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採風報告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4日

  近年來,各地各學校為了開闊教師學生的視野,調動他們開拓創新的積極性,經常組織他們去外地採風考察,學習取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一

  採風時間:20XX年10月13日——20XX年10月27號

  採風地點:杭州

  考察物件:西湖,烏鎮

  正文:

  20XX年10月13日——21日

  經歷拉火車一夜的顛簸,我終於踏上這片如詩如畫的江南土地——杭州,這座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城市。清新的空氣,精緻的城市佈局,星羅棋佈的街心公園,人們安逸閒適的神情,鉛華淡去,浮躁盡無,這些無一不讓我為之心動。坐車的勞累抑鬱之情一掃而空,帶著清爽的心情,我遊覽這座夕年“暖風薰的遊人醉,只把杭州當汴州”的美麗城市,通過細心的體味,感悟,對比以前學過的知識和資料,我有拉一些自己新的見識,現通過幾個角度,對西湖境貌總結如下:

  一、從自然地理氣候角度看西湖環藝

  舊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古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而今,西湖水域面積擴充套件為約7平方公里,三面雲山環繞,東部緊臨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形成以秀美為極致的湖泊型風景名勝區。

  從地理上看,西湖有天目山餘脈和錢塘江的山川作為依託,形成三面環山,中涵碧水的湖泊地貌。山不高而層巒疊翠,水不廣而平湖如鏡。湖外有山,山外有江,江湖相映,山川並秀。山水比例尺度恰到好處,給人以自然親切秀逸清雅的美感。湖區附近建築充分尊重自然地勢的起伏陡緩,因地制宜,或在湖傍築一水榭平湖秋月,或在峭壁之側做半亭之景六一泉,或在懸崖之畔做吊腳樓四照閣,建築與自然氣韻相互滲透,色彩調和,淡雅,最大可能的融入拉周圍環境中,體現出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

  從氣候上看,西湖十景"中由氣候和天氣形成的美景,春有"柳浪聞鶯";夏有"麴院風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斷橋殘雪"。晨有"蘇堤春曉";晚有"雷峰夕照"。古人稱西湖"山山水水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各有各的彩圖,各有各的意趣。這些美景無一不與杭州地區的氣候環境有著直接關係,氣候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這幾處景觀的觀賞性和觀賞價值。

  總的來說,一個好的景緻設計,地理和氣候變化的因素是需要我以後注意考慮和學習利用的。

  二、從人文歷史文化角度看西湖環藝

  杭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西湖更是歷代文人騷客的揮毫潑墨的聚集地中的明珠。“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千年的積澱使得她比其他地方擁有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西湖區附近的園林建築則充分的把這深厚文化底蘊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出來。

  該地區的園林建築,多如淡雅的山水畫,建築精緻,佈局以自然和諧為基調,儘可能的利用到周圍的環境,並容入其中,建築色彩色調明快,處處透著一股唐詩宋詞般的意境美,悠遠而深刻。例如: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這裡循湖岸行,鋪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橋流水,隱約不時傳來清脆悅耳的鶯啼,這鶯啼點出了靜中聞聲的絕好意境。又有萬樹柳絲倒掛輕垂,猶如一道綠色的帳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樹冥冥,亂擲金梭萬縷青”的點景之作,意境不可不謂之清幽也。又如“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素有“小瀛州”之稱的“三潭印月”,通過運用亭、榭、橋、石、廊等園林建築,組成重重層次,構成富有變化的景區。雖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覺水多,陸地雖狹,卻處處引人入勝,特別是當遊人踏著那九轉三回三十個彎的九曲橋,來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時,景色變化其妙無窮。從曲橋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兩旁和中間圓洞門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賞月,那皓月中天,塔內燈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詩情畫意,盡蘊育其中。

