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藝術美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賞析一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美妙的歌聲又一次浮響在耳邊。伴著那飛翔的虎兒草輕輕地飄著浮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穿過懸崖半腰……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陽,淡泊而寧靜。這支歌將唱在過去、唱在今天、唱在未來。一幅邊城風情的長軸畫卷把你的思緒帶到了湘西鳳凰縣,和著這支清新的牧歌我們走進了《邊城》。

  一部雅緻、從容、鄉土氣味極濃的《邊城》凝結了人類靈魂深處至真至善的美。這種美融入到了得天獨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種“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風格。山美、水美、人更美。沉浸在這自然的純美中,作者善於揭示人的內在心靈探索人性的本質,對人性美的孜孜探求也就匯成了一曲鄉土摯愛之情的生命讚歌!

  文中處處流露出至真至善的人性的探求。這一點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這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在作者筆下這就是一個高度和諧、統一的世界。無論是翠翠、儺送、順順他們身上都顯現的是一個與都市生活完全相對立的人性:自然、淳樸然而又強勁、熱烈的生命形態。女主人公“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一個生動、形象的“美”的形象和“美”的化身。她是在這片靈秀山水和淳樸民俗的呵護下漸漸長大的。“在風日裡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正所謂的大自然的女兒:湘西的清風麗日,靈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質樸的民情民風淨化了她的心理。她有著水晶一樣清澈透明的性情。從小與祖父相依為命的她有著對祖父很深切的愛與依戀。常伴著月光偎依在祖父的身邊唱歌、吹曲。文中質樸的對祖父的描寫中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位關愛外孫女、善良、勤勞、忠於執守、堅強面對苦難人生、熱愛生活、樂觀的長者形象。也襯出的他靈魂的美,人性美的閃光。從翠翠性格的另一方面看她有著對愛情朦朧的嚮往與憧憬。沈老以細膩的筆墨描寫了她隱祕的內心世界和複雜多變的心理過程。詩一般的筆調敘述了翠翠的愛情悲劇。她的愛情世界是那樣的純淨、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厲害關係,同時又有一點朦朧,若隱若現那樣誘人卻又難以把握。她對二老的感情一直處於少女期的夢境狀態。隨著翠翠的長大這種情感也悄悄滋長,後來儺送接老船工指出的“馬路”夜裡為翠翠唱歌時。這個少女的心便完全被俘獲了:“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彷彿輕輕地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飛穿過懸崖半腰……”這個少女最終迎來了人生的風暴,外祖父去世,二老夫妻出走,她依然痴情的等著……這是何等的善良、動人。

  再一大的方面是作品通過景物描寫進一步襯出了人的美、人性的閃光。景物是小說重要內容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人物活動的一個特定環境,是人物心靈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現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對景物描寫有深刻的認識,他說“景即人”。沈從文的作品也十分著重景物的描寫,且擅長景物的描寫,他曾自信的說:“我平常最會想象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作家在《邊城》中極力狀寫湘西的自然景物有著多方面的作用:1***借描寫景美襯托人美。“翠翠抱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變成一片黑,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這段極力渲染的景物描寫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月下少女”的美麗圖景,更襯托出了女主人公的美。2***借景物描寫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天已快黑,別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鵑叫不息……空氣中有混土氣味,有草木氣味還有各種蟲類氣味,翠翠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懂得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許薄薄的的淒涼”。“翠翠坐在溪邊為暮色所籠罩的一切,且望到那隻渡船上一群過渡的人……就忽然想哭起來”。“月光極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的白霧,這時對溪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麗了……她似乎為了等著這樣的歌聲,沉默了許久。”這幾組景物描寫每一段都是一幅很美的圖畫。黃昏、溪流、暮靄、夜月,好似濃墨勾勒、渲染的水墨風景畫。都通過寫景細膩的展示了人物內心世界:有黃昏時淡淡的的淒涼,暮色中的孤寂、感傷及月色裡的懷想與期待……不同的景緻襯托出了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3***借景物描寫渲染氣氛。高崖上、月光下、竹篁裡,草叢中珍藏著多少美好、純真的夢,印記了多少刻骨銘心的記憶,演繹了多少如夢似幻的故事。沉醉在一幅幅美妙圖景中,品味與自然一樣博大的詩意。著也彷彿鏡花水月般朦朧,花前月下般的情深意濃。讓我們從一個充滿物質世界走到一個世外桃源,體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那中物質與人際、精神達到和諧同一的美好狀態。

