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事業單位申論模擬真題及解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申論考試是公務員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想要在備考之中提升,多做申論模擬試題對考生是有很大幫助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撫州事業單位申論模擬試題及解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撫州事業單位申論模擬試題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材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證號,並用2B鉛筆在准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塗。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佈考試開始後,應試者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佈考試結束時,應試者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後,方可離開。

  嚴禁摺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網路寬頻提速、三網融合、智慧終端裝置普及……短短十幾年,網際網路應用場景已被極大拓寬,移動互聯時代,螢幕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資訊“看板”,細化的資訊消費產品也正被商業開發者精耕細作。利用數字家庭裝置點播節目、購買娛樂軟體,以移動支付購買慕課***MOOC,大規模開放的線上課程***產品學習名校課程,線上付費學習……多樣的移動支付手段,便捷的***,使得資訊可以在幾秒鐘內實現“變現”。

  職場、健康、法律……在各種專業領域有了困惑怎麼辦?以前,人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尋找專業人士幫助,現在,隨著網際網路上“知識分享”商業模式的逐漸成熟,這一過程被大大簡化了。自2016年以來,湧現出許多新的知識付費產品,具有付費諮詢、付費音訊、付費課程、有償答問等功能的知乎、分答、在行、喜馬拉雅等知識分享平臺紛紛出現,涵蓋了文字、音訊、視訊、O2O等多種形式,開啟了以“知識”作為販賣物的有償共享經濟模式。在資訊時代,消費者從源頭開始滿足自身需求,想擁有更大的主導權,深度參與到資訊消費過程的流程設計中。

  艾瑞諮詢釋出的《2016年中國網路新媒體使用者研究報告》顯示,33.8%的新媒體使用者已經產生過數字資訊的付費行為,15.6%的使用者有進行付費的意願,但是還沒有付費行為,50.6%的使用者不願意也不打算為新媒體內容付費,而在2014年的調研資料中,有69.7%的使用者不願意為新媒體付費。可見,儘管面對海量免費的網際網路資訊,一部分使用者仍然願意為優質知識付費。

  資料2

  大三學生L,2016年在各大知識付費平臺上共計花費3517.91元:贊助11場知乎Live,成為某讀書App會員,訂閱財經類和古典音樂節目……對於L花3500多元為知識付費,身邊有同學認為她“很傻”,畢竟網上免費的知識到處都是。L卻認為:“這種付出是值得的,購買相關知識產品,快速找到和自己興趣愛好相近的優質內容,獲得有針對性的一對一即時指導,有效幫助自己篩選資訊,節省大量時間,同時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但是,L也有心情不爽的時候,購買了一項“新聞實驗室會員計劃”產品成為會員後,可以每週獲知全球傳媒業的動態及發起人就某個話題的個人解讀,不久後她卻發現這些僅在會員內部分享的內容出現在某知名高校的微信公眾號上,自己付費購買的內容別人可以輕易獲得,對產品的信任值和期望值大打折扣。此外,她還發現自己所報的一門價值680元的雅思課程,在某電商平臺上僅以25元的價格出售。

  大一學生M,花費500元購買了某英語線上網站為期10天的視訊網課。參加完這次網課之後,由於對付費課程的內容和效果產生了顧慮,她再也沒有購買過知識付費產品。她表示,“每期都有不同的講師授課,有的講的很好,有的則很水,學不到什麼東西,總體來說水的比例佔一半多。視訊網課不靠譜,以後這種網路課程自己不會再購買了。”

  資料3

  2016年,兩家網際網路公司相繼推出新產品──“分答”和“知乎Live”付費問答應用,瞬間“引爆”市場並得到社會高度關注,眾多網際網路使用者入駐這些應用平臺。

  “分答”,採用60秒線上付費語音問答+提問分成的模式,產品遵循一對一原則,所有人都可以向行家提問,行家會為答案定價,並且在60秒語音內回答完畢。提問者則選擇感興趣的人直接提問並支付相應的回答費,偷聽者支付1元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平臺上的答主基本都是各行業專業人士,如醫學領域、教育領域、職場導師、科研科普工作者等。分答創始人介紹,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滿足於一搜即得的通用化、公共化知識,60秒語言回覆,不但滿足了人們對知識的定製化需求,更提供了有情感力的回答,向特定群體傳遞有價值的知識與見解,打造垂直化、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往往資訊更有效、視角更獨特、思考更深入。

