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同步練習附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多做高考歷史練習,強化知識點的記憶才能有效地提高高考歷史的成績。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各位考生參考練習。

  高考歷史同步練習:選擇題

  1.柏拉圖建議的理想公民人數是5 040人,他特別指出:“共同體的領土應當足以維持一定數量的最有節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體的人口應當能夠足以保護自己,反對侵略。”亞里士多德也強調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他們這種構思的主要依據是***  ***

  A.雅典生產力水平低下

  B.雅典土地與資源匱乏

  C.政治運作的客觀需要

  D.殖民擴張會帶來災難

  2.“隨著商業和***羅馬***帝國的發展,生活日益複雜,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滿足需要……”為了能夠適應新的社會發展要求,萬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因為萬民法***  ***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貴族的專橫和特權

  B.內容側重於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式

  C.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則

  D.能較好地理順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

  3.有學者評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國王詹姆士一世與議會的衝突時說:“雙方同樣地相信各自所主張的權利是合法的,彼此都決計毅然加以堅持。”當時議會一方認為自己權利合法的依據是***  ***

  A.《權利法案》

  B.中世紀以來的議會傳統

  C.1787年憲法

  D.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說

  4.斯塔夫裡阿諾斯認為:“中世紀後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貿易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關鍵問題是,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壟斷香料貿易引起了其他歐洲人極大的不滿,他們熱切地尋找能直接抵達東方的途徑,以分享這筆厚利。”由此可見,地理大發現的現實原因是***  ***

  A.西歐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B.歐洲對東方商品的渴求

  C.壟斷貿易引發激烈的商業競爭

  D.奧斯曼帝國隔斷東西方主要商路

  5.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米蘭多拉說:“***造物者***創造了人,並對他說:‘我將你置於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夠更好地觀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創造了你,使你成為非上天的、非人間的、非永恆的。你也許會蛻化,變成無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昇華,變得神聖。’”材料表達的主旨是***  ***

  A.肯定人和人性

  B.否定教皇權威

  C.反對君主專制

  D.提倡“因信稱義”

  6.很久以來,糖在歐洲只是作為藥用並被視為一種舶來奢侈品,直到美洲被發現後,歐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區大量種植甘蔗並加工製糖,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由此推斷在下表中,英國人均糖消費量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呈現明顯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人均糖消費量***磅***

  歐洲***除英國外*** 英國 1680年 0.85 4 1750年 1.90 10 1800年 1.98 18

  A.新航路開闢之初英國率先進行殖民掠奪活動

  B.英國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權從而佔據貿易優勢

  C.圈地運動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D.工業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國的生產力飛速提高

  7.下表所示的英國議會改革的內容,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年代 議席分配 選舉資格 1832 取消一些衰敗選區,給予新興工業城鎮代表名額 降低了選民和候選人的財產資格限制 1867 取消了64個“衰敗選區” 城市擁有單獨住宅的戶主和每年繳納10鎊以上的房客,並在選區內居住一年以上者;在郡區,每年繳納地租12鎊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選舉權 1884 按人口將全國統一劃分為617個選區,基本實現了每區有1個議席 把城市中的“房主選舉權”原則擴大到各郡區,使部分農業工人獲得了選舉權

  A.議席分配製的公平

  B.公民選舉制的進步

  C.公民普選權的實現

  D.代議制民主的完善

  8.有學者認為:1787年美國憲法是原則和妥協的產物。下列1787年美國憲法內容中屬於“妥協”表現的有***  ***

  ①實行聯邦制,各州擁有一定的獨立性 ②參議員每州都是2名 ③總統由選舉產生 ④允許保留奴隸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格拉斯在《再見,西方文化》中寫道:如果有人問我現在的歐洲需要什麼,我會說需要能不依賴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獨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意願思考的人,是能擺脫慣常的思維軌道,能用新的視角思考周圍發生的事情的人。與材料中對“人”的認識持相似觀點的思想家是***  ***

