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醫結合治療喘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摘要】目的  探討喘病的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思路。方法  中醫結合西醫的診斷與治療思路。結論  急性發作期的喘病患者,多主張採用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但西醫僅僅是一種治標方法。中醫中藥為喘病的治本提供了良好的前景:通過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中藥有治本和免疫調節的功能,對緩解期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大大減少了喘病的復發,提高了喘病的治癒率 。
【關鍵詞】喘性肺炎 中西醫結合  治療
        喘病是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喘息不能平臥為特徵的病證。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中,相當於西醫的呼吸困難,是各種原因引起機體通氣或換氣功能障礙所致。臨證應重點了解:①呼吸困難發生的誘因。②呼吸困難發病的緩急。③呼吸困難與體位、活動的關係。④伴隨症狀。⑤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的變化。⑥心肺的體格檢查情況。並考慮:①是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還是其他系統的疾患。②是急性呼吸困難還是慢性呼吸困難。③肺源性呼吸困難是結核、腫瘤、炎症引起的,還是變態反應等因素引起的。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  收治104例,男62例,女42例;診斷要點: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發熱、咳嗽、喘憋,咳與喘憋同時發生為本病特點。
        2  西醫診治思路
        2.1 診斷與鑑別思路
        2.1.1 首先判斷是哪個系統的疾病  呼吸困難的原因主要是呼吸系統和迴圈系統疾病,此外,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神經精神因素***如腦出血、腦腫瘤壓迫、癔病等***、血液系統疾病***如重度貧血、高鐵血紅蛋白血癥等***也可引起呼吸困難,主要根據病史作出初步判斷。
        2.1.2 根據呼吸困難特點作出不同診斷如吸氣性呼吸困難常見於喉部、氣管、大支氣管的狹窄與阻塞;呼氣性呼吸困難常見於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混合性呼吸困難常見於重症肺炎、重症肺結核、氣胸、左心衰等
        2.1.3 根據伴隨症狀進一步明確診斷①發作性呼吸困難伴哮鳴音:多見於支氣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急性喉水腫、氣管異物、大面積肺栓塞、自發性氣胸等。②呼吸困難伴發熱:多見於肺炎、肺膿腫、肺結核、胸膜炎、急性心包炎等。③呼吸困難伴一側胸痛:見於大葉性肺炎、急性滲出性胸膜炎、肺栓塞、自發性氣胸、急性心肌梗死、支氣管肺癌等。④呼吸困難伴咳嗽、咯痰。見於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繼發肺部感染、支氣管擴張症、肺膿腫等。⑤呼吸困難伴意識障礙:見於腦出血、腦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肺性腦病、急性中毒、休克型肺炎等。
        2.1.4 選擇輔助檢查以求明確診斷①血、尿、痰等常規檢查:如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可診斷貧血;白細胞計數對感染有診斷價值;血糖、血尿素氮及肌酐測定,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有診斷價值;痰塗片或痰培養可找到致病菌;中毒患者的嘔吐物或排洩物毒理學分析等。②血氣分析可瞭解患者酸鹼平衡狀態及缺氧程度。③X線胸片,必要時作CT,對診斷肺、支氣管病變的性質有較高價值。④有指徵時作纖維支氣管鏡、心電圖檢查。⑤肺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對肺栓塞、肺腫瘤的診斷有一定幫助。⑥胸腔穿刺抽出積液或積氣具有診斷與治療的雙重意義等等。
        2.1.5 掌握疾病演變規律、判斷疾病所處階段、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及預後,做到對病情瞭然於胸。
        2.2 治療思路
        2.2.1 對因治療  病因明確時,應積極對因治療。
如對肺炎患者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對肺結核患者全程、規則、足量使用抗癆藥;對藥物中毒者進行合適的催吐、洗胃;治療糖尿病、尿毒症等。
        2.2.2 氧療  對呼吸困難患者,氧療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但應根據不同的疾病決定氧療的流量、濃度和給氧方式。如急性左心衰應立即高流量鼻管給氧,對病情特別嚴重者應給以面罩用麻醉機加壓給氧;慢性呼衰病人,若缺氧而不伴二氧化碳瀦留,給予高濃度吸氧***>35%***,若缺氧伴二氧化碳瀦留者,則給予低濃度持續給氧;一氧化碳中毒者宜高壓氧治療等。