  “知乎Live”,產品遵循“一對多”的原則,每場Live有一個特定主題,在播出前通知推送到知乎客戶端首頁。在某領域有專業積累或擅長的使用者將成為分享者,分享者會在特定時間段內開啟Live群聊,加入群的聽眾可以以文字形式提出問題,分享者用語音實時答疑解惑。每場直播都有人數限制,聽眾需要購票進入,門票由分享者自主定價。2017年5月,知乎Live推出“7天無理由退款”功能,即使用者購買的知乎Live結束7天內,如果收聽語音沒有超過15條,就可以無理由退款。知乎live還推出為優質內容給予流量補貼、升級評價系統、提供高效的版權服務等。開始探索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知乎聯合創始人表示,“知乎希望通過探索市場機制逐步打造一個平臺、講者、知識消費者共贏的良性生態圈,實現知識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

  資料4

  “看鑑”,是北京中瀾視訊傳媒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視訊產品,由前央視編導團隊製作,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擔任歷史顧問。其內容主要關注歷史人文、自然地理、文化風俗等領域,每期節目時間3分鐘左右,向用戶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看鑑”團隊於2015年6月正式成立,2015年10月正式上線今日頭條、騰訊視訊和微信公眾號,此後保持每日更新,2015年11月“看鑑”同名App同步上線應用市場,並陸續在愛奇藝、優酷等50餘家平臺上線。2016年12月,“看鑑”App上線《優雅集》《西域列國傳》等付費視訊節目,在喜馬拉雅上線《銘知故問》音訊付費節目。沒有低俗內容的炒作,沒有所謂網紅的帶動,憑藉屢次突破千萬級播放量的3分鐘短視訊,被公認為“最棒的網際網路歷史短視訊”生產者。

  “看鑑”擁有4個風格不同的產品線,分別從有趣、有用的角度出發。有歷史揭祕系列的《看鑑大揭祕》,旨在揭祕解密歷史中鮮為人知的真相,釐清邏輯,消除普通人對歷史細節的謬誤;趣味科普系列的《看鑑100秒》,用100秒時間講解歷史文化知識,縱向貫穿各朝代、橫向覆蓋同一朝代不同國家或不同地域,如《100秒看中國版圖千年變化》《100秒看女子服飾變化》等;脫口秀系列的《看鑑說》,邀請北大、北師大等名校教授講解,深入剖析歷史話題,以史為鑑,從歷史引匯出文化、心理、管理等論題,如《王開璽說慈禧》系列;地理人文系列的《看鑑地理》,是獨立於其他歷史系列節目的單獨品牌,打造地理文化旅遊產品,拍攝中國歷史文化遺蹟、景區等。使用者既可以在觀看過程中得到愉悅的滿足,也可以真正學到科學系統性的知識。

  “看鑑”購買了很多央視以及國內的一些頂尖紀錄片,同時還和一些製作機構敲定了幾千小時的高質量紀錄片合作,手握很多優質內容的版權,一方面可以為持續產出優質的內容提供基礎性素材,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這些版權的價值會隨著社會版權意識的提高,日漸形成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看鑑”,從選題階段有“裂度”和“深度”兩個維度。裂度是指“熟悉領域的陌生資訊”,這兩者之間的分裂度越大越有傳播性,以此做的選題反響火爆;深度上,往往會將一個選題深挖至少三個層次,把一個問題的答案,作為問題的起點深挖三個層次,以此給觀眾帶來更獨特深入的視角,保證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

  “看鑑”技術團隊不但以使用者第一視角來進行產品的重塑,還通過後臺數據的動態變化,來研究使用者的喜好,從而反向去思考內容模組的打造,基於對資料背後使用者行為的分析,跟隨消費者的需求進行了產品的細分,設立了不同的產品線。通過這些行為的解讀,也會更進一步地去實現需求的匹配,根據使用者固有瀏覽習慣做出的精品推薦,降低新使用者主動獲取資訊的難度。

  “看鑑”創始人表示:在知識付費的浪潮下,“看鑑”藉助短視訊這一載體,成為滿足人們日常瞭解文史地理需求的產品,從更廣義的層面,還可以承載起中國文史地理知識普及的使命。

  資料5

  2016年企鵝智酷通過網路進行調查,釋出了《知識付費經濟報告》。報告顯示:有55.3%的網友有過知識付費行為,其中訂閱付費資訊或付費下載資料的人佔50.3%。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消費者中,38%表示體驗滿意,還會嘗試,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滿意,對於付費得到的內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費的途徑來獲取。從消費者為知識付費的主要驅動力來看,首要驅動力是“獲得針對性的專業知識或見解”,其次是節省時間和精力成本以及積累經驗提升自我。從消費者的付費內容偏好來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識和經驗”最被認可,有63.3%的人有意願付費,其次是職業與學業的發展建議;從消費者對於內容提供主體的偏好來看,48%的人沒有特別偏好,會根據付費內容和價格進行權衡,知名權威的教育機構、專家、大V和事業成功的企業家是消費者較為認可的付費內容提供者。

