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6日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中藏戲的面具是一種“象徵物”,面具的背後隱含著一定的象徵意義。小編在此整理了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是沒有舞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還是從西藏高僧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樑,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於是,年輕的僧人唐東傑布許下巨集願,發誓架橋,為民造福。一無所有的唐東傑布,招來的只有一陣鬨堂大笑。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段傳奇。唐東傑布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用歌舞說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歷史傳說,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隨著雄渾的歌聲響徹雪山曠野,有人獻出錢財,有人佈施鐵塊,有人送來糧食,更有大批的農民、工匠跟著他們,從一個架橋工地,走到另一個架橋工地……

  藏戲的種子隨之灑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處,人們為姑娘們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讚歎不已,觀眾們驚歎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後人們就將藏戲演出稱為“阿吉拉姆”。

  就這樣,身無分文的唐東傑布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在藏戲裡,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

  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徵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製,眼睛、嘴脣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

  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燈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觀眾團團圍坐,所有的劇情靠“雄謝巴”的解說和藝人們的說唱來描述。藝人們唱著,說著,跳著,在面具下演繹著各種故事。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藏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藝人的唱腔、動作豐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唱,不同的情緒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戲班更是有各種風格的表演形式。觀眾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齣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優哉遊哉,毫無倦意。

  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簡說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275個劇種。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藏戲藝術有600多年的歷史,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係結構文章。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許下巨集願,發誓架橋”“組成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緊接著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臺簡樸;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隨著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它以準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順序、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北京的春節》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看,《北京的春節》介紹的是節日風俗,而本文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從表達順序看,《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從表達的方法看,《北京的春節》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看,《北京的春節》的語言自然、平實、準確、精練,京味濃郁,耐人尋味,而本文的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領學生了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地表達;二是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瞭解藏族的文化。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導學

  《藏戲》這篇課文,介紹了藏戲這個劇種的發源,戲劇的表演形式程式等內容。

  其中有一部分介紹了藏戲中人物的“面具”。文中說,“在藏戲裡,身份相同的人所帶的面具,其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溫順;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舞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徵其兩面三刀性格;妖魔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是用黃布縫製,眼睛、嘴脣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文中還說,“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這是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藏戲的面具是一種“象徵物”,面具的背後隱含著一定的象徵意義。生活中,有很多背後隱含著一定意義的象徵物。比如京劇的臉譜,再比如各大城市的“市花、市樹”等等。

  這段話對我們觀察認識生活有這樣的啟示:在觀察某種具有象徵意義的“象徵物”的時候,不但要看清楚象徵物的樣子、顏色,還要去思考、去了解象徵物背後隱藏著的意義,也就是它的象徵意義──這個象徵物“代表”著什麼或者“預示”什麼,進一步瞭解那裡的文化。這樣,我們介紹某種象徵物,才能夠比較透徹的把這種事物介紹清楚,讓別人明瞭它的含義,從中受到某些啟示、教益。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 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 藏戲在歷史上多伴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 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和康區的集鎮、鄉村或莊園演出, 其形式和風格帶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為一種廣場藝術形式, 貼近觀眾、易於被接受, 是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 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 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 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 意為祝福迎祥. 藏劇的服裝, 從頭到尾只有一套, 沒有化妝, 主要是面具. 藏劇傳統劇目共有十三大本, 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格尼瑪》《白瑪文巴》等劇目, 多含有佛教內容.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 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 或搭大帳篷, 或扯大帆布, 藏戲班子就地演出, 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 常常是圍得水洩不通.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
相關知識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知識點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句子賞析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教材解讀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同步練習題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七課藏戲同步練習題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十六年前的回憶知識點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和田的維吾爾知識點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各具特色的民居知識點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手指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