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風情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淳樸的民俗風情誘人動情,歷史的名人軼事給人以啟迪,眾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勝;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鄉 風 民 俗

  1、民俗風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是人們通常聽說的俗語。鄉情難忘,故土是根,岱山村張小圩三千多畝土地養育了我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祖祖輩輩。岱山村的風情民俗,它有一個形成、流傳和發展的漫長過程。流傳久遠的民俗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六月六、冬至節、臘八節等。

  大秀山“南聖宮”和“東嶽廟”的廟會,從古至今都非常熱鬧,香客雲集,佛煙繚繞。現今“岱山古寺”每年農曆二月十九都舉辦觀音會,熱鬧非凡。這一天,甚至還有海外遠道而來的香客,到此進香拜佛、打坐誦經。

  下圩沿河和雙喜大斗門的端午節或六月六常有劃龍船比賽,它是一個傳統的民俗活動。公元2000年,雙喜村村民在“龍年”隆重地舉辦了一次劃龍船比賽。灰碓嘴村玩龍燈、唱門歌和東嶽廟萬年臺上唱戲等民間文化活動,也十分活躍。公元1992年,春節期間灰堆嘴群眾自發地組織一次規模較大的鬧花燈的龍燈會。

  這個地方流傳著較傳統的民俗習慣有:拜年、接春酒、包壓歲錢、吃年夜飯、守歲,鬧花燈、辦觀音會;二月二龍抬頭請菩薩,清明冬至祭祖,穀雨觀花,三月三踏青;端午節劃龍船、吃粽子、飲雄黃酒、插艾葉,佩香包;中秋節殺鴨子、吃月餅、賞菊飲酒、吃螃蟹;過年時做糖果、殺年豬、做豆腐、貼春聯等民間活動,相傳已有幾百年歷史,大家都很喜愛民俗活動。2,灰碓嘴村部分家族的家譜簡略介紹。

  灰碓嘴村姓劉、姓姜、姓楊的家譜都是從姓氏起源開始記錄,世系記載詳細,歷史悠久。楊姓始祖***商周***楊伯喬至今三千多年曆史,有較詳細世系圖。字輩:如、春、恆、作、茂,仁、志、自、榮、昌。

  姜姓,始祖姜尚,祖籍槐林大姜村。字輩:禮、學、明、顯,忠、孝、家、昌。群、英、德、厚,航、秀、元、良。劉姓,家譜記載詳細,流傳久遠。徐姓,祖籍中垾大徐村,明朝末期來到灰碓嘴,家譜記載詳細。字輩:觀、採、希、維、樹,鍾、英、佔、守、朝。家、庭、昌、友、再,國、自、金、隆、高。周姓,祖籍含山林頭鎮,清朝同治年間來到灰碓嘴。字輩:時、朝、其、永,志、道、恆、昌。宗、開、世、業,以、善、傳、家。吳姓,祖籍含山縣;字輩:睿、智、聰、明,端、壯、寬、裕。中、正、和、平,文、理、精、密。黃姓,祖籍含山清溪鎮大黃村,清朝乾隆年間來到灰碓嘴。字輩:正、心、昌、大,存、本、培、基。學、修、家、裕。益、勝、宗、番。

  楊姓,不僅有記載自南宋時期始祖九州公開派至今近一千年歷史的巢邑《楊氏家譜》,還有《中華楊氏通譜》記載了全國的楊氏歷史和後裔在全國的分佈情況,記載的內容詳細歷史久遠是一部楊氏大族譜。

  楊氏家規十條:一、孝順父母,尊老愛幼。二、兄弟和睦,團結關愛。

  三、敦宗睦族,相互幫助。 四、勤儉持家,發憤圖強。

  五、愛崗敬業,忠於職守。 六、鄰里和順,助人為樂。

  七、禁黃拒賭,遵紀守法。 八、誠實守信,寬厚待人。

  九、謙虛謹慎,嚴以律己。 十、積德行善,扶危濟困。

  我村家譜大都從明朝洪武年開始起派,一般都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中國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儘管我們民族眾多,幅員遼闊,但是千百年以來,還是逐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貼春聯,這是中國人過春節第一重要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貼春聯的同時,還要在屋門、牆壁、門楣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春節貼年畫也很普遍,古樸稚拙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壓歲錢,自古就有。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凶為吉。

  守歲是春節最重要儀式。守歲的說法,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現在中國人的守歲,已經漸漸為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取代,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守在電視機前看節目,其樂融融。

