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閔子騫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閔子騫,春秋魯國人,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孝子,是 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閔子騫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閔子騫的簡介

  閔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損,字子騫,漢族,春秋末期魯國***現魚臺縣大閔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1074年,濟南太守李肅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蘇轍撰文、蘇東坡書寫《齊州閔子祠記》的石碑,敘述了修建祠堂的經過。到明代,經歷城人劉敕發集,捐資重修了閔子騫墓和祠,並在殿後修起了“講學堂”的東西廂房“齋”和“蘆花館”。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將閔子騫孝親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戶曉,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賢之一。

  閔子騫鞭打蘆花的故事

  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閔世恭再娶,但繼母李秀英對他虐待,給自己兩個兒子做的棉衣裡裝的是棉花,給閔子騫做的棉衣裡裝的是蘆花。冬天外出駕車時其父發現了這件事,很生氣,決定休了李秀英。但閔子騫以德報怨,盡力勸說,雙膝跪地以情動父:“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這個故事很感人,人有做詩稱讚:“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孃;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類似的記載,只是情節略有不同:李氏有了親生兒子以後,為讓他獨佔家產,就設計讓趙財主招閔子騫為婿。先是勸婚,繼而督婚,甚至逼婚。這件事令其父惱怒不已,遂要休了她,接下來的就和上邊的故事大同小異了。孔子聽說了以後,對閔子騫極力讚賞,他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間”。

  當時孔子正在廣收門徒,所以一家人和好以後,閔子騫就投師孔門。但當時家貧交不起充學費的束脩***乾肉條***,他就為老師奉上一缸精心釀製的佳釀。同學中有人嗤笑說:“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脩?”孔子聞言,講學時故意說道:“閔子騫千里求學,精神可嘉,雖是曹溪一滴,遠勝束脩百條。”閔子騫求學後,讀書刻苦,為人沉穩持重,崇尚節儉。” 閔子騫重視道德修養,淡漠仕途名利。季桓子想聘請他當費邑宰,管理費地。開始時他不同意,因為他認為季氏是通過篡奪才當上國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違背了忠信,所以就推辭說:“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暗指投向齊國***後來經孔子勸說,還是任了費宰,並把家遷到東蒙之陽***即閔家寨***。他治費很有成績,但看不慣季氏行為,最後毅然辭職,又隨孔子去列國遊學,病卒於長清縣內。

  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

  閔子騫的先祖是魯國宗室,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卻很清貧了,生母早逝,父親續娶。因不是親生,所以後母對待閔子騫不如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時候,後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做的是錦絮填充的棉衣,而給閔子騫做的棉衣卻用蘆花填充,閔子騫的父親並不知道這事。

  有一天,閔子騫和父親一起出門,父親讓閔子騫駕車,閔子騫凍得瑟瑟發抖,雙手握不住韁繩。閔父見狀,以為閔子騫故意調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裡面的蘆花掉了出來,閔父這才發現兒子穿的衣服很單薄,手凍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閔父發現兩個小兒子的手都很暖和,於是明白了一切,對妻子說:“我娶你回家,是為了我的兒子,你現在這樣欺騙我,這個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閔子騫見狀,連忙勸父親,他對閔父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據說,閔父聽了這句話以後沉默良久,而其後母也頗為後悔。經過這件事以後,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就流傳開來,閔子騫業成了古代孝子的典範。

 

孔門七十二賢宓子賤
孔子弟子顏回是怎麼死的
相關知識
歷史上閔子騫是誰
歷史上的子游是誰
歷史上的閔子騫是誰
歷史上霍成君是誰
歷史上的劉伶是誰
歷史上肯尼迪是誰
歷史上哥倫布是誰
歷史上的嵇康是誰
歷史上許平君是誰
歷史上賀知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