  A.伏爾泰 B.薄伽丘

  C.康德 D.馬丁·路德

  10.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社會的價值觀念、風尚習俗全都變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羨慕和尊敬的職業;各種遊記成為暢銷書;商業精神大大加強。而這些觀念、習俗變化的軌跡都強調了人的價值作用。下列對該現象本質原因的分析最準確是***  ***

  A.新航路開闢導致歐洲價值觀念、風尚習俗鉅變

  B.新航路導致歐洲職業選擇鉅變

  C.文藝復興為探險家提供精神動力——人文主義

  D.資本主義萌芽引起歐洲社會廣泛變化

  11.亞當·斯密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中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作者當時擔心的主要問題是***  ***

  A.工人搗毀機器,進行罷工鬥爭

  B.貧富懸殊擴大,威脅社會穩定

  C.經濟危機發生,經濟進入“滯脹”狀態

  D.壟斷組織出現,中小企業破產

  12.《從曼徹斯特到矽谷》中這樣寫道:“英國→西歐:比利時、法國→中歐:德國***包括奧地利***→東歐:俄國→日本。與法德同時的還有美國,這樣的一條工業化浪潮擴散的路線是頗堪玩味的……為什麼不是美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呢?難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嗎?但阿爾卑斯山並不低。為什麼工業化浪潮不是在法國之後穿過地中海而席捲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呢?是地中海太寬了嗎?果真如此,那麼大工業為什麼又能橫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開花?”這段話的含義是***  ***

  A.地理位置影響工業革命的傳播

  B.工業革命沿主要貿易線路蔓延

  C.工業革命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

  D.代議制民主是工業革命的前提

  13.根據1871年開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文字,這個新的民族國家稱為“德意志聯邦”,其最高首腦為“聯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時,人們才從釋出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聯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來,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稱為“德國皇帝”,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亞國王和符滕堡國王的反對,最後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稱號。上述材料表明***  ***

  A.德意志帝國不適合建立聯邦制

  B.德意志帝國仍是封建專制政體

  C.德意志帝國分裂割據局面仍沒有消除

  D.德意志帝國存在集權與分權主義之爭

  14.右圖是列寧在1917年8月9日越過俄、芬邊境時使用的假身份證,證上化名是伊萬諾夫,職務是火車機車司爐。當時列寧持此證越境最直接的背景是***  ***

  A.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建立

  C.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

  D.彼得格勒籠罩著臨時政府的白色恐怖

  15.下圖是1914年跨國投資分佈圖,其中圖A按投資來源國劃分,圖B按吸收投資的各大洲劃分。它反映出***  ***

  A.資本輸出主要流向亞非拉地區

  B.英、法因工業優勢造就投資優勢

  C.歐洲資本加速了美國經濟發展

  D.日本並未真正進入到世界市場

  16.學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論述道:“俄羅斯傳統的核心是民族主義,是強國的訴求。要強國就必須大力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為了在短時間內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以強制措施將全體居民控制起來,特別是要控制農業,榨取農業。”材料論及的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赫魯曉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17.有學者認為:“東德解體的主要根源在於當其面臨1970年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危機***石油危機、高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以美元為基準貨幣的固定匯率制度的失調等***時,試圖通過國有化與中央集權等傳統方式來化解危機,最終卻因此而失敗。”在他看來,東德解體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條件,國內條件不過是一個影響外部環境的次級因素。該論點的合理性體現在***  ***

  A.從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東德體制的失敗

  B.從經濟層面分析政治體制的缺陷

  C.強調外部環境對發展模式的決定作用

  D.否定國有化和中央集權體制

  18.現在有網友認為,“你的粉絲超過了100,你就是一本內刊;超過1 000,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萬,你就是一本雜誌;超過10萬,你就是一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 000萬,你就是電視臺。”這從側面反映了網際網路***  ***

