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日記_小學數學講案日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關於小學數學的教學巧用舊知匯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數學教學的日記,希望你喜歡!

  小學數學教學日記篇1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匯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絡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匯入

  在匯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建立“憤”、“緋”情境,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裡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匯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 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裡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匯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裡,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學生受了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小學數學教學日記篇2

  數學教學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與現實社會的聯絡,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培養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情境,我覺得非常適合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要聯絡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達到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提出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利用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應始終保持著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小學數學教學日記篇3

  愛因斯坦認為,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裡所說的禮物就是學生樂於接受需求的知識,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在課堂上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呢?有些內容學習起來確實有些難度,如果單憑教師直接講解學生不僅聽得枯燥無味,而且難以理解,這樣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喪失學習數學的信心,如果在課堂上適當的利用背景故事進行教學就不同了。它不僅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建立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最終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背景故事,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下面我把自己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合理利用背景故事的過程中作個簡單的闡述。

  一、新知利用故事,激發興趣。

  事實證明不願意學習的學生到處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學生卻很少遇到,將數學知識融入故事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學生的感情,如在教學百分數打折這個內容時,我就利用這樣一個故事引入:剛剛今年上五年級了,他很想買一臺電腦,方便在家查詢一些有關學習的資料。爸爸聽了爽快地答應了,要他先到電腦城去問問價,哪家價格合理就在哪家買。他先來到“小精靈”電腦城,營業員告訴他:“本店電腦一律打八折。”剛剛在店裡轉了轉,心裡有底了。他想比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來到另一家“小蜜蜂”電腦城,熱情的營業員阿姨說:“本店一律優惠20%”。這下,剛剛一時沒了主意,不知該買哪家的,他回去把有關資訊跟爸爸一說,爸爸聽了笑著說:“兩家的優惠價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買哪家的都一樣。剛剛聽了感到很納悶,同學們,你們說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興趣,學生都瞪著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二、難點利用故事,促進探索。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有著巨大的優勢,因為它圖文並茂,可以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加深理解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媒體計算機的優勢,把難點利用故事化簡,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例如:以前我在教學《7的乘法口決》時有以下一個片斷:

  螢幕動畫先後出示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

  師:請看螢幕——森林裡,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誰呢?她有幾位好朋友,又是誰呢?

  生:七個小矮人。

  師:數一數,七個小矮人都來了嗎?

  隨著學生數數,螢幕出示1至7,再在七個小矮人手拿氣球中出現7、14、21三個數。

  師:七個小矮人他們每人手拿一隻氣球,你能看出氣球上的數是怎樣排列的嗎?

  生:後一個比前一個多7。

  生:第一個數是7,第二個數是7+7,兩個7相加是14,第三個數是21,3個7相加是21。

  師:接著往下寫,是哪些數呢?

  學生回答28、35、42、49,螢幕中出示各數,我就追問是怎樣想的。

  師:我們一起把這一列數讀一讀。

  學生讀7、14、21、28、35、42、49。

  師:這些數都與幾有關係呢?

  生:7。

  師:從這一列數中,我們能看出:一個7是多少?2個7呢?“21”是幾個7?幾個7相加得28?……

  學生回答後教師組織學生看著螢幕中的數說一說:1個7是7,2個7是14……

  師:今天這節課如果我們學習乘法口訣,將學習——

  隨著學生回答完成課題板書:7的乘法口訣,

  在精練的故事情節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有的是一個輕鬆愉快,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擁有快樂的學習心態。

  三、練習利用故事,調動情緒。

  曾有人說:中國的學生學數學就是做練習,做數學題,外國的學生學數學是參與一項活動,經歷一個過程,獲得一種體驗。不管說法怎樣,都是為了學以致用,練習是數學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如果教師只是機械的讓學生做題目,那麼練習就失去其本意,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將練習融入數學故事中,結合生活實際,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如我在教學納稅這個內容時,利用學生身邊的背景故事,:我們班王晨同學父母開了一家傢俱店,每個月的營業額是42000元,如果按4%的稅率繳納營業稅,每月應繳納營業稅多少元?練習完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互動,結合自家的情況或你瞭解的資訊編題,讓同學互相解答,這樣,課堂上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各種各樣的問題迎刃而解。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創設情境,不僅能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寓教於樂,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教師也能更好地關注孩子們的生活,關心兒童的健康發展。

  當然,背景故事應當合理利用,應當找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種熱鬧,要真正做到為教學服務,不能為教學服務,一切花俏都是多餘的。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知識經驗的獲得,個性特點的發展和教學能力的形成,都來自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而參與程度卻與學生對數學學習是否感興趣有著密切的聯絡。當前,學生對枯燥無味的數學一般都缺乏興趣,對數學學習難以形成愉悅的體驗。那麼,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地動口、動手、動腦,配合教師的教學呢?就成了數學老師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和實踐,我發現,在教學中巧妙地使用教學資源,能樹立學生的創造意向,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和創造才幹的發揮,使學生心理實現“想學要學”的質的飛躍,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小學二年級下冊週記
2017美術老師實習日記滿分模板
相關知識
小學數學老師課堂教學隨筆
小學二年級上學期數學高效課堂教學設計2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反思範文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
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工作反思
小學體育課堂教師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