  三、從建築風格上和環藝設計角度看

  該地區環藝設計效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極富詩情畫意,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風格,極力創造體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在具體造園的手法上,如為了創造美好的園林意境,造園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為池沼,或為微縮的飛瀑。臨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劃分景區和空間,在大範圍內組織小庭院,併力求建築的造型、大小、層次、虛實、色彩並與石態、山形、樹種、水體等配合默契,融為一體,具有曲折、得宜、描景、變化等特點,構思新穎奇特。整體建築風格上不同於北方的厚重粗曠豪邁和嚴格等級制度下規整的結構佈局,該區建築佈局靈活多變,以自然天道和諧為主,婉約精緻而園景很少重複。

  典型的如郭莊:園內臨流建閣,有船塢、假山,高低錯落有秩。同時該園還大量吸收蘇州園林的建園手法和紹興景緻的特色如園中兩個池塘,一個是自然形態,湖石堆砌,池畔曲廊,宛若蘇州園林;另外一個是石板砌成的方池,顯是紹興風格。靈活而深富意境之美。

  步入郭莊,先見“靜必居”,後入“一鏡天開”。前為宅園部分,是當年主人居家會客處。後為園林部分,是以水為主題的精緻花園,也是郭莊特色集中體現的部分。進門經復廊幾經周折到正廳,上懸以匾額“香雪分春”。後堂舊有的一幅楹聯重新制作後掛在庭前:“紅杏領春風,願不速客來醉千日;綠楊足煙水,在小新堤上第三橋”。頓時把人引入了高雅的意境。這是一座頗具浙江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左右廂房和後堂構成一小院,院中清一色的石板鋪裝,中間是一個用石板欄杆圍成的方池,池中涓涓細流不斷,形成江南居民特有的恬靜氣氛。園中的曲廊、池閣、後山、石橋形成了一幅精緻的景色。湖畔的“乘風邀月”軒,敞室臨湖,正對六橋煙柳,覽盡湖光山色。晴日月夜,確有乘風邀月之妙趣。還有假山上的“賞心悅目”亭,居高臨下,四周湖山秀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中秋月夜,若能在亭中吟飲賞月,那真可謂神仙之樂。還有相鄰的一處佳景是二層樓的“景蘇閣”,原是繡樓,面臨蘇堤壓堤橋,背後有寧靜雅緻的花園,此處也是庭園的主體建築,樓下曾是主人下棋彈琴場所,樓上陳列著文房四寶,是當年主人詠詩作畫的地方。矮牆月門前分別題曰:“枕湖”、“摩月”。站在月門裡透視,可見葛嶺等倩影,如攝入畫中一般,倍添人們遊園的興致。跨出月門,便是船塢,不由引人下船,去暢遊西湖美景。

  在現代代城市發展中,該區極注意開發,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見樹當蔭,依山就勢,按坡築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園,又新建立出一系列典型如“新西湖十景”。使的整個城市呈現出建築,人文,自然和諧統一的風貌。

  如何能把天人和一的建築思想和以人為本的居家環境要求容入到設計理念當中,杭州之行給我深深上拉一課。

  20XX年10月22日——27日

  如果說杭州之行園林讓我感受到的是精緻細膩的貴族氣息,那麼無疑烏鎮帶給我的就是如小家碧玉般的溫婉淳樸和自然。那是一份江南水鄉所獨有的寧靜致遠。

  小橋,流水,人家”是烏鎮的真實寫照。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簷,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出一派古樸、明潔,幽靜的韻味。

  從格局上來說,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水網體系聯結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的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

  在烏鎮很少見常因風水而設的斜門左道,為避免氣衝而立的屏牆、照壁和當路放置的“泰山石敢當”等符鎮,而是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據導遊介紹,這是因為當地深受儒家文化和吳越文化的影響所導致的。

  從特色建築上看,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當地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水閣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閣是烏鎮的靈氣所在,雖然它沒有奢華,難比高樓。但有了水閣,烏鎮的人與水更為親密;有了水閣,烏鎮的風貌更有韻味;有了水閣,烏鎮的氣質更為悠雅;有了水閣,烏鎮的歷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閣是烏鎮的獨創,也是烏鎮的魅力所在。