  A.受眾面廣,滲透性強

  B.儲存資訊的力量強

  C.資訊容量大、時效性強

  D.受眾選擇的主動性大

  19.下圖揭示了美國1929~1942年間***  ***

  A.失業人數的變化情況

  B.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

  C.工業生產的基本情況

  D.銀行信貸的增減狀況

  20.閱讀關於20國集團***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峰會的時事漫畫和卡片資料。對其主題概括最準確的是***  ***

  2011年11月20國集團峰會發表公報說:與會各成員重申相互協作的承諾,並已作出決定以重振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確保金融穩定、推動社會包容***指社會對某些特定弱勢群體的納入程度***。

  A.全面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B.加強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建設

  C.擴大經濟全球化的綜合社會效益

  D.發展“福利國家”,維護經濟安全

  高考歷史同步練習:材料題

  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汴京是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積34平方千米,比唐長安城要小,但是人口總數卻達到140萬左右,密度之高非常驚人。城內有8萬多名各類工匠以及2萬多家商店。流傳至今的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生動而細緻的筆觸定格了當時的繁榮景象。

  材料二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商人的貿易活動從早先的地中海地區,進而擴充套件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從未在歐洲出現過的海外產品,如菸草、可可、咖啡和茶葉等,開始進入歐洲市場,並且很快就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過去歐洲人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銷售量也連年增長。暢銷於歐洲國家的東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進口量,由210噸增加到7 000噸之多。

  材料三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在資訊科技部門的帶領下,美國自1991年4月份以來,經濟增長幅度達到了4%,而失業率卻從6%降到了4%,通脹率也在不斷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計在內的話,美國1999年的消費品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34年來的最小值。1998年,美國出現29年來的首次財政盈餘;2000年,財政盈餘達到1 310億美元。這種經濟現象就被人們表述為“新經濟”。

  美國經濟發展狀況圖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當時促進汴京城商業繁榮的政策性因素。***3分***

  ***2***材料二從哪些方面體現了歐洲“商業革命”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新航路的開闢對人類歷史程序的影響。***6分***

  ***3***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材料三中美國的“新經濟”現象。***4分***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從其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如果這一制度被削弱,此國家準出問題。傳統農業對水利有著更多的依賴,從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黃河,無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是靠一家一戶的小農無法實現的……秦憑藉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善的統治機構,做到了“書同文”。文字統一對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對中國的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疆域拓展、歷史延續,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鳳凰網》

  材料二 新英格蘭出現的騷亂,我們商業上的不景氣以及籠罩全國各地的那種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話***歸咎於最高權力機構的無權。

  ——華盛頓1787年的一封信

  材料三 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管理,國家官員在君主面前,永遠只能處於被管理被驅策的地位,決不能按自己的意圖或根據客觀條件運用獨立的治理權。

  ——《中國政治制度史》

  ***1***依據材料一,概括這一制度對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作用。***4分***

  ***2***依據材料二指出美國獨立之初面臨什麼問題?是如何解決的?***4分***

  ***3***依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美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不同。***4分***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的宗教改革學說不同於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關鍵在於,路德認為靈魂獲救完全是信徒個人的事,而中世紀的理論則認為靈魂獲救需藉助中介人或代禱者。

  ——李平曄《人的發現》

  材料二 梁啟超在引進、介紹近代資本主義價值、道德觀念時,總是與國家緊緊連在一起,“欲使吾國之國權與他國之國權平等,必先使吾國中人人固有之權皆平等,必先使吾國民在我國所享有之權利相平等”。

  ——梁啟超《新民說》

  材料三 五四運動前,國民性改造的思想家普遍擺脫了民族主義情緒的糾葛,把國民性改造運動推向全新的“立人”階段,如胡適說:“爭你們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學者將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稱為“人的發現”的原因。***3分***

  ***2***概括材料二中梁啟超的主要觀點,並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重大史實,分析該觀點產生的背景。***6分***

  ***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馬丁·路德、梁啟超和胡適對人的關注分別擺脫了什麼因素的束縛?在不同歷史時期,他們對人文主義的追求有什麼共同點?***6分***

  高考歷史同步練習答案:

