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隊建制綠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5日

  清朝入關前,清軍中的漢軍用綠旗,固稱綠旗兵或綠營兵。清朝入關後,將接受明朝的降軍和招募的漢人編為綠營兵。一人在伍全家被編入兵籍,父兄在伍子弟為餘丁,父兄死由子弟替補,世代相襲,以兵為業,所以也稱“世業兵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圖片

  簡介

  綠***lù***營,清朝常備兵之一。順治初年﹐清廷在統一全國過程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全國綠營兵額總數﹐時有增減﹐在咸豐以前大約六十萬左右﹐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代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亂及在乾隆中葉以前的歷次戰爭中﹐綠營都曾起到重要作用。綠營主要是步兵﹐分為戰兵和守兵兩種﹐此外尚有馬兵***騎兵***和水師。其營制分標﹑協﹑營﹑汛四種﹐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所屬稱標﹐副將所屬稱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稱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稱汛。標﹑協管轄一至五營不等﹐營以下分若干汛。每營的人數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六七百人。按道里遠近﹐計水陸衝緩﹐分汛佈防。其建制分京師﹑行省﹑邊區三個方面。京師設巡捕五營﹐統於步軍統領。在內地各直省﹐均有綠營兵駐守﹐但經制及兵額不一﹐其中閩廣最多﹐安徽最少。綠營的軍職﹐以總督為最高﹐節制總兵以下各級軍官。而各省區綠營﹐自巡撫﹑提督﹑總兵各標以下﹐統歸所在總督節制。巡撫原則上不節制提鎮。但在不設總督的省份及巡撫兼任提督的省份均可節制鎮協。此外﹐江蘇﹑湖南﹑福建﹑臺灣﹑甘肅﹑新疆和貴州等省﹐巡撫也有節制總兵之權。總督﹑巡撫﹑提督﹑總兵除了統轄本標官兵外﹐還兼轄若干協營。個別省份的八旗駐防﹐如伊犁﹑成都亦統轄﹑節制部分綠營兵。在邊區﹐新疆﹑蒙古和西藏建立了屯戍制度。地方綠營基本任務是"慎巡守﹐備徵調"﹐此外還擔負差役﹑西北用兵﹑東南海防和邊防﹑屯戍﹑河工﹑漕運﹑守陵等任務。綠營的這一套嚴密的組織系統﹐發揮了臂指相使的鎮壓功能﹐成為清王朝維護其統治的主要支柱和武裝力量。

  同時﹐清統治者為了防止藩鎮割據﹐驕兵跋扈﹐在綠營中採取了一系列防範措施。第一是以文制武﹐地方綠營的各級統兵官均歸地方最高文官統轄或節制。第二是確立了一套互相分權﹐相互牽制的體制。如總督有權節制巡撫﹑提督﹑總兵﹐而提督和部分巡撫也可節制總兵以下各級武官。遂分散和限制了總督的指揮權。又如總督﹑巡撫﹑提督都有調遣兵馬的權力﹐但是﹐除了統轄為數不多的本標官兵外﹐都不直接統轄其它鎮協營兵。重兵是由總兵管帶﹐而總兵雖有管帶兵馬的職任﹐卻無調遣兵馬的權力。這都是為了防止兵權過於集中。第三是實行兵皆土著﹐將則調補﹐兵籍和兵餉的發放統歸兵部的制度。於是將不得私兵﹐兵不為將有﹐權利悉歸中央。

  清代中期以前﹐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後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自嘉慶初年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時即已不能得力﹐至咸豐間鎮壓太平軍時﹐更屢戰屢敗。於是自同治至光緒年間歷經裁汰﹐最後被改編為巡防營﹐失去了常備軍的作用﹐綠營之制僅存空名而已。

  清代由漢人編成的分駐在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做標誌。

  編制

  綠營完全由漢人組成,編為標、協、營及汛。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由漢人統帥。綠營的官階大致上依照明朝的制度,由高至低分別為提督***省/標***、總兵***鎮***、副將***協***、參將***營***、遊擊、都司、守備***地方***、千總***駐點***、把總。

