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及出處的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成語作為高資訊量的語言組成部分,是語言的共同現象之一,不存在沒有成語的語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反求諸己的故事

  相傳四千多年前,正是歷史上的夏朝;當時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諸侯有扈[hù]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啟前去抵抗,結果伯啟打敗了,部下們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啟說:“不必再戰了。我的兵馬、地盤都不小,結果還吃了敗戰,可見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緣故。所以我得先檢討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從此,伯啟發憤圖強,每天天剛亮就起來工作,生活簡樸,愛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這樣經過了一年,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來侵犯,反而心甘情願的降服歸順了。

  【出處】《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篇二:畫虎類犬的故事

  馬援將軍曾寫信給他的侄子,希望他能多注意聽聽別人的過失,並學學別人的長處。他在信中說:“龍伯高是一個敦厚、謹慎的人,我希望你們能效法他的品性;而杜季長的為人,豪俠好義,我卻不願意你們去仿效他。……”為什麼馬援不希望侄子們仿效豪俠好義的人呢?原來,如果學不成龍伯高,仍然可以成為一個謹慎的人,就像刻鵠不成,刻出一隻騖來,也可以說是刻成相類似的飛鳥。但是,如果學不成杜季長,就容易成為一個輕浮的人,就像想畫一隻老虎,結果卻會畫出一隻狗來,完全會變成不同性質的獸類。

  “畫虎類犬”這句成語,就是出自馬援寫給侄兒的這封信。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篇三:剛愎自用的故事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時期***,楚國打進鄭國,鄭襄公裸體牽羊迎接楚莊王,並苦苦求饒,取得了楚王的同情。當年夏,晉國派軍隊救援鄭國。晉軍南下,兵臨黃河時,聽說鄭國已經同楚國媾和,晉軍中軍主帥荀林父想退兵,並提出等楚國軍隊回國後,再出兵攻打鄭國,討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縀表示反對,認為這樣“不行”,並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是因為軍隊勇敢、文臣武將盡力的關係。現在失去了諸侯***指鄭國背叛晉國親向楚國***,不奮勇當先,不能說是盡了力。有敵人不去攻打,不能說是勇敢。要是由於我們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縀還說道:“率軍出征,遇到強敵而退卻,這不是大丈夫的氣概;擔任軍隊統帥,而終非大丈夫,唯有你們能做得出,我辦不到”於是他率領所屬部隊渡過黃河,繼續前進。荀林父的部將根據這一形勢,分析進和退的得失利害關係,最後一致勸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國軍隊想北上,到飲馬黃河時再回國。聽說晉軍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國。其寵臣伍參想戰,而令尹***官名***孫叔敖則不想戰,並說:“去年打陳國,今年攻鄭國,不是沒有戰爭。戰而不勝,您伍參的肉夠吃的嗎?”伍參說:“如果這次打勝了,就足見您孫叔敖沒有謀略了;不能戰勝,我的肉將在晉軍之手,還能吃得上嗎?”令尹轉車反旗,伍參對楚王說:“晉國現在從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執行命令;其副手先縀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他們的三個統帥***指中軍、上軍、下軍之首領***想統一行事也難以辦到,就是想聽從命令,也沒有統一的上級,大家聽誰的?這一仗,晉軍必敗。”楚莊王無奈只好命令令尹調轉戰車向北,駐紮於管地以待晉軍。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篇四:杜口裹足的故事

  戰國時代,策士說客之風很盛,他們憑仗口才,巧言善辯,以博取統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權。范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范雎***或作範睢***本是魏國人,起初投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當些差使,沒有幹成什麼大事,反而受了一頓冤枉,幾乎傷了性命。後來,改姓換名,輾轉到了秦國。

  那時,秦昭王已在位三十六年,秦國政治上最有勢力的人有四個:穰侯、華陽君,都是昭王母親宣太后的兄弟;涇陽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寵愛的兒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國政,其餘三人也輪流主持軍事;他們依靠宣太后的關係,權力很大,並且擁有廣大的封邑,家財之富,在國王之上。

  範睢針對秦國當時的這一情況,先寫一封信給昭王,要求面談。昭王便派車子去把範睢接來相見。範睢進宮,故意亂走,內侍們吆喝道:“王來了!”範睢說:“秦國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麼王?”昭王恰巧出來,隱約聽到了,心中不免一動,當即表示歡迎,特別隆重地接待範睢。旁邊看的人,都感到很驚訝。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後恭敬地對範睢說:“先生有什麼見教?”範睢說:“嗯!嗯!”昭王連問三次,範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說:“嗯!嗯!”昭王便跪著央求道:“先生終究不肯賜教嗎?”

  範睢這才開口說了一大篇道理,並且說:“現在我寄居秦國,和您的關係還很生疏,而我所要說的,卻是關於君臣之間和骨肉至親之間的事。今天說了,明天就可能有殺身之禍。死固然沒有什麼可怕,人終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說的話,對秦國有利,即便因此被殺,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所顧慮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們,看見我為秦國盡忠,反而被殺,那麼恐怕他們從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範睢的這次談話,深深打動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後來,昭王就拜範睢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還讓宣太后告老,不許她再過問朝政;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也都住到關外去了。範睢當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成語典故及意思和出處
古代成語的典故的精選
相關知識
成語典故及出處的精選
成語典故及意思的精選
成語典故及解釋的精選
簡短的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短篇的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短篇的成語典故及出處
中國的成語典故及出處
高中生的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高中的成語典故及出處
高中的偏難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