  財經作家吳教授認為,知識付費從本質上看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是資訊分享市場的供給側改革。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自媒體興起以後,資訊實際上是過量的,很多資訊雖然是免費的,但資訊密度低、營養價值低,使用者要消耗的時間成本很高。人們越來越願意通過付費快速獲取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但內容產品不像實體商品,“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多消費者無法衡量自己的付出與得到是否對等。

  資料6

  微信平臺有著2000多萬個公眾號,從推出以來一直供使用者免費閱讀,平臺提供給公眾號內容生產者的變現方式有廣告和打賞兩種。2017年4月3日,微信公眾號“老何開講”的新關注使用者需支付318元方可訂閱,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時代拉開了帷幕。

  近日,針對“對於微信付費訂閱公眾號是否接受?你願意為什麼型別的公眾號付費?”問題,各方人士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網友A***報社工作者***:不支援公眾號付費的方式。收費像把鎖,付費是鑰匙,在網路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我認為沒有多少人願意通過付費去解鎖,況且很多公眾號的資訊也很不錯,免費的都看不過來,更不會花錢去看付費的公眾號。

  網友B***中學教育從業者***:不接受公眾號統一收費,但可以接受讚賞的形式。我願意為一些提供原創性、有價值的公眾號付費,是對他人智慧財產權的尊重,與此同時也能鼓勵更多的人分享。

  網友C***個人公眾號運營者***:為知識付費這件事,一直都是存在的,過去是書刊雜誌,現在只不過是“挪”到了網上,這跟使用者在網上買賣其他商品是一個邏輯,很多人不願意買單,本質上還是使用者體驗的問題。

  網友D***有公眾號瀏覽習慣的學生***:很喜歡現在***和打賞的公眾號收費方式,可以讓讀者自行選擇。不能接受付費後才能閱讀公眾號的方式,因為付費時內容未知會影響閱讀體驗,不過考慮版權還是可以理解的。

  網友E***有公眾號瀏覽習慣的高校教師***:公眾號付費不能簡單地通過“付費看全文”甚至“訂閱專欄”的方式來實現,而應該通過訂閱“號”的方式來實現,這種付費購買的不僅僅是內容,還是對於公眾號本身價值的認同感。

  網友F***自由媒體人***:我支援公眾號收費的形式,優質內容獲得與之價值相符的回報,有助於激勵內容供給群體更致力於生產高質量、高價值的原創內容,提高內容供給質量。內容消費者,可以藉助知識付費機制,過濾低質無效內容,實現資訊的精準傳播,降低知識獲取的時間成本。

  網友G***社會學家***:對一些前沿知識、有深度的原創知識內容會付費閱讀,付費模式是一種鼓勵和保護。網際網路內容生產魚龍混雜,供給質量參差不齊,資訊嚴重超載,一些有價值的資訊難免被淹沒。微信公眾號自然也難以“免俗”,“帶毒”雞湯和“三俗”軟文等低質內容充斥,低端內容生產嚴重“過剩”,真正高質量的內容傳播力反而被降低,導致使用者迷失在海量的無效資訊之中,付費體現出對知識需求的提高,體現知識在市場中是有價值的,是被消費者認可的。

  資料7

  網際網路上的數字作品具有易複製和易傳播的特點。這使得盜版者可以直接獲得經濟收益,因此,付費的知識產品被侵權的情況屢屢出現。在一些問答平臺上,往往提問者的問題被解答,就有人直接將答案截圖分享出去了,其他使用者不用付費就可輕鬆獲取知識;更有專門眾籌購買付費課程的組織,採用眾籌的模式,每個人出一部分錢去購買付費知識,並小範圍內共享;網校課程、會員賬號、付費音訊、線上講座視訊……在一些線上交易平臺、QQ群,有大量知識付費產品被低價出售。在文章領域,很多大V的文章轉載都未經許可;在音訊領域,不少音訊節目標榜原創,實際上卻是從自媒體抄襲而來;短視訊領域抄襲現象更為嚴重,直接擷取他人的原創視訊,為己所用,通過盜取別人的作品或原創內容來從事自己的商業化運作。

  頻頻出現的版權糾紛,引起網際網路企業對版權的重視。前不久,百度公司曾分批次暫時關閉“百度貼吧”文學目錄下的全部貼吧,全面整頓和清查其中的盜版侵權內容;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宣佈停止個人雲盤服務,以強化版權保護;新浪微博與權威機構加強合作,向三千多位簽約的自媒體作者提供免費長文章版權保護和版權認證標識,設立了專門的公司為使用者提供免費的版權保護及法律援助;騰訊微信則在法律的基礎上利用技術能力解決版權問題,目前微信已經可以檢驗這些作品是否第一次在平臺內釋出。