  提督全名為"提督總兵官",統領一省綠營,受文官總督、巡撫所節制。各省兵力大小不一,由萬餘到六七萬不等;提督之下為總兵,主管一鎮的綠營,兵力從千人至兩三千人不等;再下面的為副將,管理一協的兵力,約數千人左右;副將以下就是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統轄的稱為營,兵員數量各有不同;在最下面的為千總與把總,負責統領一汛,也就是一個駐地,士兵由十數名到上百名都有,後來更設有"外委千總"與"外委把總",設在他們之下,職位與千總、把總相同,但薪俸較低。

  另外從總督到總兵都有自己直屬的綠營兵,稱作"標",如"督標"***總督***、"撫標"***巡撫***、"軍標"***四川、新疆***、"提標"***提督***、"鎮標"***總兵***等,大小和協相同。"標"的統領官稱"中軍"***地位相當於現代的衛隊隊長及副官長***,督標中軍由副將擔任,撫標中軍由參將擔任。

  綠營兵多數為步兵,但亦有馬兵與水兵,常用武器有刀、槍、矛、箭這些冷兵器,但也有如鳥槍、銃槍、抬槍甚至大炮的熱兵器,可是他們的裝備與待遇明顯比八旗差。

  綠營發展到康熙年間已成為一個嚴密的制度,將兵由兵部直接統轄,將領無法直接統兵,兵卒平時分派各地作為差役,戰時才臨時分發給將領,令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有效地防止軍人擁兵自重。

  馬兵為騎馬的部隊,步兵為步行的部隊,守兵為後勤部隊,馬兵和步兵又統稱為戰兵。

  兵力

  各省綠營分以鎮為最高戰略單位,以營最基本單位。

  按照《乾隆大清會典則例》,清代中葉全國綠營分為六十六鎮、一千一百六十九營***其中標營三百三十六個、同城協營六個、同城營四十四個、分防協營一百六十九個、分防營六百一十四個***,兵員共計648,345人,分佈在內地十八省各城要害,可謂星羅棋佈。

  起源

  滿清的興起是倚靠它強大的八旗軍力。隨著領土的擴大,滿清吸收了部份蒙古人與漢人的勢力,對此皇太極另外設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用以壯大軍力並加強管理蒙漢臣民。

  到了滿清入關後,雖然八旗軍人數達二十萬,但兵力仍遠遠不足。為了加強對領土的有效統治,清政府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所以稱為"綠營兵",獨立於八旗軍。

  興衰

  在清朝初年,大多為漢人的綠營軍的職責尚只是鎮守疆土,但隨著八旗的腐化,綠營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強。在三藩之亂中,清軍就是以綠營為骨幹,先後派遣了四十餘萬綠營兵作戰。在往後的大小戰爭中,綠營也是清軍的主要構成部分。但隨著太平日久,綠營內部也開始出現鬆弛腐化的現象,到了乾隆帝閱兵時,所見已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到了兩次鴉片戰爭和鎮壓太平軍之時,綠營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上陣一觸即潰,也是這些戰事失利的主因之一。自此滿清朝廷逐漸依賴如湘軍和淮軍等鄉勇,且同治年間開始多次裁減綠營,致使綠營的重要性逐漸減弱。百日維新時朝廷新編全西式訓練的新軍,自此綠營便等同名存實亡。後來至民國初年,綠營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地方治安衛戍部隊,成為民國時期警察的濫觴。

康熙為何傳位給雍正
平定準噶爾叛亂是哪位皇帝
相關知識
清朝軍隊建制綠營
秦朝軍隊的等級制度
清朝軍機處簡介
秦朝軍隊強大的原因是其兵器鑄造
清朝軍事家姚啟聖生平簡介
清朝的花翎制度
清朝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團隊建設管理制度怎麼寫
漢朝美女軍隊的趣聞
甲午戰爭前日軍是怎麼評價清朝的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