  爆竹是春節中最具有過年味道的標誌,每當進了臘月,聽到各處集市上不斷響起的的爆竹聲,人們常常會說:有年味了!春節的凌晨,家家戶戶開門都要燃放爆竹。爆竹是中國特產,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向長輩磕頭,也是春節習俗中一個重要的科目,這個習俗,至今在我的家鄉魯西南依然十分流行。春節凌晨,晚輩先在自己的家裡向自己的長輩磕頭拜年,然後,由家中的長兄率領自己家的男性晚輩,去村裡其它人家向長輩磕頭拜年。這個習俗,有很多優點,一是體現了我們民族尊老的美德,再是促進了鄰里的和睦。如果平時,家庭之間有了些小矛盾,春節凌晨人家的晚輩都來拜年了,這家也就一笑抿恩仇了。

  初二走孃家,是我國春節習俗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已經出嫁的閨女,到了年初二,就帶上菸酒點心,去看自己的爹孃了。新婚的夫婦,初二是小丈夫最重要的考試,老丈人會叫上本族的同輩兄弟作陪,檢驗女婿的酒量,檢驗女婿的禮數。已經結婚多年生兒育女的夫婦就不同了,因為大家都已經瞭解和熟悉,往往就不再拘泥於禮數了。

  初五的時候不走親戚,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都一直是嚴格恪守的清規戒律。民間關於這一點有很多說法。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封建時代的皇帝在這一天要走出宮門祭天地,下旨要百姓迴避,時間久了,就演變成了初五不出門的習俗。

  因為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各種各樣的春節習俗還有很多,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所有的習俗,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於親情的珍惜,對於自然的崇拜,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過年的風俗習慣

  講起過年的風俗習慣,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現今仍沿襲著,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給扔掉了。

  對於三裡不同俗,十里改規矩的中國人來說,不同地方的規矩恐怕不完全一樣。我所要講的只是早先我們阜陽以北與太和這一片地方的風俗習慣。

  俗話說: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毫無疑問,這臘月初八歷來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況還有:臘八臘米飯,大人小孩都喜歡呢。***在那物資相當匱乏的年代,人們要吃上一頓象樣的飯是多麼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在我十來歲的時候,每逢臘八晌午的那頓鹹米飯是那麼的香甜。***通常這頓做米飯的米是娘老早託人用糧票開後門從糧站提前買好的。娘總是將米鍋裡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細粉加上蔥姜佐料,飯沒做好,老遠的便能聞到撲鼻的香味了。這時飢腸轆轆的我便圍著廚房轉圈子,專等著娘說一聲:吃飯了。於是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盛上滿滿的一腕,美美的吃將起來。***百年不遇的吃上這麼一頓難得的美餐,不用說,能撐得嗓子眼裡直往上冒,還覺不過癮的。

  臘八過後,接下來便是祭灶。祭過灶,年也就跟著很快來到了。講起這祭灶,還挺有講究。記得有一句順口溜是這麼說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賊祭六,老和尚祭到廟後頭。至於這順口溜的來歷,曾聽老人大致的講過,因為聽時並不怎麼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們張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記得,好象聽老人講,說是俺們張姓人家佔著老天爺、閻王爺、龍王爺的光,因為他們都姓張。所以歷朝歷代張姓的人家沒有***的,原因就在於:如果連皇帝再做了,那天下豈不是沒有別姓人家混的了嗎?***祭灶那天,也是廚房大掃除的一天,平常菸灰滿布的屋子,通通用掃帚徹底清掃一遍。然後將提前請來的老灶爺與老灶奶奶並肩而坐的畫像恭恭敬敬地貼到鍋臺一側的牆上。到了晚上,臨近送他們上天的時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給他們抹抹嘴,意思是先給他們甜甜嘴,請他們在老天爺跟前多替老百姓說些好話。***有道是:老灶爺上天——有啥說啥。至於這樣做的結果,是不是能讓老灶爺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爺跟前說些對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話,那就誰也不知道了。***隨後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

