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誦讀與古詩詞學習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這浩如煙海的優秀文化中,古代詩詞歌賦一直閃耀著燦爛的光芒,無數名言佳句一:直流傳至今,膾炙人口。

  但是,如今的中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理解和掌握卻呈現令人擔憂的局面。不少學生不知道溫庭筠是何許人也,想象不出王維筆下“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畫面,更體會不了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為什麼現在的中學生對這些古詩詞作者跌宕不羈、傲侮一世的人生,對他們“言有盡而意無窮,語言凝練卻氣象萬千”的詩詞不“感冒”呢?

  通過與學生交談可以瞭解到,他們對學習古詩同不太有興趣,僅僅是因為學習上,甚至是考試上的需要而被動地接觸它,學習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詩所反映的內容、思想、情感與當代學生生活之間存在一定的客觀距離;二是現在的學生比較浮躁,更喜歡直白簡單的“快餐文化”,而無法靜下心來學習語言隱晦、感情含蓄的古詩詞;三是沒有欣賞古詩詞的環境,周圍的同學都在看網路小說、言情小說、電視劇。自己要是看古詩詞,會被同學視作“異類”、“怪物”,也少了平時與周邊同學交流的“流行語彙”……種種原因形成了一種中學生不喜歡學習古詩詞的氛圍,致使他們學起來費力費時,更何況是理解和掌握了。

  雖然中學生對於書本上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不大,但若問起他們王菲唱的《明月幾時有》,那肯定是人盡皆知,甚至還會給你哼上幾句。不僅如此,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詩詞填詞,更多的則是應用了古詩同的元素。如鄧麗君的專輯《淡淡幽情》,直接演繹了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兩樓***、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眾多宋代詞作名家的經典作品;陳小奇的“濤聲依舊三部曲”——《濤聲依舊》、《白雲深處》、《巴山夜雨》,則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樣的經典詩句,改編為“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同樣是詞,為什麼作為流行歌曲就可以膾炙人口,而出現在書本上的卻讓學生感到頭疼呢?

  首先是由於流行歌曲的歌詞通俗易懂,符合現代人的口語特徵,貼近現代生活。儘管現代不少歌曲的歌詞創作是沿襲著古詩詞創作的路子起步並發展起來的。然而,唐詩宋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還是不同時代的產物,表現出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徵,並接受不同時代標準的審視與評判。其次,歌曲能夠更簡明直接地表現人物的心情變化,例如《老鼠愛大米》中“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種炙熱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那般含蓄、深沉。再次,流行歌曲經過現代媒體的快速傳播,可以做到同一時間各地都能知曉,並且進行傳唱。再反覆在電視、廣播中播出,再難的歌詞都會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發現,其實要學好古詩詞,並非難事。早先的詩歌就是從勞動人民的勞動歌曲中搜集而來,而宋詞原本就是從歌曲中分化出來的,其他詩歌也極具音樂性。流行歌曲是優美旋律、動感節奏、感人情懷的結合,人們覺得一首歌好聽,通過不斷重複,熟悉了歌詞內容,理解了歌詞的情感,逐漸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了。學習古詩詞可以借鑑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一是反覆誦讀。誦讀不同於背誦,誦讀強調的是讀,邊讀邊理解,邊理解邊讀。俗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再難的古詩詞,經過反覆的誦讀,反覆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義,這就邁出了學習古詩詞的第一步,也是重要而有效的一步。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個重要原因——多次反覆。二是深入誦讀。深入誦讀是要讓學生讀出意境。讀出畫面,讀出作者的心聲。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讀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寫什麼,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通。”可見,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誦讀及誦讀方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誦讀得法,有助於學生很快就能欣賞古詩詞優美的意境,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藝術的薰染,提高審美能力,從而得到美的享受與極大的快樂。古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很多東西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靠自己邊讀邊體會,方能理解得透徹,體會得深刻。教會學生正確誦讀古詩詞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教會他們理解古詩詞特殊韻律和內容含義的方法。

  誦讀是要帶節奏、韻律、平仄的。在古詩詞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古詩詞的音樂之美來源於平仄的搭配、節奏的停連、韻律的悠揚,所以讀起來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激情橫溢。在節奏方面,訓練學生學會把握古詩詞的節奏形式。例如,四言句為兩個音節“鐮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句為3個音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做鄉”;七言句為3個音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押韻則是使相關的詩句末尾的一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聲音的迴環往復,產生復沓美;聲調的平仄搭配,以及雙聲、疊韻、疊字、疊句的恰當使用,也能求得音調的和諧美。