  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因素。而烏鎮也不例外。據說烏鎮歷史上橋樑最多時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橋”,而現在仍然有30多座。

  我只有幸遊覽拉西柵的通濟橋、仁濟橋,中市,東柵的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的福興橋,浮瀾橋和北柵的梯雲橋,利濟橋。有些橋上還刻有古人的題詞如通濟橋:“寒樹煙中,盡烏戌六朝舊地;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通雲門開數萬家西環浙水;題橋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深含歷史文化的韻味,顯得古樸滄桑。正是這些橋把小鎮各個部分聯絡起來,使整個小鎮呈現出“小橋,流水,人家”的風貌,使得動靜結合把人與自然緊密聯絡在拉一起。

  烏鎮的石板小巷自然而然的融入在水與橋的山水畫中,渾然天成。微溼的青板石路讓人不由聯想到雨打芭蕉,在煙雨朦朧的水鄉盡頭會不會有一個有著丁香一樣芬芳的美麗姑娘,帶著淡淡的憂愁在等著歸人,如夢如幻。而現在依然在小巷居住的人們所帶來的生活氣息,又讓人感覺親切溫暖。巷深而不失意境,在很多古鎮中很難得。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整個烏鎮:

  形式上,均衡的整齊美。一塊塊磚疊壘的牆,一條條石板鋪成的路,街邊的一間間店鋪,河邊的一間間小屋,它們平行相連或保持一定距離,表現出自然狀態下的整齊美。裝飾紋樣上多采取二方連續的紋樣,伴著蜿蜒曲折的街道,錯落有致的老房子,給人一種運動的秩序美感。

  藝術上,美感來源於她的客觀形式美,色調的同一性,黛瓦粉牆,黑白二色。以灰色為主基調,色彩的明度不高,和諧淡雅,建築安排變化而統一。

  環境氛圍上,寧靜感是古鎮美的另一個方面。古鎮的氛圍是非常閒適的,所有活動都是自主的,與現代都市的競爭壓抑形成鮮明的對比,漫步在寧靜的石板巷,傾聽腳步在另一小巷上的迴音篤篤,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放鬆和解脫。

  背景文化上,歷史厚重感。她的佈局、建築空間形式是千百年來人們生活逐步形成的,背後對映著歷史滄桑感。每一塊石頭、每一塊磚都記載無數被遺忘的故事,凝聚了古代東方文化。

  總的來說,烏鎮之美在於她因地制宜的格局和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吳山越水賦予她容顏,勤勞的人民賦予她靈氣,讓人身處其中不由感到天人和一,上善若水。

  結尾語:

  這次採風考察總體來說收穫是豐富的,不僅更加清晰的瞭解拉江南水鄉文化對建築風格的影響,更深刻的理解拉天人和一和以人為本思想在建築裝飾上的內涵和影響,找到拉自己以後需要注意的地方和設計的一些靈感方向,為以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打下拉好的基礎。

  二

  踏上貴州的土地,感受苗寨風土人情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地處雲貴高原以北,以侗族、苗族為最多,在今年的4月24——28日隨著浙江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採風的大部隊去了貴州的省會城市貴陽,與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同學進行交流學習。同時感受到了苗族聚居地南花村不一樣的風景。那裡的純樸民風感染著每一個同學。

  24日下午4點多,我們這一批大三的學生,乘上了去望貴陽的火車,180幾號人,規模如此龐大,能一起去這麼遠的貴州省採風,實在不太容易。儘管一路上同學們說說笑笑,但畢竟26個小時的路程,非常的難熬。終於於25日傍晚到了這座古老的城市貴陽。

  貴陽市因位於貴山之陽而得名,簡稱“築”,歷史上曾稱貴州、貴竹,又曾設定貴陽府。貴陽府的名稱沿用至清末。貴陽是貴州省省會,貴陽因城區位於境內貴山之陽而得名,古代貴陽盛產竹子,許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與“築”諧音,故貴陽簡稱“築”。貴陽位於雲貴高原東部,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遊服務中心。貴陽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綠帶環繞,森林圍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化城市,享有“森林之城,休閒勝地”的美名。