  一、選擇題

  1.C 解析:從材料資訊看,柏拉圖的構思既要保證“共同體的人口應當能夠足以保護自己”,又要能夠保證“一定數量的最有節制的人的生活”,即該構思既能保證國家獨立,又能夠保證人的權利。可見,該構思是政治運作的客觀需要,故選C項。

  2.D

  3.B 解析: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A、C、D三項均出現在1625年以後,且1787年憲法是美國的法律,故選擇B項。議會依據中世紀以來的議會傳統——議會擁有徵稅權和請願權,並藉此來反對詹姆士一世的君權神授。

  4.C 解析:由“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壟斷香料貿易引起了其他歐洲人極大的不滿,他們熱切地尋找能直接抵達東方的途徑,以分享這筆厚利”,可知這是壟斷貿易引發的激烈的商業競爭。A、B兩項在材料中無相關資訊,可排除。D項與材料不符,材料裡提到的是“義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故排除D項。

  5.A 解析:材料將“人”置於世界的中心,且主張“人性可以昇華”,這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的核心——人文主義。B、D兩項與宗教改革有關,C項與啟蒙運動有關。故正確答案為A項。

  6.B 解析:由統計表可知,英國人均糖消費量比歐洲其他國家多,這說明英國從美洲進口糖比其他國家便利,故答案選B項。新航路開闢之初,率先進行殖民掠奪活動的是西班牙與葡萄牙,故排除A項。圈地運動的影響主要集中在英國國內,故排除C項。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是在1840年前後,故排除D項。

  7.D 解析:表格反映了英國議會改革使議席分配日趨合理、公平,對選舉資格的限制逐漸降低,也使擁有選舉權的範圍不斷擴大,這些反映了英國民主政治日益完善,因此D項正確。

  8.D 解析:①是聯邦政府對州的妥協;②體現大小州之間的妥協;南方盛行種植園經濟,④體現了南方蓄奴州與北方自由州的妥協。③不屬於內部妥協,故排除。因此正確答案為D項。

  9.C 解析:本題的關鍵資訊是:“我會說需要能不依賴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獨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意願思考的人”,這符合啟蒙運動代表人物康德的主張——“人應該運用自己的理智,獨立的思考,理性判斷”。

  10.D 解析:新航路開闢後,歐洲強調人的價值作用,其根本原因要從生產力角度考慮,即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故選D項。

  11.B 解析:把握材料“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會導致財富的分配不均,貧富懸殊擴大,故選擇B項。當時工業革命還沒有開始,還沒有開始大規模機器生產,故排除A項;“滯脹”是在1973年經濟危機後出現的現象,故排除C項;壟斷組織是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故排除D項。

  12.C 解析:材料指出工業革命突破地理條件的限制,而向世界擴充套件,工業革命發生在具備特定的歷史環境、社會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因此這段話反映了工業革命需要具備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故C項正確。

  13.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德皇與巴伐利亞等王國的矛盾,這些矛盾屬於國家統一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鬥爭,故選D項。A、B兩項與史實不符;1871年德國已經完成國家統一,排除C項。

  14.D 解析:注意題干時間“1917年8月9日”是在“七月事件”後,當時臨時政府大肆逮捕和殺害布林什維克黨人,列寧等人被迫轉入地下活動,故D項正確。A、B兩項發生在二月革命時期,不是直接背景。C項是指十月革命,此時尚未爆發。

  15.C 解析:1914年時,美國工業生產總值躍居世界首位,結合圖中資訊可知來自歐洲的資本輸出有利於美國經濟發展,C項正確。從材料資訊看,向亞非拉地區的資本輸出只有44%,而向歐洲和北美的資本輸出達到51%,排除A項。英、法因海外殖民地較多造就投資優勢,故B項不合史實。D項與史實不符。

  16.D 解析:關鍵資訊有:“大力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短時間”“以強制措施將全體居民控制起來,特別是要控制農業,榨取農業”。這些資訊均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點,斯大林模式通過犧牲農民與農業,優先發展重工業,快速實現工業化,D項正確。

