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講座視訊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看完于丹老師的講座後,有什麼感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這幾周來,學校組織了我們全校教職工一起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視訊講座。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詮釋孔子的《論語》,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她還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看完了她的視訊講座,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我們已經觀她關於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這三部分的講座內容。但是,由於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為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我們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間、夫妻之間,一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鬱於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是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篇二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抉擇呢?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餓,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因此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于丹教授的講座。

  看完這個講座後,我的感觸很深。這個講座總共分四講:一是樹立目標;二是不聽話,愛發脾氣的正確引導;三是學會感恩;四是抵抗挫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講與第四講。

  第三講講了家長如何教導孩子學會感恩,于丹教授講了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孝是什麼?孔子只說了兩個字“色難”。意思是千難萬難都是要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感恩每一個人,沒一個事物。有的人想感恩卻不會感恩。我來說說,當別人幫你時,及時說“謝謝”。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對父母也是感恩。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性。一次,于丹教授女兒的花籃破了,便嚎啕大哭。于丹教授把花籃用彩紙包起來,比原來的還好看。她女兒破涕而笑。我從中明白了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遇到挫折不要緊,可灰心喪氣很可怕。要像蟬一樣,是蛻變的開端。蛻變儘管十分疼痛,但可以換來飛翔、自由,挫折又何嘗不是呢?

  我以後要克服于丹教授對現代青少年的主要病症,做一個積極奮進的快樂的自己。

  後記:這是孩子們的認真觀看之後,用心去體會的。

  篇三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于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著,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蹟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裡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于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音樂劇貓觀後感
相關知識
于丹講座視訊觀後感
于丹講座家長觀後感3篇
奧巴馬演講視訊觀後感
馬雲演講視訊觀後感
力克胡哲演講視訊觀後感
安全教育視訊觀後感三篇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觀後感4篇精選
消防安全教育視訊觀後感
看安全教育視訊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