  作者以對景物的描寫來表達人的感情之美,並將人的精神注入自然景物中,以達到人物一體的境界。環境描寫不但向讀者展現了湘西質樸的民風和恬靜的生活唱響了“人性美”的讚歌。更重要的是它充當了人物生活的背景,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活動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如夢似幻的景物刻畫更使小說洋溢著種種神祕色彩和爛漫氣息,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意境。

  《邊城》裡不僅具有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有五光十色,絢麗多姿的湘西民俗風情的描繪,在這裡有湘西人過端午節划龍舟的熱鬧場面,他們把繪有硃紅線條的龍船划得來去如飛,個個生龍活虎,也有男青年求婚時在姑娘面前唱山歌的習俗,尤其描寫了這個深受古楚文化浸潤地節日娛樂和宗教意識融為一體的民俗傳統,使文章具有自然美的同時有富有文化底蘊更映襯出人性美。

  作者沒有向疏離妥協,落如一種荒涼的文字中,他有理想“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地基式的水面上建築樓閣的人那不是我,我只想過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不纖巧,是我的理想建築,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3]這一次的重返生活,他超越了以往傳奇的淺表性,對整個現實的理解和闡述噴湧而出,正是對世間愛意和推動著這條敘述的河流,在存在的土和巖中衝出新的河床。

  走進《邊城》你一定會被那濃郁的質樸民風和大自然渾然一體的人性美所深深打動。你的靈魂深處將染上這份清新、自然的田園、牧歌的純美,思想也會得到淨化。脫下虛偽的外衣,越過世俗的樊籬。品位與自然一樣博大的詩意,追求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賞析二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無聊時我也是隨便拿來讀讀,可是當自己靜下心來讀時就被小說中的情節吸引了。當我真正的把《邊城》這部小說讀完後,卻讓我心靈為之顫動回味無窮,小說展現了那一方山靈水秀 天人和諧的邊陲小鎮裡,時時處處洋溢著淳樸,正直的人性美。

  在這部小說中,沈老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為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人們的樸實熱情的性格。這裡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薄名利 誠懇老實的人性光輝,也許這正是沈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裡。用他自己特有的生活經歷和感受陳述著邊城一個美麗的淳樸的故事。內心純淨澄澈也表現出來邊城生活的單純和寧靜,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邊城》的人物是沈老人性理想化的體現者,都坦誠 質樸充滿人情。翠翠天真善良 活潑可愛,老船伕正直淳樸 堅誠實,正像作家在小說中寫道:“這些人既重義又能守信自約,既便是妓娼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紳士還更能相信了。正是作家人性理想和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張揚,《邊城》理想社會是在“人性美”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對於人類淳樸美麗的永遠傾心,對於健康誠實的讚頌,對於愚蠢自私的極端。

  淳樸的愛情,善良的人。在沈老的筆下,用那樸實的手法寫出一個真實 美麗的愛情故事。探索了少男少女間最純潔的愛情和生活關係,把人的情愛和智慧相結合,揭示了人類社會那真摯的一面。在沈老看來愛情是生命得以優美健康地延續的唯一保證,因而在《邊城》中,生命的樂章是藉助翠翠和二老纏綿排惻的愛情故事而出的。在這部小說中有與現代文學史上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同樣也是展示了沈老獨特的審美態度和個性的處理少男少女間的愛戀,在沈老的小說裡沒有婦女解放的現代意義,也沒有衝破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戀愛的主題,更沒有追求個性解放,人價值的新女性。也許沈老要肯定的是人性,是以本能欲|望為前提的自然淳樸的愛,這種愛是人與自然融合後的生命體現.正是這份人與自然的融合讓生命能在愛情中找回了自然之美;翠翠的聰明 善良純潔具有美的體態和溫和的脾性, 二老勤快 大方 英俊 勇敢 強健,他們彼此相愛,相互鍾情;他們的相愛的基礎是發自然的天性及淳樸的品性,是邊城人純潔的愛與美的化身.雖然彼此也曾誤會和鬥氣,可是翠翠也依然在綿長的等待,或許正直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因為這才是自然淳樸的愛.

