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導論閱讀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xx年暑假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訊。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篇二

  說到國學,給我最初的感覺是深奧又難懂的深層次文學,不是一般人可以領悟的。而現代人***包括我自己***,根本不明白國學是什麼。看到網上說現在很多中國人乃至外國人都興起了一陣“國學熱”,那麼多人熱衷於孔子、老子,現在《易經》、《論語》等等也特別受人們的追捧,本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就很感興趣的我也開始關注起這方面來。

  懷著好奇與興趣,我借來了由章太炎老先生撰寫的《國學概論》一書。首先,讓我解釋一下國學指的是什麼: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所以它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普通人比較常接觸到的國學書籍有《論語》、《易經》、《道德經》、《孫子兵法》、《大學》、《百家姓》以及《三字經》等等。

  理解完國學的內涵以後,現在回到章太炎先生的《國學概論》。這本書較系統地介紹了作者是怎樣看待國學中的內容的以及國學的派別。首先。章太炎先生認為要理解國學關鍵是要自己用心去看。對於不同的事物,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種不同的理解;對於同種事物而言,每個人還是會有自己獨特的態度或想法。在《國學概論》這本書裡,章太炎先生首先談到了他對國學本體的一些看法,他認為在古代書籍中,有些看起來很怪誕的記載雖然是神話,但是絕大部分的經史絕非神話,即“經史非神話”;大部分的經典諸子是沒有涉及到宗教方面的內容的,即“經典諸子非宗教”,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薄於宗教思想,而把重心放在政治上的緣故;此外,對於那些史書的文辭,章太炎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由於古時候的人記敘或寫文章的習慣、方式的原因,有些史書雖然看起來好像跟小說一樣生動,甚至有些誇張、不切實際,但是真相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即“歷史非小說傳奇”。為了說明這些,作者列舉了很多的事實加以說明,這裡我不想過多地闡述。

  其次,在整本書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治國學之方法”了。章太炎先生我們如何辨書籍的真偽、如何通小學、明地理、如何知古今人情的變遷以及如何辨文學應用。對於如何辨書籍的真偽,我看完之後覺得這個方法對於那些專門研究古文學的人士來說比較實用,而普通老百姓如果想要辨別真偽的話,必須具備非常俱全而且專業的國學知識,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在我們讀書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和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事情相悖而讓我們產生疑惑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條件去尋找真正的答案,這個方法是比較適合我們的。“通小學”,狹義上的理解就是“識字”。因為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我們的文字變化也是日新月異。在讀一些古籍的時候,時常會遇到生僻的字或者另一種形體的字,看不懂是件很苦惱的事。別的不說太多,我認為至少我們需要認識學習一下常用的繁體字。繁體字是算是我們傳承下來的一種傳統文化,它對我們瞭解一些歷史是有幫助的,何況現在我國的港澳臺還在沿用繁體字,如果我們也學習一點繁體字文化,我想對加強我們的民族融合是有很大幫助的。假設完全不懂的話,我也許在有些場合還會鬧出笑話來。“當今的社會正在更迭變換,物質方面繼續在進步,那人情風俗也隨著變遷,不能拘泥在一種情形的。”我們中國是個民族多元化的國家,存在非常多的風俗習慣、普通倫理和社會道德,它們在不斷地變化,那麼我們也要主動去適應這些變化。當然,古代人的生活習俗也是變化著的,不同的朝代背景環境不同,人情世故自然也有所差異,如果我們知道古今人情的變遷,對我們理解歷史、體驗古代生活與情感的促進作用是很大的。這個可能需要我們平時多注意一些各種與風土人情、社會環境相關的事物。

  按理來說,國學是不明派別的,但是為了方便區分和研究,學者們把國學分為三類討論:經學、哲學和文學。這裡就不多細述啦。如果有興趣,大家還可以藉助章太炎的另外兩本書籍《國學講演錄》、《國故論衡》。最後希望大家對國學不再誤解,對國學有進一步的認識,其實國學也是很有趣的哦!

  篇三

  中華民族有著在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傳承兩千多年。古代思想家諸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創造出滋養後人的思想成果。在教育方面,他們有自己獨特方法。時代發展到今天,在這個電子化資訊化的時代,他們的思想過時了嗎?這裡,我們得信奉魯迅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國學經典與教育讀本》的學習,我瞭解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了先哲們許多的教育方法。在我看來,其中的很多東西,到今天仍然不過時。

  以孔子為代表的古代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孔子更是我國傑出的教育家。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他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就是說,通過教育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風氣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政治。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論語?子路》中“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過冉有之問,孔子扼要地闡明瞭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綱。“先富後教”的觀點表明,須先發展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孔子的“舉賢才”及整個教育思想都放在這種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他盡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張提供理論根據。同時,孔子指出人的個性差異是後天作用的結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響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現在我們提倡與時俱進,但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丟。特別是教師,除了橫向的擁有國際視野之外,還得縱向的博採古代思想文化之長。多方面學習,以教育教學的工作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素質。
 

國學經典的讀後感
唯美的古代勵志詞句
相關知識
國學經典導論閱讀心得
國學經典導論讀後感參考範文
國學經典導論學習心得體會總結
國學經典導論心得
讀國學經典知歷史的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家長感言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家長感悟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導讀大學論文
國學經典導讀期末論文
國學經典導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