  “版全家”App通過區塊鏈、人工智慧登記輔助AI機器人可以實現三分鐘極速數字版權申請,可自動識別身份證號碼、姓名、地址等資訊,無需手動填寫。申請的數字作品可以是文字、圖片或者是視訊,支援主流的多種檔案格式。作品經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稽核通過,即可獲得其頒發的DCI數字版權登記證書,擁有國家法律效力,已累計完成版權服務31萬次。某維權網站負責人S認為:知識付費侵權已經形成產業鏈,並在多點開花。一個人接觸到這種渠道並發現有用,可能帶來100人不會在知識付費平臺上付費。版權保護是知識傳播的生命線和護身符。如果平臺缺乏監管,那麼沒有任何成本的抄襲和侵權,將不利於原創內容的發展。原創者失去經濟支撐或創作動力,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他們將無法再獲得優質內容。正版化程序的推進,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優質內容以及更好的體驗,為內容提供商擴大營收來源,形成版權交易的良好秩序,有助於保護創作者權益並在源頭上激勵內容創作,最終形成良性互動的行業生態。

  資料8

  “免費”一直是網際網路領城的通行準則,但到了2016年,這一準則被打破。三年前,有新電影上映,許多人會在網路上尋找高清版;三年後,看電影的場所轉移到了電影院或視訊正版網站上,交幾十塊錢買個會員就可以觀看。三年前,想看書,會在搜尋引擎上找最新章節,忍受錯字百出的手打盜版;三年後,Kindle、多看、微信閱讀廣泛流行,一個月花十幾塊錢,就可以看到許多排版精美的正版小說。三年前,到處都是免費音樂,花錢下載被人認為是“傻子”;三年後,交幾塊錢就能成為會員,音樂無限暢聽。三年前,線上教育收費很難,只能通過免費的講課視訊,將線上的流量引到線下去收費;三年後,線上看收費的課程,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從習慣免費到接受付費,只用了三年。

  在版權保護協議之外,美國著名網際網路法學家勞倫斯·萊西格創立了知識共享協議。採用這個協議時,創作者可以開放部分權利,如允許非商業使用、允許修改衍生等,又可以選擇保留部分權利。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網際網路上大量的使用者創作內容也遵循這一協議,在網際網路上,眾人在權衡之後,採用知識共享協議開放自己權利的作品,促進了內容與知識的大繁榮。這契合了知識的一個特性:越被傳播、使用和快速迭代,知識的價值越高;把知識封閉起來,反而可能在損毀知識的價值。網際網路上一直有一派觀點在質疑,版權保護是促進還是阻礙了知識的傳播?

  資料9

  國家版權局在北京舉辦了“2017中國網路版權保護大會”,圍繞“創新改變生活”主題,就網路創新發展與版權保護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廣泛研討。會上,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釋出了《2016年中國網路版權保護年度報告》。

  《2016年中國網路版權保護年度報告》指出:隨著國家“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持續推進,我國網路版權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網路版權保護各項工作進展明顯。在立法保護方面,突出了對重點問題的規制;在行政保護方面,針對當前網際網路治理的熱點和難點,明確了網路文學、App、廣告聯盟、私人影院和電子商務平臺等重點整治領域,並對其實施了分類管理和專項整治。版權行政管理部門繼續積極探索加強網路版權保護工作的新舉措、新辦法,推進了約談工作機制、預警工作機制,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加強各級版權執法監管部門的聯動,並通過舉辦各類活動、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擴大版權社會影響,提高社會公眾的版權意識。

  我國網路版權保護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一是以數字資訊科技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多種創新形態的新型傳播方式不斷衝擊著現有的版權法律制度,理論爭議與法律糾紛的頻發反映出法律的滯後性與產業創新之間的衝突;二是在創作者、傳播平臺和消費者之間,缺乏公平、權威、通暢和有效的版權授權平臺,授權機制的不暢通,影響了作品的傳播效率和版權服務水平;三是數字網路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侵權門檻,網路內容傳播由專業化轉向大眾化,對司法審判和行政執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維權成本與維權收益不成正比,直接影響後繼優質內容的創作與開發,制約著網路內容產業的發展。面對技術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多重衝突愈加複雜的形勢,我國的網路版權保護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下一頁“撫州事業單位申論模擬試題及解析”

甘肅公務員申論模擬試卷及答案解析
福建選調生申論練習真題及答案解析
相關知識
撫州事業單位申論模擬真題及解析
淮北事業單位申論練習真題及答案
湖南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練習真題及解析
湖北省選調生申論模擬真題及答案
福建公考申論模擬真題及答案解析
2017年政法幹警考試申論模擬真題及答案
貴州公務員面試模擬真題及解析
呼和浩特事業單位綜合知識試題及答案
合肥事業單位綜合知識試題及答案
宜賓事業單位公共知識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