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禮儀制度的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古代流傳了很多禮儀制度,你知道西周的禮儀制度嗎?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在西周社會,維持整個社會的核心,保證國家機器和社會秩序正常執行的主要規範,是禮的精神,禮的規範。周代禮的制度奠定了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基礎,以後各個朝代都把定禮作為立國之本,但基本沒有超出周禮的框架。傳統禮樂文明有助於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禮樂無常制”,應該與時俱進。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比如其中對中和之美的愛好,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對道器合一的嚮往,對人格尊嚴的歌頌,對社會和諧的規劃,對藝術目的的設計,對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傳統的禮樂文明,有許多值得當代人反思和學習的地方。孔子在對周朝禮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上,對禮樂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獨特的禮樂精神。在道德倫理、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係方面都有生動的闡述,在解決人自身矛盾,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繼承和借鑑的寶貴品質。

  西周禮儀的發端

  在西周時期,“禮”和“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的制度、規定及社會共識構成的,既作為人際交往時應遵守的倫理道德標準,又作為社會的一種觀念和意識,約束著人們的言談舉止。而‘儀’則是‘禮’的具體、有形的表現形式,嚴格遵循和依據‘禮’的規定及內容,形成了一套系統且完整的程式和形式”,“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3]。

  周人的禮儀教育,早在滅商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史記?周本紀》載:古公亶父在豳***今陝西旬邑縣西***“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嚐到甜頭的薰育又來進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此舉實際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禮讓教育”,其結果是“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亶父“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而且古公亶父還“作五官有司”,以處理政務,教化百姓。“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文王繼位後,“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等人即在此時投奔周。由於文王公正廉明,連諸侯們也“皆來決平”,即請文王評理。如“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君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讓所爭地以為閒原。”文王禮儀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見一斑。

  武王即位,“祭於畢”,“觀兵至於盟津”,又先後舉行了泰誓與牧誓,這些既是盟誓禮典,同時也是對民眾的禮儀教育。而滅商之後的大規模獻俘禮和分封諸侯,更是聲勢浩大的禮儀演示會。當時,周人按照名位、官階品級制定了一整套禮儀等級制度,相應配套有一系列的禮節規範和儀禮容態,統稱為禮數。正如《左傳?莊公十八年》所說:“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西周禮儀的特點

  ***一***政府高度重視,定為治國之本

  周人對禮儀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視。《禮記?樂記》曰:“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節。”在各種教育中,禮儀教育最為重要。《禮記?曲禮上》雲:“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左傳?隱公十一年》說:“禮者,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者也。”強調的都是以“禮”固定人的名分,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因此,在進行禮儀教育時,不惜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使之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承擔的一個系統工程。各部門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配合,而且彼此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養正於蒙,堅持不懈

  人在年少之時,性情未定,可塑性很強,是教育的大好時機。此期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不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很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周人對孩子的禮儀教育,早在孩子出生前就開始了。母親在懷孕期間,其言行舉止及飲食視聽都與平日不同,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胎兒健康發育,將來能夠成長為有修養、懂禮儀、成大器的人才。在孩子出生以後,禮儀教育更是貫穿於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天也不鬆懈,並將持續到成年以後。而且,在一個孩子受教育的同時,家族中的其他孩子及成員也受到了教育。

  ***三***內外兼修,全面發展

  西周時期不僅重視禮儀教育的外在形式,而且重視其內在的道德要求。禮儀本身是一種既具有內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現形式的行為規範,沒有內在的修養,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同樣,沒有外在的表現形式,內在的高尚品質、文化修養也就失去了實際的意義和作用,併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正如《禮記?樂記》所說:禮的最高境界是“德輝動於內,禮發諸於外”。德是禮的源泉和動力,推行禮儀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高人的素質尤其是道德修養,讓禮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達到內外兼修、文質彬彬的目的。

  ***四***禮樂結合,提高學員綜合素質

  禮與樂密不可分。西周時,絕大多數禮儀活動都須配有相應的樂。而且,樂與禮一樣,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周人在重視禮儀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樂教以及射***體育***、御***實踐***、書、數等。此舉在客觀上提高了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是一種相當成功的素質教育模式。

  ***五***禮儀教育的客體以貴族子弟為主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期,又實行“學在官府”的制度,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其目的都是為奴隸主貴族服務的,而嚴格的家庭教育也是上層社會的專利,奴隸和一般平民是沒有這種條件的。所以,無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社會上,禮儀教育的客體都是以各級貴族子弟為主。當然,平民和奴隸們也須掌握必要的禮儀常識,但內容僅侷限於尊上和服從等少數禮儀,繁雜的貴族禮儀他們是沒有資格學習的。春秋時期,私學興起後,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才逐漸增多。

  ***六***重視情景教學,理論與實踐並重

  西周時期不僅重視“禮”的教育,而且也十分重視“禮”的實施,將知識灌輸與行為實踐融為一體。在禮儀教育中,學生們不僅要懂得各種禮儀知識,而且還要親自“演禮”,使自己的行為舉止合乎禮儀。這種將禮儀知識的傳播與禮儀的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對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非常大。

古代禮儀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禮儀認識和理解
相關知識
西周禮儀制度的影響
西周禮樂制度的影響
西周禮儀制度的內容
西周禮樂制度的認識
西周禮樂制度的意義
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
西周禮儀制度
西周禮樂制度的特點
西周禮樂制度的作用
西周禮樂制度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