  祭過灶,家家便忙著準備過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開了。

  在蒸炸的過程中,倒還有著不少的講就。其中大人們最忌諱的是小孩子在跟前扭來扭去。一是嫌他們礙事絆腳,二便是唯恐他們說出什麼不吉利的話來。後邊這一條是最主要的。例如:炸東西時,最忌諱人說別炸熰了、小心油別起火、或者說快炸完了等。我有一次看到娘炸饊子時,盆的面不多了,便隨口說了句:快炸完了。惹得娘瞪眼厲聲地吵:去!別在這胡說八道的!我當時還有點不服氣,頂了一句:這明明是實話,說說又有啥呢?娘卻說道:你說說說有啥?炸東西時,不興多嘴你知道不?我由不得又辯駁一句:多少東西只是多少東西,總不能說說就說少了?大嫂在旁接了句:說起來你屁都不懂。你沒聽說過“船倉垛底牆旮旯”嗎?因為這些誰都估不透。別看是盆底了,說不定從今個管炸到明個也炸不完呢。這句話說得娘笑了。但從此我遇見此事時絕沒再多言多語過。

  蒸饃的時候更有一種神聖的味道,更忌諱人在旁邊扭來扭去的。好象這樣會帶來大不幸似的。蒸饃時還有一件,就是特意在其中的一個饃裡放上個五分的毛革***也就是分革子***,說是到時誰吃到了,誰就會發財。另外,蒸饃必須蒸得雪白的宣騰的方為最理想。饃若蒸裂了倒也說得過去,叫作笑。若要碰上蒸得縮成個蛋蛋的,那是最讓人感到氣惱的。人們往往會以為有邪講,是邪魔在作怪,於是便將饃蛋蛋扔進鍋底下燒。說是這樣便可燒去穢氣。

  到了年三十,家家都要帖門對子***既春聯。***。有喪事的人家是不準帖紅對子的。人死後的第一年,帖火紙,第二年帖藍對子,第三年帖綠對子。過了三年,才能重新帖紅對子。有那欠賬的人家老早地就將門對子貼上了,這樣,要賬的人便不好意思再來上門要賬了。另外,三十的晚上,家家都會在門檻外邊都放上根木棍,叫作攔門棍。意思是擋著防止一些不乾淨的東西進了屋。

  年三十的晚上,通常家家都會放一掛比接年小一點的鞭炮,然後才開始吃辭歲飯。***辭歲飯不外乎餾蒸饃,吃餃子。這餃餡子大都是素餡,有用細粉、饊子、豆腐摻在一齊剁碎,拌上材料面的;有用乾菜、細粉、饊子加上蔥姜摻在一齊剁碎的。能吃上肉餡的人家不多。***之後,小的便要給宗家門裡的長輩家挨門挨戶的去辭歲了。***有祖上牌位的人家首先得給供奉的祖上牌位磕頭。***還有,這辭歲之夜吃什麼東西都是隨便任著你吃的,這叫填倉,盡著你撐炸肚子也沒人說你。還有一條是小孩子最為喜歡的:老的要給小的發壓歲錢。接著是熬歲,不讓睡覺,比著看誰最能熬。說這叫作熬財神,誰能熬,誰以後就有福。這其間你打牌也好,聽收音機也行,講故事也罷,不管幹什麼,只有長著精神不睡覺就好。特別是大年初一,看誰家接年早。彷彿接晚了,年被誰接完了似的。所以從十二點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便接連不斷地震響雲天,直到年初一的上午十來點鐘才算結束。***到這時才接年的不是懶得出名、便是家庭境況不怎麼樣的。***奇怪的是,年初一全家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臉,而且洗過不能豁***潑掉的意思***,得等到下半天才能豁。地不掃,連尿罐子也得存放在屋裡不往外拎。得等過了年初一才掃,才拎出去倒掉。並且吃過早飯、午飯,鍋碗不涮。早上用的碗,擺在那,到晌午各人繼續用各人的。這些規矩真正讓人莫名其妙,問爹孃,他們也說不上道道來。只說這都是上輩人傳下來的規矩。老規矩只有照著做,不能隨便亂改。我在心裡暗想:不知老祖宗們是怎麼想的,定下這規矩。這分明是有意讓人邋遝一年。

  以上的這些規矩,現今大都沒人再照著做了。

  時代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著在變。一些老規矩的廢棄,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有一位哲學家說過:存在即合理。那麼不存在的也就不合理。廢棄不合理的東西是人類社會程序中必然的選擇。

看過的人還:

名家短篇抒情散文
植物的抒情散文
相關知識
民俗風情散文
寫民俗風情作文評語
甘肅民俗風情導遊詞3篇
丹麥當地的民俗風情怎樣的
當代民間愛情散文
賈平凹的鄉土風情散文
人生禮儀民俗風情大全
關於山東的民俗風情
張家界森林公園民俗風情有哪些
風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