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1日

  導語:實踐新課程教學參考。《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

  仔細拜讀《靜悄悄的革命》後,發現日本的教師和我們很相似。它其中提到的虛假的主體性,懸在半空的主體性……深有同感。他所倡導的潤澤的教室正是我們現在在努力的目標,它裡面提到的一些教師的慣用語在我身上也能找到。不同的是他們反思研究後的成果,我們遠不可及。

  日本發達的原因就是政府、社會、百姓對教育重視,日本課改的實施早於中國十餘年,80年代初期,日本就有一大批的學者致力於教育改革,那時的中國恢復高考不久,進入90年代像佐藤等一大批教育家、學者擁有了自己的教育理論,並在全世界加以推廣,我們也喊上了素質教育的口號,但是致力於理論研究的中國教育家卻是教育政治家,出了幾趟國門就在研究室裡硬生生地搬抄了歐洲的教育體制,當日本特色的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林立的時候,我們終於醒悟,回過頭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論進行深刻的研究與實踐,新世紀伊始所謂的課程改革的精髓內涵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這樣的吻合,遠的不說孔子是萬師之表,還有老子、孟子等真正的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被外國人借鑑,卻被我們現代的教育家忽略不見,幸虧還有個陶行知可以標榜,這豈不是中國教育家的悲哀!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如,本書中對“學”的描述特別的意味猶長。並且作為一個日本人,他通過實踐居然成功了。從這本書中,我感覺到,佐滕學先生,他該是怎樣一位樸實、認真、講究實效的學者啊。他流連於無數個學校的校園,站在一個個教室前的視窗邊,坐在一間間教室裡,將一切收納於胸,以他敏銳的目光,洞察著發生在教室中的靜悄悄的革命,並精闢地論述:靜悄悄的革命。

  在《靜悄悄的革命》 中,佐藤學先生提出要構築“相互學習的關係”,構建以“主題·探求·表現”為單位的“登山式”的課程,實施以“應對”為中心的教學,開展“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性學習,營造“相互傾聽的教室”。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於佐藤學先生對“學習”一詞有深刻的認識。

  佐藤學先生特別強調老師的傾聽。這一點倒是和我博文中提出的要聽懂聽清學生的回答,不曲解,有差不多意思。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說更重要。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是的,學生之間的傾聽,在於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其中教師要相機介入,引導學生彼此的溝通和相互的理解,學生的相互傾聽始終伴隨著教師對學生髮言的傾聽。那種僅僅接收對自己的教學程序有利、有用的資訊的“假意傾聽”,實際上心裡是容不下學生的,甚至扭曲了學生的真實的想法。

  很多年前我遇到過一個曾是舟山中學的某一屆全省理科狀元,跟此人聊天很帶勁,你問什麼,他答什麼,言簡意明,從不王顧左右而言他。我也曾不止一次比喻和此人聊天就象打籃球,相互之間的傳球,球飛得過來,接得住。巧得是佐藤學先生也把傾聽學生的發言比喻成接住學生的“球”,他說“……未能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如果持續的話,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不生就會變得討厭投球,甚至還會討厭他們自己。結果,僅僅只有那些擅長事先了解教師棒球手套情狀況的學生,才能瞄準教師準備好的手套位置把球投過去。當然,明確地控制教學的程序是教師必要的工作,而在此這上首先讓教室裡的“投球”成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嗎?再說深一步的話,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對學生,去接信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是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這種以傾聽為基礎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就是佐藤學先生所言的“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既包含了“量體裁衣 ”般的學生個性,又包含了“交響樂團”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潤澤的教室才能生成。

  佐藤學先生務實、深刻的觀點讓我油然而生欽佩之情。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實施這些尚有難度,我們肯定有更大的困難。但是,他給熱愛教育事業的精神,告訴我們當教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啟發我們多去關注在教育中存在的種種不應該“視而不見”的問題,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反省、改進。在我們沒有力量改進很多的情況下,哪怕改進一點點,也是我們的進步。

傅雷家書讀後感作文
教育類書籍讀後感
相關知識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石縫間的生命讀後感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精選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
靜悄悄的革命讀書心得體會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生命的選擇讀後感優秀範文
生命的化妝讀後感
要命的數學讀後感範文
生命流淚的樣子讀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