  誦讀應是帶著想象的。古詩詞肓簡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輕風舞細柳”,之“舞”,“淡月失梅花”之“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教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在頭腦中出現“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輝映照大地,與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或詞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的愉悅和欣賞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作者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憑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飛雪、千山披白的寥廓悽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痴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誦讀應是帶著情感的。誦讀時應引導學生的情感介入,使誦讀進入聲情並茂的佳境。古詩詞是“緣情”而作的,所以訓練學生誦讀時,就要把誦讀技巧與對古詩詞意景的體味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當時作者寫詩詞時的心情、情境,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學生能較準確、充沛地表達出古詩詞的意境。只要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感情,學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進入古詩詞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諦,得到啟迪。比如李白寫的《贈汪倫》浪漫而熱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寫得豪邁而激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讓學生反覆誦讀這些古詩詞,從節奏韻律、畫面想象、情感領會方面去誦讀,體會他們的誠摯友情,古詩詞還何愁難學、難掌握?

  應特別注意,課堂上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誦讀古詩詞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但學生誦讀古詩詞不能僅限於課堂,僅限於短短的45分鐘中的若干時段,因為那樣學習是極其有限而被動的。每一首古詩同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經歷的結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積澱。因此,古詩詞的學習還應該延伸到語文早讀課,更要延伸到課堂之外,引導、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多看、多讀古詩詞,讓自身充分沐浴在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們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養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可在校園內定期舉辦古詩詞誦讀比賽活動,各班級先進行選拔賽。然後學校進行總決賽,決出名次並給予獎勵,由此營造校園內學習古詩詞乃至學習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這對建設精神文明校園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但同時還應該注意到。多媒體技術在古詩詞教學上的運用,使得課堂知識量大大增加,豐富了古詩詞教學的資源,可以把無聲的平面古詩同文字轉變為集影象、聲音為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但同時也造成很多教師過於依賴課件。要領略陶淵明《飲酒》中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用圖片展示一幫老者在花蔭下聚會的場景;要聆聽《雨霖鈴》的朗讀,只要下載一個朗讀音訊,放給學生聽就可以了……這樣一來,教師在課堂上只要按按電腦按鍵,程式化地演示事先做好的課件,一節課就結束了,課堂上確實熱鬧。但他們忽略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古詩詞不是因你提供的影象而形象,而是要通過古詩詞精煉的語言文字來激發自己的想象,在大腦中呈現相關的具體情景,這個過程和結果是因人而異的,這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用課件進行展示,雖然直觀、簡單、省事,但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其結果只能是一千個學生一個李白——教師所展示的李白形象及某君誦讀李白詩的聲音。無論現代媒體多麼先進。都不應該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手段;無論多好的古詩詞錄音朗讀,都比不上教師的課堂範讀和學生的課堂誦讀。因為課堂範讀,融入了教師個人對古詩詞的理解,帶上了教師的情感、表情,甚至身體語言,可以讓學生更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再通過學生課堂上自己的誦讀,更有助於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

  正因為如此,對於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為語文教師。要上好古詩詞課,就必須在課餘時間努力學習,積極備課,提高自身素質,厚積而薄發,真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範讀好一首哪怕只有1分多鐘的古詩詞,教師都必須做好準備——熟悉這首古詩詞作者的背景材料,研究這首古詩詞表達的意境,探討範讀時的節奏、停頓及表情等,缺一不可。這樣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古詩同時。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教師的人格魅力,受到優秀古詩詞的感染,併為中國古代優秀文化所感動,提高他們對學習古詩詞的必趣,願意主動去接觸、去感受古詩詞,把課堂的45分鐘擴充套件到課外的1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更多,才能真正達到學習、鑑賞古詩詞的目的,從而終身受用。

  教師引導、鼓勵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深入誦讀,使學生能夠了解古詩詞的節奏韻律,想象古詩詞描繪的情景,理解古詩詞表達的情感,這是古詩詞鑑賞的必要準備。沒有對上述的用功,鑑賞也就成了“瞎子品魚湯”。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斯曾經說過,“文學鑑賞是開著許多窗戶的一幢房子……”學生要想順著窗戶鑑賞古詩詞,如果不知如何開窗,鑑賞古詩同也就無從談起。藉助流行歌曲元素,為學生指明如何開啟古詩詞學習、鑑賞的窗戶,或搭建一個開窗的簡易平臺,這也許是中學語文教師所期許的。

道家經典語錄翻譯大全
道家國學之無為而治
相關知識
淺談誦讀與古詩詞學習
學生如何高效快速背誦文章古詩詞
中小學生必讀的古詩詞推薦
七年級語文下冊古詩詞複習資料
淺談線上教育系統學習路線模組的設計與實現論文
小學生常考的古詩詞練習題
小學六年語文古詩詞複習
六年級升學必考古詩詞練習題
蘇教版中考語文古詩詞複習資料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複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