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複習遊褒禪山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1日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高一語文必修二《遊褒禪山記》的複習資料,供大家學習和鑑賞。

  高中語文必修二文言文詳解

  遊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築屋定居,死後葬在這裡;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後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出“花山”的名稱。現在把“華”念做“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華山洞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湧出,題字記遊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順山而上走五六裡,有個洞穴幽暗深遠,走進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後洞”。我和同遊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去,進洞越深,前進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鬆氣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於是跟他們一起退出洞來。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遊覽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來到這裡題字記遊的已經少了。大概洞更深,那麼到達那裡的人就更少了。正當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前進,火把也還足夠繼續照明。我們已經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後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遊覽的樂趣。

  於是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

  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感慨了。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地方平坦並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裡,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向,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鬆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裡,結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心得。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惜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後代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同遊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精讀

  文章梳理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遊記,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他34歲,正在舒州任通判。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遊褒禪山後,寫成此文記遊,並抒發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兩段是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是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後一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第1段緊扣題目,說明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以及辨釋“花山”之“花”乃“華實”之“華”的誤讀。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僕碑,反映了遊覽的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為歸依,在內容上環環相扣,為後文的議論埋下了伏筆。

  第2段則全是記遊。先略述了華山前洞與後洞的概況,突出它們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前洞平曠,遊者眾,後洞“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可以說,前洞是賓,後洞是主,作者本來要探索的就是後洞,自然詳寫遊後洞的經歷。後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這種景色都在險遠之處,即“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作者本應繼續尋幽訪勝,進一步領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卻因聽了怠倦者的話,怕火把燒盡,而退出洞來。作者事後悔恨萬分,因為當時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未能極盡遊賞之樂。一個“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議論。

  第3段集中抒發了自己未能深入後洞的感想和體會。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以“於是餘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自然地轉入議論。作者先借託古人,說他們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是因為他們能堅持不懈地對事物進行深入的觀察與思索,所以沒有探索不到之處。以古喻今,可見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須有這種堅毅的探索精神。因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要看到這種奇景異觀,“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即必須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再應有足夠的力量,還要具備可資憑藉的物質條件,只有具備“志”“力”和可以輔助的“物”這三者,才能達到預期的境地。而在這三個條件中,“志”是最根本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達到目的,也可以於己無悔,不為人譏。這便是作者遊覽華山的心得體會,它具有十分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第4段,與第1段僕碑文字和讀音問題相照應,由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

  第5段,是古代遊記的慣用格式,即交代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從而收束全文。

  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偽存真的嚴謹態度。這便是本文所煥發出的思想光輝,正像梁啟超所說:“荊公則學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學,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於思考,勇於探索,敢於堅持,才會最後取得成功。這篇文章從這方面也給予我們許多啟發。

  語言點總結

  一、通假字

  1.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古今異義

  1.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不尋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治學的人,指讀書人。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的原因”。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5.於是餘又嘆焉。

  古義:“於”,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6.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到達,達到,動詞;今義:表示另提一事或達到某種程度

  三、一詞多義

  1.道

  ①有碑僕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2.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②蓋大蘇泛赤壁***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原來是”***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3.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④文過飾非***掩飾***

  4.然

  ①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②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③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④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5.舍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名詞作動詞,築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馬,仗舟楫***動詞,捨棄***

  ③舍相如廣成傳舍***動詞,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詞,宿舍、旅店***

  四、文言虛詞

  1. 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於是***

  ④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兵乃出***才***

  2. 以

  ①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連詞,表並列,並且***

  ②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連詞,相當於“而”,表修飾***

  ③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與“故”組成固定結構,表因果,因此***

  3.其

  ⑴始舍於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代詞,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時間***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代慧空禪院***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代華山洞***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僕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遊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後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後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那些,代遊客***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五、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從旁邊

  2.名詞作動詞

  ①始舍於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③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名:名詞作動詞,指識其本名。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①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②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動詞作名詞, 心得,收穫。

  ④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②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險遠:險要遙遠的地方。

  2.形容詞作動詞

  ①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③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用作動詞,弄錯。

  ***四***副詞作動詞

  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副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①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者,……也:“者”錶停頓語氣,“也”表判斷語氣***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原因”,“也”語氣助詞,表判斷***

  ⑤此餘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裝句

  1.狀語後置句

  ①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②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2.定語後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隨***之***以止也***省賓語***

  ②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之***以怠。***省賓語***

  ③餘於僕碑,又以***之***悲夫古書之不存。***省賓語***

  ④有碑僕***於***道***省介詞***

  七、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2.何可勝道也哉! ***哪裡……呢!***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複習資料
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複習赤壁賦
相關知識
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複習遊褒禪山記
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複習赤壁賦
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複習
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
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複習資料***2***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古文召公諫厲王弭謗原文及譯文
高一歷史必修二古代的經濟政策練習試題
高二語文必修三古文知識點歸納
高一語文必修三古文知識歸納3
高一語文必修三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