        2.2.3 其他對症支援治療  如對發熱驚厥者可給予降溫及抗驚厥處理;對咳嗽、咳痰者給予止咳化痰藥;對極度衰弱、意識障礙者靜脈補充能量,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等。
       3  中醫辨治思路
        3.1 中醫診斷與鑑別
        3.1.1 喘病的診斷
        以喘促氣短、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可因外感或勞累誘發。兩肺可聞及幹、溼囉音。具備以上1、2二項即可診斷。
        3.2 病證鑑別
        3.2.1 哮病  哮指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覆發作性的疾病,而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急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病證的一個症狀。如《醫學正傳?哮喘》曰:“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間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二者關係為: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哮病可歸為喘病範疇。
        3.2.2 短氣  喘與短氣之症相似而又有區別。喘者,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倚息不能平臥;短氣者即少氣,呼吸微弱而淺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但臥為快。如《證治匯補?喘病》說:“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出多入少,名曰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症之氣粗奔迫也”。
        3.3 病機分析
        3.3.1 喘病的病機為邪壅於肺,宣降失司;或肺不主氣,腎失攝納。
        3.3.2 喘病的病位在肺,與腎密切相關,與心、肝、脾亦有關係。肺主氣,可呼吸,外合皮毛,內為五臟華蓋。若外邪侵襲,或他髒病氣上犯,肺失宣肅,或肺虛氣失所主,皆可使呼吸不利而作喘。腎為氣之根,與肺同司氣之出納,若腎元不固,攝納失常,則氣不歸元,上逆於肺而作喘。心脈上通於肺,肺氣能治理調節心脈的執行,宗氣貫心肺而行呼吸。本病的嚴重階段,肺腎俱虛可致心氣、心陽衰憊,鼓動血脈無力,血行瘀滯,甚至出現喘汗致脫。肝主疏洩,一身氣機的調暢均賴肝的疏洩功能正常,肝氣鬱結可使肺氣不暢,肝火上逆可使肺氣失降,故喘病亦與肝臟有關。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之運化功能失常,則痰濁內生,上幹於肺而為喘。
        3.3.3 喘病性質有虛實兩端。外邪、痰濁、肝鬱氣逆等實邪壅阻肺氣,肺氣不利,宣肅失司者為實;肺之氣陰耗傷,或腎之精氣不足,氣之攝納失常而為喘者屬虛;久病因實致虛,或本虛又感受外邪,或在虛證基礎上痰濁等邪內生,易成虛實夾雜之證。
        3.4 根據症狀特點辨徵
        3.4.1 辨虛實  呼吸深長有餘、撥出為快、氣粗聲高,或伴痰鳴咳嗽,脈象有力者為實喘;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為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者為虛。素體虧虛,突發喘促氣急,喉中痰鳴有聲,或實喘日久,實邪未淨,精氣漸虛,則為虛實夾雜。
        3.4.2 辨病位  凡因外感、痰濁、肝鬱氣逆等致邪壅於肺,肺之宣降失司之實喘者,其病位在肺;久病、勞欲,肺之氣陰耗傷,腎之精氣不足之虛喘,其病位在腎。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喘》說:“在肺為實,在腎為虛”。
        3.5 擬定治療原則
        分清虛實,實喘治肺,當祛邪利氣,根據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採用辛宣、清肅、化痰、降氣之法;虛喘治在肺、腎,以腎為主,治當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分別採取補肺、納氣、益氣、養陰等法;虛實夾雜、上實下虛,當分清主次,權衡標本,兼顧治之;喘脫者,急當扶陽固脫。 
參 考 文 獻
[1]許建中.中西醫結合防治支氣管哮喘研究進展[N];中國醫藥報;2000年.
[2]淇源.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理論和臨床研究及六味地黃丸對Th1/Th2免疫調節機制的探討[D];南京中醫藥大學;2004年.

中西醫結合治療面癱的臨床觀察
心房顫動患者抗凝治療的臨床體會
相關知識
淺談中西醫結合治療喘病
中西醫結合治療面癱的臨床觀察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觀察
中西醫結合治療扁平疣的方法
婦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婦科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婦科論文
中西結合治療肺炎
中西結合治療急性胃炎
淺談中西餐禮儀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