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漢調的演變及旋律特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蒙漢調”,俗稱“漫瀚調”。明、清以來,由於漢族群眾的逐步遷入,鄂爾多斯大部分地區形成了蒙漢雜居區。漢族群眾在學習蒙古民歌時,往往把一部分旋律吸收後變作內蒙古西部地區“二人臺”音樂的牌子曲。如《森吉德瑪》、《巴音杭蓋》、《敏金杭蓋》、《大青馬》、《四公主》等。還有一部分鄂爾多斯民歌,漢族群眾在演唱和流傳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一系列特點,同時,也慢慢地融入漢族的“山曲兒”、“二人臺”音樂的調式因素。這樣,漸漸地就形成了兼有兩個民族民歌的的某些特徵的民歌品種,當地群眾稱之為“漫瀚調”。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講解一下蒙漢調的演變及其旋律的特徵

  蒙漢調的演變:

  蒙、漢族人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以至文化藝術之間也展開了廣泛、直接的交流。蒙古民族一向以淳樸熱情、能歌善舞著稱。濃郁的民情風俗,自然而然地對於漢族群眾產生了影響。

  從現在的“漫瀚調”曲目來看,《白菜花》,《達乎爾希裡》、《小西召》、《韭菜花》、《四蓬花》、《妖精太太》等十幾首歌,詞曲是固定的,題材內容基本上都是反映愛情生活的。而其餘的20多首“漫瀚調”歌曲,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唱詞已逐步減刪直至全部遺忘,只留有曲調。如《雙山樑小調》、《二少爺招兵》、《巨河灘小調》等即是。今天,蒙漢人民仍然喜愛這部分曲調,在演唱中,有的是事先編好唱詞,爾後根據內容的需要及感情的表達,擇其相宜的曲調。有的是歌者根據演唱環境、地點、目的、在場人物和個人感受,即興編詞演唱。這種演唱往往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因而深受群眾歡迎。即使是即興編詞演唱的“漫瀚調”,也要求結構完整、主題明確。或是敘說一件事情的始末,或是從一個側面去反映一種思想感情,既抒發了情感,又具有濃重的敘事特點。演唱時一般都有四胡、揚琴、笛子、三絃等樂器組成的民間室內小樂隊做伴奏。唱時,句、段間也都有根據歌曲調式而加入的間奏、尾聲等伴奏手法。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民間音樂的發展,“漫瀚調”逐步由民間被正式搬上城鎮舞臺,常常以獨唱、對唱、齊唱等藝術表現形式出現在群眾的面前。


  蒙漢調反映的內容:

  “漫瀚調”所反映的內容,多以男女愛情、婚姻家庭、熱愛生活、歌唱美好未來等內容為主。象反映愛情生活的《栽柳樹》、《唐慶扎布》、《白菜花》、《咚鈴拉岱》等便是廣泛流傳的幾首。而《蒙漢人民心連心》則是蒙古族傳統的民歌曲調《雙山樑小調》填詞而成。歌中這樣唱道:

  大青山青松根連根,

  蒙漢人民心連心。

  一苗樹呀兩朵花,

  蒙漢人民是一家。

  蒙漢調的旋律特徵:

  “蒙漢調”的旋律特徵,大多數是五聲性的。旋法規律、節奏等方面有它相對的個性。但整個音階、調式和鄂爾多斯蒙古族是一致的。即“羽調式”居多,宮調式、徵調式次之。常用節奏為2/4拍子與4/4拍子。旋律多以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及“切分音”的巧妙組合而形成了它的特點。再加上大、小六度、八度、小七度、九度及四五度音程跳動,使“漫瀚調”有別於一般,成為蒙漢音樂文化交流的代表產物,是蒙漢民族長期以來共同培育的一朵瑰麗的藝術之花。

 

魯南五大調的形式與特點
卓尼土族民歌的藝術形態
相關知識
蒙漢調的演變及旋律特徵
漢字的演變手抄報資料圖片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五個階段_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五個階段_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作文
漢字的演變作文
密蒙花的花語及形態特徵介紹
密蒙花的花語及形態特徵介紹
石榴花的花語及形態特徵介紹
菖蒲的花語及形態特徵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