  同樣在《邊城》中也潛隱著人性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創作《邊城》目的,是在於發現美的人性,闡述美的人性,頌揚沒的人性。但是在小說中籠罩著一種似霧非霧的不開也抹布去的陰溼和悲哀.總是覺得作家有點強顏歡笑;景物雖然很美,人們那淳樸的人性美也很真。可也還是隱隱有一種淒涼。

  在《邊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當我離開小說回到現實時;抬頭看看今天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感覺到那《邊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裡住慣的我們似乎少了許多,生活中的人與人 人與物 物與物也不在有溫情,或許這樣的社會註定要用名與利來衡量人與人的感情。

  賞析三

  自然的希望—讀了《邊城》有感這是一個靜謐的雨夜,窗外是一片深邃的黑,籠住了整個世界,卻遮不住連綿的雨滴聲,我走進了《邊城》,在這個寧靜古樸的湘西小鎮,我以一顆安靜的心,去感受一種自然的人生。沈從文一開篇就娓娓道來地把我們引進湘西,這樣簡單樸素的語言牽動著我們心靈的腳步來到一戶人家,見到了書中的主人公,一個老爺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故事便來開了帷幕。

  女主人公翠翠的出生來自父母一段無望的愛情,她的出生是不被祝福的,她自幼與爺爺相依為命,與黃狗做伴,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只能靠渡船來維持清貧的生活,但是這個家庭並不象徵著悲哀,書中的字裡行間散發著自然的氣息。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

  一條溫順的小溪沿著青山順流而下,水聲與風聲編織成一曲自然之歌,溪水經過田野,繞過竹海,流向唱著山歌的翠翠,“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十五歲的少女便有了山水般的姿色與性情,健康,純淨,善良,同時她也懷有一份少女的朦朧感情,她也會臉紅心跳,也會傷感憂鬱,也會獨自一人看夕陽和雲彩,卻永逃不出淳樸與自然。

  她的感情像一個粉紅的夢,擊碎這夢的是大老的殞命,二老的離開和爺爺的去世,一切還未來得及開始就已消失,孤獨的翠翠是否只能無力無奈地在塔邊渡船,默默地等著一個人……《邊城》的文字行雲流水,如同一曲古箏,使人身臨其境。

  品讀了《邊城》時,我彷彿已走出了城市,走進了湘西茶峒。早已看慣高樓大廈,聽慣汽車笛鳴,嗅慣汙濁空氣的我,驀然回首,竟然在文字裡找到了久違的那一片山青水秀,那一座青石白塔,那一處小橋流水,那一聲鳥鳴呢喃,這就是我一直想尋找的生命的底色啊!

  現在的城市,要尋一片綠地和自然已經不容易了。的確,中國有周莊,有婺源,有西遞巨集村,有許多著名的古城自然景點,是的,景緻還在,歷史還在,只是維持這份自然的民風精神已經不在了吧。自然,已被旅遊產業所利用,開發自然,已成了賺取金錢的途徑。或許這是不可能避免的現實需求,隨著時代變遷,我們得到了很多那麼失去的呢?對於真正自然的消逝,我們難道不惋惜痛心嗎?

  《邊城》中的自然環境,是一首詩,是一個夢。《邊城》的文字純淨樸素,如同一杯香茗,能夠安撫人心。沈從文的正規教育僅是小學,他更多的智慧與才華是鳳凰城的自然給予他的,是自然將他的文筆賦予詩意,同時他又把自然的性情賦予在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翠翠天真可愛,純潔善良;爺爺慈祥和藹,誠實老實。

  現實生活中恐怕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吧,生活中,學歷高,城府深的人為錢為利為權為名,處心積慮,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我僅僅是個學生,不曾體會這其中的水深火熱,但想想就覺得膽戰心驚,學生時代太寶貴了,茶峒的生活環境實在讓我心生羨慕之情。記得看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失去了鄉村,卻從未收穫城市。”城市的美好在哪呢?《邊城》中的人際關係,是一支牧歌,是一個希望。

  雨下一整晚,我終於合上了書本,感謝沈從文為我們還原過去的自然人生,讓我們還擁有憧憬之情。就讓我們對過去懷有一種感恩吧,帶著這份感恩不斷成長,暢想未來。記得一部電影的最後一句臺詞:有希望是幸福的。翠翠還有希望,她終將會收穫幸福。我們何嘗不是呢?人類保護自然的意識逐漸增強,世博的口號已經喊響,時代寄予自然的希望,相信會讓我們收穫城市,收穫幸福!

沈從文寫邊城的緣由
邊城的優美語段
相關知識
邊城的藝術美
英語散文經典寬恕的藝術美文閱讀
怎麼理解美術作品的藝術美和形式美
什麼是讚美他人的藝術
人際交往中讚美的藝術
關於身邊的藝術的作文
邊城的優美語段
美術課堂中的藝術插花
陶瓷的藝術審美
試論室內設計的功能與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