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弟子規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弟子規》一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踐行《弟子規》精華

  《弟子規》一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裡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學習瞭解的人生哲理在裡面,是我的人生寶庫,我現在就挑出一節就行自我分析。

  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對於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份,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 ,如果只重力行,對於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譭聖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於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 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步就班的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 ,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餘,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瞭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 ,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覆思考,還不能瞭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牆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乾淨,所用的筆和硯臺要擺放端正 ,在硯臺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裡先有了病,排列經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齊以後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穫,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穫。 如果不是傳輸聖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

  矇蔽我們 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聖賢的境界的雖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處在矇昧年幼之時,若採要正正當當的教材,配合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學習,就能造就聖賢。《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 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覆讀誦 ,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標。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篇二

  由《弟子規》看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它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與其它各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僅體現於學生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更滲透到學生的課本中,新課改後,教材中《弟子規》的選入就是很好的例證。

  《弟子規》可能有些人並不熟悉並不瞭解,其在近年的課程教育新課改中被選入初等教育小學一年級讀本中。《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一本只有一千來字的小冊子,是繼《三字經》之後,又一儒家啟蒙教育的重要讀本。據史料記載其成書於清康熙年間,距今約兩三百年的歷史,作者為當時的秀才李毓秀。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對《弟子規》有這樣一句評價:“在動輒有上千年曆史的中華古籍中,《弟子規》連小弟弟都算不上。”誠然,《弟子規》的歷史並不悠久,其作者也並非赫赫有名的大家名士,它不是像《論語》《大學》《中庸》一樣是放在廟堂中供奉的典籍,但就是這樣一本“出身”並不金的小冊子,卻在其誕生後的歲月裡對人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人們的傳誦中吟唱至今。

  那麼《弟子規》的魅力究竟在何處?它的內容是什麼?它又如何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影響呢?

  《弟子規》是儒家經典的又一提倡者,開篇六句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涵蓋的儒家思想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思想,我在此無法一一闡述,僅取其精華之一二,聯絡我在日常教育生活的例項,探究《弟子規》對學生的積極意義。

  一、入則孝

  在古語中“弟”即為“悌”。“入則孝,出則悌”講究的是為人弟子在家時應尊重長輩,敬愛老人,出門在外待人接物需懂得一定的禮儀,《弟子規》“入則孝”篇中指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它的意思就是對於父母的呼喚,應及時地應答;對於父母的命令或要求應及時行動,不可懶惰。在這點上,很多學生都做不到,我在本班的一次“我的父親母親”的主題班會上,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100%的學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的家庭,孩子都不是很多,父母都竭盡所能去呵護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一切都事必躬親,恨不能一切都由自己代勞。這樣的想法,也必然助長了孩子的懶惰心理,他們對於父母的呼喚往往是置若罔聞,甚至有時父母多說了幾句,孩子的心中還會怨言不斷,與父母頂嘴,埋怨父母。對父母的尊敬及孝順蕩然無存。父母含辛茹苦歷經數十載將我們撫養成人,難道連最基本的感恩、孝順及尊重都無法從我們身上得到嗎?我想在這一點上,《弟子規》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它規定了孩子在家中對待父母、長輩應有的態度,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更好的規範孩子的行為。

  二、出則悌

  《弟子規》不光對孩子在家中的行為做了規範,還為出門在外的行為提供了準則。在其“出則悌”篇中,明確地告訴了孩子在接人待物時應注意的問題。其提到的內容很多,在此我只想指出一點,也是我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發現在學生的身上存在的問題。“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立恭。”這兩句的意思很好理解,說的就是:在路途中,若遇見自己的長輩,應及時打招呼作揖***古時禮儀的一種***;長輩若對自己沒有話說,晚輩就應退至一旁恭敬地站著。這兩句強調的是弟子對長輩的尊敬及禮貌。這是非常基本也是非常容易的禮儀規範,但很多學生都無法做到。我常常在校園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遇到自己的老師常常選擇視而不見,與老師擦肩而過而不聞其呼喚一聲,更甚者還會繞道而行,似乎老師是什麼駭人之物。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主動上前一步,稱呼一生“某某老師好!”似乎說了這一句,便是遭受了多大的折磨一般。有同事說,這和孩子的性格有關,有的孩子性格較內斂,性格內向不願多言語,我認為並非其然,主要還是因為在孩子的思想中,沒有這個意識,沒有這個概念,我們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還沒有做到位,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作為孩子引路人的我們還應對其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三、謹而信

  這兩點的教育對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會影響其以後的生活和工作,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至關重要。

  “謹”意為“嚴謹、謹慎”,“信”意為“守信,誠信”。“謹而信”就要求為人弟子者在一切的日常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講究信用,萬不可恣意妄為。《弟子規》“謹”篇有云:“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這幾句對孩子日常的走資及坐姿進行了規範化地要求,它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展開像圓規一樣,也不要抖腳或者搖臀。”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優雅宜人的姿勢,不會讓他人覺得你毫無教養,不知約束。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觀察過很多學生,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體態毫不在意,隨性而為,常常是“站無站樣,坐無坐樣”,很多學生坐在椅子上,身子都會一個勁地抖動,或習慣性地翹二郎腿,更有學生直接蹲在椅子上,扮演猴子;還有部分學生在進出教室時直接“大腳開門”,從不用手,我曾對學生反覆強調反覆要求,並點名批評過此類學生,但效果不甚明顯。往往過不了幾天,他們又會舊病重犯,依舊我行我素。我想孩子們的這些行為都是無意識的,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行為都是錯誤的,在他們的思想中,往往是怎麼舒服就怎麼做,完全地隨著性子,這些都是非常惡劣的習慣,可能現在看來沒有大的影響,但今後其走上社會,並然會阻礙他的發展,讓其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若作為孩子啟蒙教育的領路人——教師,我們任學生髮展而無所作為,其後果必然不容樂觀。

