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產生的條件與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4日

  哲學是定性、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那麼你對哲學瞭解多少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什麼是哲學。

  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

  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即是哲學家。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Φιλοσοφία / Philosophia ***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是名詞,其指智慧。希臘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愛智慧,愛智慧這個動賓片語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即是人類為了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為了更有智慧而進行的思想認識活動。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語的是畢達哥拉斯。據蓬託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論無生物》中記載,當畢達哥拉斯在同西庫翁或弗裡阿西亞的僭主勒翁交談時,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愛智慧***這個詞語,並且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畢達哥拉斯還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明確地把愛智者歸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聯絡在了一起。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哲學的產生條件

  哲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社會科學,它是人類研究世界的基本學科和手段。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探究其產生的條件,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

  飢餓哲學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戰火不斷,***,哲學會轉向政治探索型方面發展。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尋求在亂世中的立國之本、生存之道。這就是哲學的深入發展,我們可以稱之為"飢餓哲學",或者理解為絕路逢生的哲學。

  所謂“飢餓哲學”,指的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利益和國家進步利益得不到滿足,或階級衝突尖銳的情況下,哲學被迫進行改革思索,以政治和經濟探索的方式思考世界,從而產生的價值型哲學。

  我們深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特定歷史階段誕生的哲學,其本質是為政治服務的。由於資本主義對工人剝削加劇和內部矛盾深化,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論和辯證法,進一步創立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藉以揭露資本主義的本質,反對壓迫,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工人階級處於不利地位中發展出來的,特定的社會環境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提供了合理的溫床,這便是典型的“飢餓哲學”。

  富足哲學

  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們解決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後,思想世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時人們思考的哲學範圍比較大,包括了諸多方面,形式也比較多樣。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滲入到各個領域,這正是哲學的多樣化發展,我們稱之為"富足哲學"。

  所謂“富足哲學”,指的是人們在生活利益得到滿足後,思維意識世界得到了極大豐富,細緻入微地觀察世界與自身的關係,進入意識、精神、自然等多種哲學領域,從而產生的多元形態哲學。

  阿奎那是中世紀傑出的神學家和哲學家,由他所著的《神學大全》享譽古今,是這一時期哲學特徵的重要體現。

  由此看出,哲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形態,正因為如此,歷史為哲學指明瞭兩條可行的路,促使了哲學的多層次發展。

  哲學的根本問題

  由來

  哲學根本問題又稱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它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第一次對此作出了明確表述。它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準。

  內涵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屬於二元論。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為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延伸

  根據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將本體論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具體又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該流派哲學一直強調感官認知與理性推理及客觀證據,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侷限,該流派在關於世界起源仍不完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唯心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理念***法則***等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唯心主義十分複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認為人可以憑藉感覺器官及其延伸***科學儀器***完全認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認知的部分只是由於技術的不發達,人完全認識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認知,此處的不能完全被認知並非“尚未被認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層面,人類是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論時不可不提的概念。

  二元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試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源的哲學學說,它和一元論相對立。

  知識論:除了包含唯物、唯心、二元等思想的本體論外還有知識論,知識論分為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兩個對立學說。

哲學產生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與簡介
安全生產法知識考試的題目
相關知識
哲學產生的條件與簡介
真愛的條件與簡介有哪些
渠道推廣的條件與簡介
試論什麼是哲學哲學產生的原因
高中生出國留學必須的條件
申請俄羅斯留學研究生的條件
大專生留學法國的條件有哪些
研究生申請留學英國的條件
高中生出國留學美國的條件
本科生留學美國的條件具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