  貴陽市位於貴州省中部偏北,地處雲貴高原的東斜坡上,屬全國東部向西部高原過渡地帶。地形、地貌走勢大致呈東西向延展,地勢起伏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物地貌大量分佈,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臺地,海拔872米~1659米。東與龍裡、甕安縣接壤,南靠惠水、長順縣,西接平壩、織金縣,北鄰黔西、金沙、遵義縣。

  貴陽市轄六區一市三縣,市域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403平方千米。城區東起龍洞堡,西至百花山脈、阿哈水庫,南起桐木嶺,東北至洛灣,西北至麥架,包括中心區和外圍龍洞堡、二戈寨、小河、花溪、新添、白雲、三橋、金陽八個片區,面積約495平方千米。

  26日上午我們來到了貴州師範大學貴州師範大學創立於1941年,原名貴陽師範學院。1985年更名為貴州師範大學,1996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屬重點大學。2002年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良好”等級。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寶山校區、白雲校區,設有16個學院、2個教學部、1所繼續教育學院、1所獨立學院。這也是一所古老的大學。校舍錯落林立,綠樹成蔭,。上午聽黃老師講有關民歌的唱法。講座生動形象,形式以唱講結合。耐人尋味。下午我們30幾個同學和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同學,展開了一次激烈的交流。與其說是交流還不如說是一場激烈的討論。就學生會的工作建設,學習上的技術交流,大家各抒己見,許久才結束。晚上,我們還觀看了他們學校正在進行的舞蹈大賽。不錯,他們是個多民族聚居的黃金寶地,他們的學生,幾乎都能歌擅舞。結束了與他們的交流,第二天,我們便趕往南花村—苗寨。

  論名氣,貴州雖不如安徽黃山、周莊古鎮、桂林灕江那樣耳熟能詳,然而貴州的魅力,卻在於常讓旅遊者猝不及防地“遭遇”太多的奇山妙水、古鎮民風,有轉了一山又一坡的柳暗花明,有漂了一河又一瀑的壯觀刺激,有鑽了一林又一洞的幽祕莫測,有聽了一歌又一曲的民族風情。

  苗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相傳起源於5000多年前居住於黃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後遷徙至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古族名部落。史稱“南蠻”的氏族或部落裡就有苗族的先民,傳說與黃帝、炎帝有合有戰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中,苗族遷徙的足跡不僅遍佈南中國的山山水水,而且漂洋過境,走向異域。如今越南、泰國、寮國以及歐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苗族人在生活。各地苗族人有許多自稱,如“牡”“蒙”“毛”“果雄”“帶叟”等,還有按住地、服飾等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名稱,如“長裙苗”“短裙苗”“長角苗”“紅苗”“黑苗”等

  苗族分佈區域廣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農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包穀等為主食。喜食酸味,製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湯、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不同時間、地點,不同的物件,飲酒的禮俗也不同,如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體現了苗族人民豐富多彩的酒文化。

  27日上午10時,我們到達了南花村。

  “三裡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古樸濃郁、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著稱。這裡苗、侗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約佔中國苗族人口的一半,被稱為“中國苗族的大本營”。距州府凱裡市16公里的南花村,就是一個供遊客參觀、居住著180多戶苗族人家的古老村寨。

  車至山腳,遠遠可見苗家吊腳樓掩映在半山腰上的綠樹叢中,這種瓦頂木製吊腳樓具有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幾個穿著精美刺繡服裝、戴著銀頭冠的當地苗族少女款款走來,猶如古畫中的人物。她們在寨門口設定了攔路酒,這是祖輩傳下的迎客禮節,喝完後就可以進寨了。

  走過一段曲曲彎彎的石板路,眼前豁然開朗。約200平方米由鵝卵石鋪就的小廣場上,一個高約7米的圖騰柱矗立中央,這就是村民們聚會的蘆笙場了。蘆笙是苗族一種古老的竹製笙管樂器,其舞曲節奏感很強,富有感染力。當盛裝的苗族姑娘們繞著吹笙小夥翩翩起舞時,讓一旁觀看的遊客也腳底發癢,躍躍欲試。

