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寓意的寓言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寓言故事膾炙人口,它集知識性與趣味性於一體,而動物寓言故事更耐人尋味,那麼關於動物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大材小用的故事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父親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撫養成人。辛棄疾曾拜當時著名的田園詩人劉瞻為師,並和党懷英兩人是劉瞻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劉瞻問他們兩人道:“孔子曾經要學生談各人的志向,我也問問你們將來準備幹什麼?”党懷英回答說:“讀書為了做官,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裡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隱居,學老師的樣子寫田園詩。”

  劉瞻聽了很高興,連連稱好,認為他的志向很高潔。辛棄疾卻回答說:“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劉瞻聽了大吃一驚,要辛棄疾今後不要再說這樣荒唐的話。此後,辛、黨兩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棄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戰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於世;而党懷英則混跡於金人統治集團,為金人作了一些幫閒乃至幫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後,辛棄疾組織了兩千多人的隊伍在故鄉起義。後來,又率領隊伍投奔濟南府農民耿京組織的起義軍。不久,起義軍接受朝廷任命,與朝廷的軍隊配合作戰,打擊南侵的金軍。但由於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棄疾後來曾長期閒居在江西上饒一帶。1203年春,才被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這一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四歲了。

  紹興西郊有一處地方叫三山,當時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就在那裡閒居。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當時快八十歲了,他的愛國詩句早已為辛棄疾所景仰,因此辛棄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訪了這位前輩,兩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相見恨晚。陸游聽了辛棄疾對形勢的分析和統一、全國的設想,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寧宗降下聖旨,要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去,徵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辛棄疾把這件事告訴陸游,陸游覺得這是辛棄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為他感到高興。

  為了鼓勵辛棄疾發揮自己的才能,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贈給他。詩中寫道,“辛棄疾是古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現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處;鼓勵他為恢復中原而努力,千萬不要因為受到排擠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歲那年,這位始終是被大材小用的愛國英雄,終於在憂憤中去世。

  這個故事給我們啟示:不管做什麼都要認真去做,爭取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並在能力範圍內做出最大貢獻。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擁有不變的真性情,心態良好樂觀向上,不斷的努力,總會等到能珍惜你這個人才的人。

  篇二:偷樑換柱的故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祕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祕詔,等待時機。 幾天後,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盪,所以祕不發喪。

  趙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裡。現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果然心動,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樑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今後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偷樑換柱,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矇混欺騙的目的。“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都是同樣的意思。在軍事上,聯合對敵作戰時,反覆變動友軍陣線,藉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有機可乘、一敗塗地之時,將其全部控制。

  篇三:不名一錢的故事

  漢文帝當政的時候,有個名叫鄧通的善於划船,被選到宮裡當御船的水手。一天夜裡,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想昇天,卻怎麼也上不去。就在這時候,有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後推他,終於使他上了天。他回過頭來看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

  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漸臺,見到有個御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一詢問,那人名叫鄧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個奇才,便非常寵愛他。鄧通也老實謹慎,不隨便和外人交往。文帝多次賞賜他的錢財,總數上億之多,還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職。其實,鄧通並沒有什麼才能。他自己處事謹慎,也不能推薦賢士,只是諂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個善於算命的人去給鄧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對文帝說:“鄧通這個人將來要貧餓而死。”

  漢文帝憂慮地說:“能讓鄧通富起來的只有我,我怎麼會叫他受窮呢?”

  於是,文帝下令把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已鑄錢。從此鄧通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布滿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鄧氏錢”。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個瘡,膿血流個不停。鄧通覺得孝順皇帝的機會到了,便天天進宮去,用嘴巴替文帝吮吸膿血。不過,文帝心中還是不高興。一天他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

  鄧通恭順地回答:“應該說沒有誰比太子更愛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劉啟來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膿血。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禁不住一陣噁心,但又不敢違抗,只得硬著頭皮吮吸,可是臉色很難看。後來他聽說,鄧通常為文帝吮吸膿血,感到慚愧,也因此而忌恨鄧通。

  文帝死後,劉啟即位,史稱漢景帝。景帝免去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閒居。不久,有人告發鄧通偷盜***的鑄錢。景帝派人調查,結果確有此事,便把鄧通家的錢財全部沒收,鄧通頓時變成了窮光蛋,還欠下好幾億錢的債。還是景帝的姐姐長公主記住文帝不讓他餓死的遺言,賜給他一些錢財。但是,官吏馬上把這些錢財用來抵債,連一根簪子都不讓他留下。長公主知道後,就讓手下人借給他些衣食和錢。這樣,鄧通不能佔有一個錢,只能寄食在別人家裡直到死去。

  不名一錢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很富有,但是很多財物都不是真正歸他自己所有的。 我們要知道物質上的貧乏並不能阻礙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其才華也並不是能用物質來展現的。

適合小學三年級看的寓言故事
有關小動物的寓言故事
相關知識
古代有哲理的勵志故事
古代有關孝的名言
有寓意的笑話故事
關於有寓意的動物故事
有寓意的動物故事
有寓意的童話故事
富有寓意的童話故事
經典有寓意的民間故事
有寓意的愛情故事
帶有寓意的兒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