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歷史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9日

  國際象棋***International Chess***,又稱歐洲象棋或西洋棋***港澳臺地區多采用此說法***,是一種二人對弈的戰略棋盤遊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際象棋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國際象棋歷史起源

  中國說

  六博源頭說

  一種理論認為,國際象棋是中國象棋或者其在中國公元前2世紀的前身發展而成。 DavidH.Li,一位退休的會計,教授會計和翻譯的古代文字,推測韓信借鑑了六博,在公元前204年至前203年冬天發展出象棋的雛形。

  持論者認為六博也叫象棋,棋子有梟、盧、雉、犢、塞這五兵種之分,《韓非子》:"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這一點和象棋中以殺將奪帥為勝相類似,所以是兵種盤局棋戲的鼻祖,之後改造為不用擲採、純策略的塞戲,北周再變為北周象戲,唐朝再成為寶應象棋,又傳入印度發展成恰圖蘭卡。

  質疑

  此傳承被楊蔭深、張如安等中國學者質疑,因為六博、北周象戲、寶應象棋這三者間無論是規則、棋子或棋盤都大相徑庭。

  考古文物證實六博棋子非多兵種,因錯讀《山堂肆考》:"古者烏曹氏作博:以五木為子,有梟、盧、雉、犢、塞為勝負之彩。"把樗蒲與六博混為一談,把樗蒲的採當成六博棋子名,也錯把殺梟等同於象棋類遊戲的,殺梟是搶敵方的魚或阻止敵方得魚的策略,而非勝利條件。而且六博不是象徵人類兵種的戰爭,而是象徵猛禽獵魚。多兵種的棋類早在烏爾王族局戲就有,有暴風鳥、渡鴉、雞、鷹、燕這五種棋子。

  塞戲又名格五,也是需擲採、有運氣的博戲,擲具為箸,有四採,在戰國時代就與六博並稱,並非漢代改造出現。北周象戲是擲賽遊戲的博戲,而非象棋類遊戲。

  六博源頭說是以訛傳訛的結果,根本原因是象棋此中文辭具多種歧義,六博、彈棋、圍棋、雙陸、中國象棋等都能稱象棋。

  易經起源說

  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員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號的《蘇聯棋藝》上發表文章說國際象棋起源於易經思想,棋盤共六十四格對應六十四卦,黑白對應陰陽。

  質疑

  早期的象棋棋盤並非有雙色格。宣稱李約瑟指稱象棋是中國依據占卜而發明的說法是以訛傳訛,因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講的是與《靈棋經》同樣用於占卜的星棋,而不是象棋。

  博戲、象數結合說

  劉文哲認為所有棋類都來自《易經》的陰陽八卦、西周的五行思想、宋朝時的河圖洛書等象數。宋會群、苗雪蘭在《中國博奕文化史》也認為六博是源頭,但演變過程中多了四維戲、儒棋,並認為傳承過程是受象數影響,以及加上印度象棋的結合。他們主張六博當時就有反映象數,改變成四維戲、再改造為儒棋,之後銳變北周象戲,再跟印度四角棋結合。根據1955年出版的《古錦圖案集》收錄一幅唐宋之間、主題為琴棋書畫的蘇州織錦有一張八乘八的黑白棋盤,認為暗示六十四卦,並且就是寶應象棋的棋盤。在宋朝為了反映河圖洛書的圖十書九、洛書的九宮圖,棋盤變為橫十縱九路與增加河界、九宮,最後改為中國象棋。

  質疑

  這幾種棋類也大相逕異。而且該幅織錦其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生產蘇州宋錦的蘇州織錦廠設計的七彩重錦"琴棋書畫錦",棋盤圖改取國際象棋以作新創意,並非唐宋古物圖案。錯誤在於將宋錦誤以為是宋代生產的織錦。

  印度說

  笈多王朝的恰圖蘭卡是所有象棋的祖先。根據出古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的棋盤來自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八條盤碁,在庫思老一世時發展成波斯象棋,傳入中國成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中國象棋。

  德國國際象棋歷史學家PeterBanaschak指出,DavidH.Li有許多理論有許多自身不一致的地方,同時指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錄》內沒有"炮"的寶應象棋才是中國象棋的真正來源。

  其實象棋中的其一棋子象***相***完全源於古代印度象棋的同一棋子象,兩者走法完全一致,是走斜向兩格,即是"田"字,也因此兩方的象互相不能夠攻擊對方。國際象棋中的象亦同樣源於印度象棋中的象,後來於約16世紀因為棋子上的兩個象徵象牙的突出部形像主教教帽,在英語被命名為主教,走法後來就從走固定斜向兩格變為斜向走任意距離。

  中國象棋從至少是公元前6世紀之前的圍棋中借用了一些元素。由於圍棋的影響,中國象棋是在棋盤的交叉點上而不是在格中行棋。

馬來西亞歷史簡介***2***
埃及博物館
相關知識
國際象棋歷史介紹
拿破崙的國際象棋歷史
中國佩玉的歷史介紹
中國的近代歷史介紹
奧迪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介紹
韓國張玉貞歷史介紹
國際象棋棋子介紹
國際經濟法的歷史介紹
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歷史介紹
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