  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和山水田園風光,讓每一位字號遊客陶醉不已,有人說,“這裡的一切都非常有趣,獨特的建築、歌舞服飾之美令人驚歎。”

  造訪苗寨,還可與村民們一同嬉戲。炎炎夏日,苗家人與遊客在山腳下清澈的巴拉河中分享苗族傳統的捉鴨子游戲。村民把鴨子趕到河裡,遊客也潛入水中,與鴨子追逐嬉戲。一位來自大都市的同學說,這比在游泳池裡“下餃子”好多了。清涼見底的河水、滿山滿眼的綠色、以及遊戲帶來的快樂,讓同學們忘記了城市的喧囂和工作中的煩心事,一個個笑得樂呵呵的。不少同學還穿上了苗族的服裝,與那邊的人民合影留念。各種各樣的飾品更是讓女生愛不釋手。

  結束了在苗寨的遊玩,我們就踏上了返校的火車。這次採風雖然辛苦,但收穫也頗多。

  XX年XX月XX日

  三

  一、走進湘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與湖北省、貴州省、重慶市接壤,面積15486平方公里,境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回族、瑤族、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人口264、58萬人,其中土家族105萬人,苗族86萬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2、9%。轄吉首市和龍山、永順、保靖、花垣、古丈、鳳凰、瀘溪七縣。

  好山好水好地方,人好酒醉情更釅。自古以來,湘西為湘川咽喉之地,歷史悠久,山水奇異,民風淳樸。境內自然景觀絢麗多彩,人文景觀獨特神奇。這裡峰巒疊嶂,林木參天,溪河縱橫,洞穴成群,名勝迷人,既有全國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藝精湛、風格獨具的古建築老司城祖師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塊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於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樑。高聳入雲的八面山呈現出“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塞外風光”;莽莽蒼蒼的高望界,林海綿亙,蔭天蔽日,珍禽異獸不絕於野;四季綠意誘人的南華山,有如一隻棲息於湘西山地的金鳳凰。

  湘西的美在於水。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亙古不息的血脈。兩岸青峰對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靜謐的皮渡河,修竹夾岸,十里長廊一畫屏;而澄明浩淼的棲鳳湖,則是湘西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

  湘西的美在於人。“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奇山異水賦予了湘西人這種神韻。湘西人既有著“紅燈千盞人萬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的輝煌藝術,又有著誼俠尚義的古道熱腸和淳樸的民情。

  湘西的美更在於音樂。土家人能歌善舞,其經典主要有土家族茅古斯舞、擺手舞、跳馬舞、銅鈴舞等。“咚咚喹”——一種土家族特有的吹奏樂器,還有跳馬舞、打溜子,衝出了國門,走向世界!“你歌沒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隻牛毛多,唱了三年六個月,剛剛唱完一隻牛耳朵。”苗族人民在敬祖祭神必唱各種神歌,婚喪大事必唱慶賀悼慰的歌,生產勞作更分門別類,隨時隨事唱著各種悅耳開心的歌曲。

  於是,20XX年6月28日,音樂學系師生一行120多人抵達湘西土家族、苗族這醉人的土地,欲將課堂所學理論赴之於實踐,採得大“風”歸,進行為期10天採風“淘金”大行動。

  二、感受藝術

  一民歌

  湘西民歌最大的特色就是富於幻想和熱情,保留著濃郁的巫風,它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浪漫主義傳統奠定了基石。湘西民歌包括了生活在湘西地區土家、苗、漢等各族人民的民族歌曲,有巫歌,儺歌、擺手歌、哭嫁歌、山歌等等,它是土家、苗、漢文化融合與交會的結晶。