  17.A 解析: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危機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材料主要從全球化程序中分析東德解體的原因,故A項正確。材料不是分析其政治體制的缺陷,也不是論述其發展模式的原因,故排除B、C兩項。“試圖通過國有化與中央集權等傳統方式來化解危機,最終卻因此而失敗”,並不是否定國有化和中央集權體制,排除D項。

  18.A

  19.A

  20.C 解析:圖片反映的是20國集團金融峰會與金融危機的關係,強調了20國集團之間合作應對經濟危機的重要性,故C項正確。參與20國集團金融峰會的並不都是資本主義國家,A項不符合題意;20國集團不屬於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排除B項;D項“發展‘福利國家’”與20國集團宗旨無關。

  二、非選擇題

  21.參考答案:***1***坊市制度被打破;取消了對商業的時間、地點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監管商業活動。

  ***2***內涵的體現: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和擴大;商品貿易種類的增多,豐富了歐洲人民的物質生活;密切了歐洲與亞洲、美洲之間的經濟聯絡。影響: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絡的整體;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西方國家開始對外殖民擴張,東方國家日益貧困落後。

  ***3***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受高新技術推動而出現;使美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降低了美國通貨膨脹率、財政赤字、失業率,使美國經濟出現了長達十年左右的持續增長。

  22.參考答案:***1***作用:奠定了中國古代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基礎,有利於國家的統一;集中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有利於農耕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於各地區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於中華文明的延續。

  ***2***問題:政治上的鬆散狀態***邦聯制***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與主權。解決:召開制憲會議,制定1787年憲法***聯邦憲法***;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

  ***3***中國:權力高度集中,地方無獨立的權力;美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國家主權屬於聯邦,中央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

  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一概括即可,注意多角度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概括面臨的問題,最高權力機構的無權是指邦聯導致的鬆散狀態,使之缺少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利益與主權。第二小問聯絡教材所學知識回答。第***3***問,應根據材料三的內容及相關的教材知識來歸納其不同點,不能漫無邊際地尋找其差異,可從中央、地方權力的大小、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等方面來回答。

  23.參考答案:***1***宗教改革前,歐洲人的精神生活被教會控制,人成為了封建教會的附屬品。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張“因信稱義”學說,認為只要信仰上帝靈魂即可得救;《聖經》高於教皇和教會,人人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閱讀和理解《聖經》;簡化宗教儀式。這就把人從教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2***觀點:中國的強盛需要先實現國人的解放。背景: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中國民族和國家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戊戌變法運動後,民主思想進一步發展。

  ***3***馬丁·路德擺脫了天主教會對人的束縛;梁啟超擺脫了封建倫理道德對人的束縛;胡適擺脫了民族主義情緒對人的束縛。共同點:符合人文精神的內涵即可。

  解析:第***1***問,要結合所學知識理解“人的發現”的意思。結合所學知識,羅列路德主張中的有利於把人從教會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內容即可。第***2***問,梁啟超是維新派代表人物,第一小問其觀點從材料中“欲使吾國之國權與他國之國權平等,必先使吾國中人人固有之權皆平等,必先使吾國民在我國所享有之權利相平等”這句話可以體現。第二小問結合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實際回答該觀點產生的背景即可。第***3***問,第一小問路德是要將人從教會束縛中解放,梁啟超提到“人人固有之權皆平等,所享有之權利相平等”即要擺脫封建束縛,胡適的觀點材料中較明顯,“擺脫了民族主義情緒的糾葛”。三人思想都體現了一定的人文精神。

七年級上冊歷史選擇題
高考歷史考點強化練習附答案
相關知識
高考歷史同步練習附答案
高考歷史衝刺練習附答案
高考歷史真題練習附答案解析
高考歷史專題練習附答案解析
高考歷史專題練習附答案解析
高考歷史真題練習附答案
高考歷史真題練習附答案
高考歷史真題練習帶答案講解
高考歷史衝刺練習及答案
高考歷史專項練習帶答案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