  古人有云:“言必信,行必果。”這是很有道理的,人無信則不立,信用對於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是他人肯定自己接納自己的重要憑證和依據。《弟子規》“信”篇教導我們“凡出言,信為先”凡是開口說話,首先就必須講究信用,但很多孩子有時為了逃脫懲罰會撒謊會編造各種理由欺騙家長欺騙老師。我常常在班裡為我的學生說《狼來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淺顯,但其蘊含的道理卻極其深刻,它充分詮釋了信用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我的班級曾經就有過這樣一位學生,他從不願意寫作業,每次臨到交作業時常常找各種理由來欺騙我,或是沒帶或是佈置作業的時候沒有聽到,我曾與其家長溝通,希望家庭學校雙管齊下,可以讓他改掉這個隨便撒謊的習慣,但後來竟發展到他回家後,再次欺騙父母說老師當天沒有佈置作業,以此來逃避寫作業。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用的流失,同時也看到了我們的德育工作遠遠不足,還需加強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深刻體會誠信的重要。

  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想這裡的教育不光指文化教育,還更應該指思想品德的教育。試想,如果一個人文化很高但卻出口不遜,我想這不僅僅是當事人的 失敗,更是整個教育的失敗。這樣的人應該算不得社會主義的人才,只等算作一個有文化的流氓。

  《弟子規》作為一本很好的啟蒙讀物,在新課改後被選入小學生教材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其對學生人格的形成及健全有非常大的影響。《弟子規》所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思想正是我們這個年代所缺少的,學習《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並且運用《弟子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意義重大。

  篇三

  《弟子規》的德育思想探析

  《弟子規》繼承了“尊德性而道學問”的儒家教育傳統,強調知識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從而使知識授受與道德教化合二為一,在教學中培養道德,在道德訓練中學習經典。從兒童本身的生活體驗出發來培養其尊老敬長的情感,最為自然最為貼切。因先天的血緣關係和後天的養育關係,兒童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對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家庭群體感的認同和對家長養育之恩的孝敬情感。這種天然的情感是維繫家庭的重要力量。家庭教育以此為基本出發點,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兒童的生活和情感的體驗,也是家庭教育獲得細雨潤物效應的基本因素。兒童在幼兒時期,尚未在經驗與思維方面形成個人的主見,道德觀念也尚不具備,特別需要父母的正確教育和引導。當然家長要根據社會生活準則,對孩子的行為活動提出要求,給予指導,並注意其表現,隨時對其作出評價,使孩子知道什麼是是非善惡的標準。《弟子規》很重視利用日常生活中兒童最易接觸的事情對兒童進行著多方面的教育。其德育觀點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道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日積月累的過程,它廣泛地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和處事之中

  在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方面,《弟子規》認為,應使兒童養成生活有序、講究衛生、珍惜時間的習慣。l、珍惜時間。學生時期是人生之基礎,“少不學,老何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遲;老易至,惜此時”。2、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亂頓,致汙穢”。3、正確的衣食標準。教育孩子從小應樹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念,主張“衣貴潔,不責華;對飲食,勿揀擇”。4、良好的步履情態。“步從容,立端正”。5、穩健明哲的處事心理。“事匆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二***道德目標一旦確定,就要重視個體道德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使道德規範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自覺需求,並最終形成為一種制約一個人行動方式的習慣化的行為在兒童教育中,它主要倡導兒童在誠實守信、見賢思齊、對人仁慈等方面進行道德行為習慣修養。1、誠實地處好與他人的關係。入別人房室應聲音響亮地打招呼,“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借物須及時歸還,“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2、言而有信,說話文明。“凡出言,信為先;市井氣,切戒之”。3、語言謹慎,言必有據。說話吐字,要重而舒緩。“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4、正確認識和對待過錯。明確“錯”和“惡”的根本界限,“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三***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

  在德育過程中情感教育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弟子規》的情感教育旨在優化受教育者的情意品質,因為情感是認識和行為之間的紐帶,強化認識,培養情意品質是良好行為的前提。《弟子規》中反覆闡釋的“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等規則體現出來的主要是情感向度,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其中“入則孝”是感恩教育,“出則悌”是尊重教育,“泛愛眾”是關心教育。“學會感恩”、“學會尊重”、“學會關心”不正是我們今天基礎教育領域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強調的內容嗎?

  總之,《弟子規》的德育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德育思想,以精煉的語言高度概括了為人子弟立身處世的規範與要求,使儒家德育進一步向生活德育轉變,《弟子規》中的德育內容、思想與主要方法對當前的德育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同時,又因為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內容的儒家道德規範體系,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形成的,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服務的,其中難免含有集權專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所以我們今天在繼承這些傳統思想的過程中一定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做到批判地繼承和“古為今用”。

 

國學經典弟子規誦讀心得
國學經典弟子規有感
相關知識
國學經典弟子規論文
國學經典弟子規作文
讀國學經典弟子規有感
學習國學經典弟子規心得
國學經典弟子規朗讀有感
朗誦國學經典弟子規心得
國學經典弟子規誦讀心得
國學經典弟子規有感
感悟國學經典弟子規
國學經典弟子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