  在土家族村落,三位白髮蒼蒼的老者為我們表演了即興演唱。如此年齡的老人,卻有一副硬朗的身體,唱起歌來底氣十足,絲毫不比小夥子遜色。這大致相當的曲調,他們唱了一代又一代,已經基本固定。其旋律高亢,聲音嘹亮,跳度較大,他們唱起來悠悠緩緩,一點都不覺得費勁。現編的歌詞也唱出了對遠方客人的熱烈歡迎。民歌中有用鑼鼓伴奏演唱的號子,多是鋤草號子、田秧號子等這類抒情的平緩號子。

  終於目睹了土家族“哭嫁”這一千古絕唱,但是他們不叫歌,只是一種風俗習慣。土家姑娘在接到男友通報結婚

  的日子前十天半月,邀親鄰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有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詞有傳統模式的,也有聰明姑娘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內容有回憶母女情,感謝養育恩,訴說分別苦,母教女為人處世等。論文大全,走進湘西。我們欣賞的是一段母親哭女兒的歌,母親邊哭邊唱,女兒趴在母親腿上只哭不唱。這表現的是真摯的母女情,催人淚下!但她們是請來專為我們表演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實性,希望以後還有機會觀到“貨真價實”的哭嫁。

  二器樂

  湘西的民族器樂豪放、灑脫,表現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淳樸、善良。

  此次我們欣賞的最多的是吹打樂。論文大全,走進湘西。藝人們表演的曲目很多,《將軍令》是上花轎時所演奏,《安慶》是新郎新娘見面時所演奏,無論演出時的節奏、形式都充滿了喜慶的味道。“打溜子”是吹打樂的一種,又稱“打傢伙”、“打家業”等,是盛行於湘西北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民族打擊樂,凡遇土家婚嫁迎娶、逢年過節、調年擺手等喜慶場合都少不了它,甚至有些土民有事無事打打鎦子自娛自樂,故在民間廣為流傳。樂器主要由嗩吶、鑼兩面、鈸兩面組成。曲目繁多,內容豐富。五位老藝人站成一行表演,俗稱“五人溜子”。那情緒異常粗獷,音量洪大,其旋律又不失優美,打擊樂的節奏比較鮮明、固定,就象是在為一曲原始樂舞在伴奏,場面雖不能稱為龐大,但絲毫不減熱鬧的氣氛,因此以其特有的魅力,常被稱為“土家族的交響樂”,其藝術魅力可見一斑。論文大全,走進湘西。

  兩人表演的嗩啦齊奏,不顯得單調,反而覺得這才是這種古老樂器的魅力之所在,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這便是華彩段。這種嗩吶據說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與一般的嗩吶有些不同,要大一些,按孔多一個。《大開門》、《滿堂紅》都是為了表達美好祝願的曲牌。

  還有單純的鑼鼓樂,就是一面鑼一面鼓。兩位老者表演,但這種已不是純粹的器樂,中間插有少量的唱段。論文大全,走進湘西。據說還具有一定的實際功用。

  三歌舞

  民間歌舞又是湘西民間音樂中出類拔萃的品種之一。湘西土家族、苗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的主要傳統舞蹈有“擺手舞”、“茅古斯”等,苗族有“鼓舞”、“接龍舞”等。

  擺手舞是在擺手節這種土家族習俗中表演的,約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行。幸運的我們卻在這個時候開了眼界。擺手舞在擺手堂門前舉行,擺手堂前寬坪中豎了一高約十幾米的旗杆,兩面龍風旗迎風招展,頂端一隻白鶴振翅欲飛。論文大全,走進湘西。在春雷般的大鑼大鼓聲中引出全場沸騰的擺手舞。大約近30人圍成一個大圈,邊走邊跳,眾人雙手按照節奏左右擺動,偶爾還唱出聲來,多由一人領唱,眾人和。鑼鼓的節奏時緩時急,表演者的動作也隨之變化,也有兩個人對跳的,但總的佇列不變。擺手舞過後,接著表演了茅古斯舞。這茅古斯舞的十幾名錶演者全身都披著稻草。開始上來一人,邊說邊唱邊表演,情緒緩和。不久眾人齊上,一副反映原始狩獵的舞蹈場面展現在眾人面前,其情緒異常粗獷。老人們介紹,這個歌舞是在原始人狩獵之前跳的,因為他們必須要祭管著野獸的山神,否則打不到獵物,即使打到了也要受山神的懲罰,因此以其實用性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擺手舞與茅古斯舞都是帶著一定的祭祀色彩。論文大全,走進湘西。

