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們一起看幾篇來明明道理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 “修身” 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 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 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 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

  除了做人,《大學》中最具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從政,說親民可能扯得過遠,古代的大學指君子之學,為人君,至於人,恐怕現在人或者學生早已忘了何為仁,當然我也承認,我從沒有認真考慮過仁是什麼含義;我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並沒有從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說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短短的二千來字,深刻闡明瞭人生和社會的大學問,以及做學問的最高境界。學問不在於某一具體的技術,不拘泥於世俗的瑣事。學問在於明辨世間的大是大非,在於促進社會進步,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想想當今的大學,早就忘了什麼是大學,一味的迎合社會的需要,屢屢降低教育標準、或調整方向。大學生不再是懂得“明德、親民、至善”等大學問的學子,而僅僅是有一技之長的工匠。匠氣十足,何能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技術發

  展。今天中國是最多的士人生產國,博士、碩士、學士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學技術、社會哲學、文藝等等多個領域的成果卻遠遠少於國外。這是為什麼呢?今之士,胸無大局,眼界狹隘,每日只為生計,缺少了獻身事業的精神。得一善則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於至善。大學是時候認識到大學教育的本質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處處充滿誘惑,刺激,和“殺戮”。而在這個環境中要做到獨善其身的卻很難,人和人之間的間隔和牴觸不信任越來越多,在外面幾乎每個人都是帶著面具在生活,偽裝、自我保護、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沒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會因素,但是我們不能改變社會但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我的處世態度,讓一顆浮躁的心靜下來,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不管慮的是什麼,能在忙綠浮躁的時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憶一下過往的種種,不也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我們做不到聖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

  修身治國平天下,此乃中國傳統。以小見大,自身品德都修養不好何以治國,治國太遠,切說說齊家。每個身邊都可能出現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況,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而我看來婚姻是愛情的昇華和考驗,愛情在最後終將昇華成親情,不離不棄,不會變質。自古就有相近如賓,舉案齊眉的夫妻的關係。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的處事方式古人比我們現代人更看的透徹,因為他們懂得以修身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為薄厚。

  篇二

  初次接觸《大學》,不求甚解,讀完一遍以後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動。可能有人覺得奇怪,《大學》講的並不是聲情並茂的煽情故事,為何會感動呢?此時的感動不只源於文中所講,還源於著書者及註疏者。

  總結一下,讓我感動的有三點。首先,我讀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學章句集註》,一直對宋朝的學者無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總覺得他是個迂腐古板,呆滯嚴厲的學者,毫無靈氣可言,看過這篇集註之後才發現人家並非徒有虛名。他的註疏嚴謹而詳盡,對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來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學者的一個典型代表,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學者極為嚴謹的治學態度。他們畢恭畢敬,兢兢業業地學習鑽研孔聖之道,幾乎是帶了一種虔誠的。這種對待學術的虔誠也許在今天的學者身上很難再發現,這是一種不計功利的嚴肅和認真,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它純粹源於治學者本身。

  接下來是第二點,《大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個人道德修養與治理天下之間的辯證關係。前面很大一部分講的是個人道德修養,“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樣的。古人對於道德修養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們對自己提出了嚴格,甚至是幾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煉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嚴厲。這種對於完美人格的執著追求,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令我大為感動的第二個地方。在當今這個標榜個性的時代,人們我行我素,安於自己的本來狀態,“個性”在張揚其魅力的同時也為不少不思進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對於完美的極致追求也許並不會實現,實際上實現的人確實很少,但是他們這種對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後循序漸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得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於口頭,懶於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汗顏。

  以上三點是我最有感觸的地方。此外,《大學》是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的綜合,它的“三綱領”,“八條目”論述了一個理想的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該採取的行動。實際上,理想也是《大學》的一個主題。

  還有,文中字字珠璣,包蘊萬千,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一諾千金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千年一嘆的感想
相關知識
國學經典之大學讀後感
大學讀後感作文
大學讀後感
我的大學讀後感
高爾基我的大學讀後感範文
大眾哲學讀後感
小學讀後感範文大全
大眾哲學讀後感大學生
小學讀後感作文指導
別讓孩子傷在小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