奪。對領導幹部而言,尤其應該擺正義與利的關係,可以追求個人的合法權益,但不可以有自己的灰色私利,更不能把權力當成謀取私利的工具,理當做到破除私心、成全公義。這是領導幹部應該秉持的義利觀,也是中央領導一再強調“為官發財應該兩道”的深意所在。“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對領導幹部來說,不怕物質誘惑多麼熾烈,就怕內心自律潰敗;不怕監督存在留白,就怕不能戰勝“心魔”。要正確處理好“義”和“利”的關係,別讓自己掉進唯“利”是圖的歧路和錯路。

  三是正確把握“官與商”的關係,自覺擺正官商位置。3月28日閉幕的博鰲論壇上,專門設定了《政商關係新生態:君子之交相忘於江湖》的分論壇,表達了對新型政商關係、健康政治生態的期待。在新常態下,如何構建新的官商關係非常重要。在繼續保持高壓反腐態勢的大背景下,健康的、正常的官商合作也要大力提倡。只要是合乎政策法規,合乎法定程式,利於企業發展,利於政府發展的“共贏”專案,就應該大膽合作。不能因為之前暴露的“在商言官,以商養官”現象就“涇渭分明”,很多商人、企業再也不想“轉型”升級了,地方該有的專案,政府純粹不搞了;工程建設引進,園區不建了;連正常程式開展的投標中標也停止了。這樣的“官商相背而馳”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也不利於進一步改革開放。所以,新常態下,構建起新型、正常的官商關係尤為重要,只要堅持依法守紀,政府公開透明落實國家政策,企業增值納稅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官商之間一樣也可以建立“魚水關係”,雙方共同發展,實現真正的共贏。

  看完“”的人

1.領導幹部嚴守政治紀律發言稿

2.“三嚴三實”領導講話稿3篇

3.《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學習心得體會範文3篇

4.嚴守黨章黨規和規範黨員日常言行發言稿

5.幹部領導嚴於律己發言稿7篇

 

誠信感恩演講稿
做群眾貼心人演講稿範文
相關知識
黨員幹部分清公與私發言稿
鄉鎮黨員幹部民主生活會發言提綱
黨員幹部關於七一的演講稿
黨員老幹部春節座談會發言稿
黨員老幹部春節座談會發言稿
黨員依靠群眾求勝利發言稿
領導在青年幹部培訓班上的發言稿
黨員培訓上領導講話發言稿
老幹部春節座談會發言稿
掛職幹部座談會上的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