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經典成語典故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成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前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包括一段或一個精彩的故事,瞭解這些故事,不僅可以讓我們在學習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更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先人的聰明和才智。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的歷史故事在江寧周邊地區流傳已久。

  江寧的東山原為土山,據說是當年小秦王趕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時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

  東晉謝安,才學過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幫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兒用他一刻兒貶他。謝安一氣之下就辭官來到土山隱居,邀人下棋,落個耳根清靜。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擬浙江會稽東山景色,在土山上大興土木搞建築,並改土山為東山。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堅率百萬大軍南下伐晉。此時的皇帝想起了謝安,決定重新啟用他,就派員到東山,封他為征討大都督。宰相肚裡能撐船救國要緊,謝安沒有推託,他回到朝廷調兵遣將,上下整頓,賞罰分明,官兵一心,要與符堅決一死戰。

  不多久,符堅的人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過江,東晉難保,謝安心中有數,憑東晉的八萬官兵跟符堅硬拼尤如雞蛋碰石頭,他坐陣東山,臨危不亂,精心排兵佈陣,並把自己的侄兒謝玄也派到前線去打仗。他侄兒臨走前想探聽這個仗怎麼個打法,謝安只說了一句話“朝廷自有安排”。謝玄心裡沒底,第二天又派人來聽口風,謝安呢,就拖來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當天半夜時分,才掏出將帥名單,擺出了他的“八卦陣”。

  淝水那裡戰事拉開,謝安仍穩坐東山跟人下棋,敵人果真中計,大敗而逃。喜報傳來,謝安接過一看,二話沒說,還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圍過來聽訊息才知道前方打了勝仗,謝玄立了大功,在場的人無不佩服謝安沉得住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淝水之戰”。

  淝水一仗,救了東晉,謝安被封為三公之上。因為他東山閒居以後,又出來做了一番大事業,後來人們都稱謂他“東山再起”。

  直到現在,東山上還有“謝公祠”的碑、“謝公泉”的井,山腳下還有條“跑馬埂”,據傳是當初謝安練馬時用的,這埂能伸能縮,馬跑多遠,它就能長多遠,神哩!

  篇二:一鼓作氣

  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guì]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篇三:目不識丁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裡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準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裡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篇四:乘興而來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生性高傲,不願受人約束,行為豪放不拘。雖說在朝做官,卻常常到處閒逛,不處理官衙內的日常事務。

  後來,他乾脆辭去官職,隱居在山陰***今紹興***,天天遊山玩水,飲酒吟詩,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接連下了幾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輪明月,皎潔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處盛開著晶瑩耀眼的花朵,潔白可愛。王徽之推開窗戶,見到四周白雪皚皚,真是美極了,頓時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來酒菜,獨自一人坐在庭院裡慢斟細酌起來。他喝喝酒,觀觀景,吟吟詩,高興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覺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聲,那就更動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個會彈琴作畫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馬上去見他呢?”

  於是,王徽之馬上叫僕人備船揮槳,連夜前往。也不考慮自己在山陰而戴逵在剡溪,兩地有相當的距離。

  月光照瀉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兒輕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銀裝。王徽之觀賞著如此秀麗的夜色,如同進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兒再撐得快點!”

  王徽之催促著僕人,恨不能早點見到戴逵,共賞美景。

  船兒整整行駛了一夜,拂曉時,終於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卻突然要僕人撐船回去。僕人莫名其妙,詫異地問他為什麼不上岸去見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說:“我本來是一時興起才來的。如今興致沒有了,當然應該回去,何必一定要見著戴逵呢?”
 

高中的經典成語典故
憂心如焚的成語典故
相關知識
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精選
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
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及解釋精選
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及解釋
高中的歷史成語典故精選
高中的偏難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及出處
高中的偏難成語典故及出處
高中的偏難成語典故及釋義
高中的偏難成語典故及釋義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