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學的故事講了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0月31日

  孔子這個人,他授課跟如今的授課方式完全不一樣,他隨堂而坐,學生就圍繞著他,肆意的找一個話題就開始授課。更為不同的是,他常常帶著學生外出遊走,從中講述道理,別開生面的授課方式,深受學生的喜愛。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有一天,孔子帶著幾名學生外出講學,一路上走累了,就走進了一個村子,想要在一片樹蔭下歇息會,準備吃一點乾糧和喝點水,來緩解疲憊。不料,孔子的馬不知為何,直接掙脫了韁繩,往別人的莊稼地裡肆意的踩踏,使那個農民的麥苗受到了損失,於是,那個莊稼地的農民勒住暴躁的馬,將馬給扣留了下來。

  孔子的眾多學生中,我們肯定知道子貢,作為他得意的學生,一向能言善辯。於是,他自發的想去說服那個農民,想要讓他放回自己的馬,然而他說話很文縐縐,說了那麼多,那個農民一句話也聽不懂,只知道他在說大道理,跟自己沒啥關係,一點兒也聽不進去。

  正在此時,孔子新收的一名學生,論才識和能力,肯定是遠遠不如子貢,但是他跟孔子說,他也想要前去試一試。於是,他到了農民的面前,不像子貢說話那麼文縐縐,先是跟農民笑了一下,說:“我在南邊種地,而你在北方種地,咱們兩個人種地的地方都很近,今天我的馬踐踏了你的莊稼,搞不好明天你的牛就來我的莊稼吃莊稼。因此,你說我們兩個是不是應該彼此諒解呢。”

  他的這些話,農民聽進去了,覺得甚是有道理,因此,責怪的怒火都降下來了,把馬還給了孔子。還跟周圍的農民說:“你看整這個人說話就中聽,之前那個說的都是什麼啊,不中聽。”

  就是這樣的一個細節,孔子也不放過,就會跟自己的弟子們講解道理,講述做人的道理。跟他們說說話得看物件,而不是見一個都是那麼一套,不然你再怎麼善辯,那個人不理睬你,也是白搭。

  思想家孔子的處世之道是怎樣的

  孔子處世之道的核心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華所在,是孔子的經典妙句之一,同時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孔子“恕”之思想的核心部分。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強加給別人”,孔子在這裡強調的是寬恕待人。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還有一個“恕”的思想,有人將他的這一思想稱為“恕”道。

  “恕”道是“仁”這一思想的消極表現,積極的表現應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改變自己也要改變身邊的人,自己進步也要讓身邊的人進步。後來,孔子在實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才有了後來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略帶消極的思想。這句話也被現代很多人立為自己的處世準則,孔子說出這句話的本意是人要有廣大的胸襟,不能心胸狹窄,小氣待人,要有一顆寬恕的心。

  但是,這只是孔子的處世之道,雖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崇,但是這不是放之四海之內皆準的道理。它本來就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是一種積極無奈之後,才選擇的一種處世態度。例如,一個警察和一個亡命之徒***相對,兩人此時心中都是想殺死對方的,如果警察抱著一種“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那麼死的不僅僅是自己了,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無辜群眾送命。

  所以,任何一種思想,我們都要辯證的去看待,要學習那些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孔子有什麼名言
孔子和老子的關係
相關知識
孔子講學的故事講了什麼
孔子拜師的故事講什麼
孔子讓路的故事講什麼
孔子師萇弘的故事說了什麼
子路見孔子本文講的是_文言文孔子讓路的故事簡介
孔子問禮的故事
孔子生平的故事有哪些
寫出一個與孔子相關的故事
和孔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演講中的故事應該怎麼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