  四曲藝

  我們還有幸欣賞到了《十二月採茶》、《撿蘑菇》等當地的茶燈藝術。空曠的場地上,三男三女組成對,在小型的器樂隊伴奏下跳了起來,演員們還邊跳邊唱,場外時而人聲幫腔。男演員化裝成小丑,動作比較滑稽。鳳凰茶燈分為文茶燈和武茶燈兩種,是鳳凰縣獨有的地方民間曲藝藝術、音樂自然流暢動聽。茶燈沒有悲苦戲,都是喜劇、詼諧風趣,深受民眾喜愛,其內容多為讚美生活、歌頌愛情,是鳳凰的民間優秀傳統藝術瑰寶。上面的兩支曲目是文茶燈,武茶燈一般是一人獨唱,眾人和。

  五戲曲

  儺戲,又稱儺願戲,是當地較有名氣的戲曲品種形式之一,其歷史悠久,約形成於明末清初,清康熙末年便有儺戲演唱的記載。儺願戲表演往往粗放,服飾簡單,語言通俗,常用道具有牛角、儺鈴、師刀、面具等。縣內保留的儺戲劇目有《孟姜女》、《七仙女》等小本戲。曲調有孟姜女調、開山調、師孃調等。儺戲歷來無職業班社,藝人多為巫師,或附於壇門。1958年被當做迷信活動禁止,1981年派員參加省儺戲研討會之後,農村逐漸恢復演出。在儺戲演出中,還穿插著不少巫術表演,如過火炕、吞火吐火、踩刀梯等。特別是上刀梯、滾刺床、走犁頭、過火槽是儺戲中最精彩的表演節目。我們欣賞到一道士打扮的老人在鑼鼓的伴奏下跳、唱,又似在講話,又似在做法,以祀豐收年成,顯赫先民的勇敢精神。

  三、感悟隨想

  湘西之行感悟頗多。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方水土造就出的璀璨的音樂文化,它們帶給了我莫大的興趣,並使我陶醉於其中。在室內呆久了,聽多了西方的古典交響樂,看慣了那些華麗的西方歌劇,這些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呈現在眼前,真是耳目一新,有中相見恨晚的感覺,西洋古典音樂能夠流行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為什麼我們的古老藝術就不能堂堂正正的走向世界呢?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而我們現在接觸到的還只是一點皮毛,滄海一粟,更多的“寶藏”還需要我們去發掘整理、推廣。可如今,如此豐富的“寶藏”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據當地老人介紹,這些古老而珍貴的藝術品種,得不到那些年輕人的青睞,他們認為這些都是一些過時的老古董,沒啥新鮮的,不值得去繼承,更不用說去發揚光大了。這個危機應該儘快的解決掉,否則這些無形的藝術資源就會面臨絕種的境地,對於國家乃至世界都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同時,由於沒有過這樣的外出採風經驗,事前的準備工作做得也不充分,因此在採的過程中遺漏了不少有價值的“風”,記錄下來了的,由於水平十分有限,也難免存在錯誤。回來之後,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向老師和同學們請教,整理出了報告,盡最大努力將湘西之行的個人成果躍然現於紙上。文章中可能純有大量的謬誤,懇請老師能夠幫助指導更正!


外出學習申請書
技能比賽獲獎感言範文
相關知識
外出採風報告心得
外出採風報告
外出採風報告_考核評語
外出採風報告_考核評語
外出學習聽課心得報告
外出採風實踐報告
外出採風考察報告
外出採風考察報告_考核評語
參加學術報告心得體會範文
參加學術報告心得體會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