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奪人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先聲奪人”這則成語就是由“先人有奪人之心”轉化而來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

  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的宋國。宋國的司馬華費遂有三個兒子,分別叫華驅、華多僚和華登。人說多子多福,可惜華費遂這仨兒子,淨給他添亂了,因為他的三個兒子一向不團結。其中華多僚最愛挑事兒,偏偏宋國的國君元公最信任他,華多僚就使勁在元公跟前說自己兩個兄弟的壞話。先是華登被迫逃亡到外地,後來華驅也被驅逐。華驅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就跟自己的侍從一起殺了華多僚,又劫持了自己的父親華費遂,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

  這下宋元公害怕了,他請來了齊國的烏枝鳴來幫忙守衛城池。這年冬天,在外逃亡的華登也帶了一支部隊來和華驅匯合,兄弟倆打算好好出一口惡氣。

  面對兩兄弟的大軍,烏枝鳴有些心怯了。這時,廚邑大夫濮獻計說:“兵書上說:‘要事先取勝,就要首先奪取敵人的心志;要事後取勝,就必須等待敵人士氣衰竭。’***原文是:‘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何不趁著他們疲勞和沒有***的時機來進攻呢?如果等到敵人軍心***,我們可後悔也來不及了。”烏枝鳴聽從了。結果這次交戰果然取勝。後來,華登戰死,華驅被赦免了造反之罪,逃到楚國去了。

  “先聲奪人”這則成語就是由“先人有奪人之心”轉化而來的,表示在行動前先造成聲勢,以破壞敵人的士氣。先,搶先。

  二:

  韓信聽從廣武君李左車先聲奇人之策,派使者去燕國,燕國聽到韓信敗趙的訊息立即投降。

  信問廣武君曰:"僕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信曰:"僕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僕委心歸計,原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上。今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褕衣甘食,傾耳以待命者。若此,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曠日糧竭,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廣武君對曰:"方今為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於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燕從風而靡。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拼音】 xiān shēng duó rén

  【解釋】 聲:聲勢;奪:動搖;人:人心;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這則成語就是從《軍志》裡的話轉化而來的,表示先造成聲勢,以破壞敵人的士氣。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

  相關人物介紹:

  宋元公***?-公元前517年***,子姓,名佐***金文銘文作宋公差***,宋平公之子,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17年在位。

  公元前522年,宋元公猜忌華族,華向、華定、華亥與向寧謀反,雙方妥協,互派人質,盟誓講和。公元前521年,晉、曹相繼出兵救宋,聯軍連敗華氏,圍困於南里,華登赴楚國求援。公元前520年,楚遣使向宋元公施壓,迫其赦免華氏。華氏族流亡至楚,內亂至此平息。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

  宋元公為人不講信用,私心很多,而且討厭宋國的華氏、向氏二族。宋元公十年***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華定、華亥和向寧策劃說:"逃亡比死強,先下手嗎?"華亥假裝有病,以引誘宋國諸公子們。凡是公子前去探病,就扣押起來。同年六月初九日,華亥殺死公子寅、公子御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孫援、公孫丁,把向勝、向行囚禁在穀倉裡。宋元公到華亥那裡去請求,華亥不答應,反而要乘機劫持宋元公。六月十六日,華亥將太子欒和他的同母兄弟公子辰、公子地作為人質。宋元公也取得華亥的兒子華無戚,向寧的兒子向羅、華定的兒子華啟,和華氏結盟,把他們作為人質。

  華亥和他的妻子每次一定要洗乾淨手,然後伺候作為人質的公子們吃飯,公子們吃完後他們自己才吃飯。宋元公和夫人每天一定到華氏那裡,讓公子們吃完後才回去,華亥擔心這種情況,想要讓公子們回去。向寧說:"正因為宋元公沒有信用,所以把他的兒子作為人質。如果又讓他回去,死就很快來到了。"宋元公向司馬華費遂請求,準備攻打華氏。華費遂回答說:"下臣不敢愛惜一死,恐怕是想要去掉憂慮反而滋長憂慮吧!下臣因此害怕,怎敢不聽命令?"宋元公說:"孩子們死了是命中註定,我不能忍受他們受恥辱。"十月,宋元公殺死華氏、向氏的人質而攻打這兩家。十月十三日,華氏、向氏逃亡到陳國,華登逃亡到吳國。向寧想要殺死太子欒。華亥說:"觸犯國君而出逃,又殺死他的兒子,還有誰接納我們?而且放他們回去有功勞。"於是派少司寇牼帶著公子們回去,說:"您的年歲大了,不能再事奉別人。用三個公子作為證明,一定可以免罪。"公子們進入國都,華牼將要從公門出去。宋元公急忙接見他,拉著他的手,說:"我知道你沒有罪,進來,恢復你的官職。"

  宋元公十一年***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華費遂生有華貙、華多僚、華登三子。華貙擔任少司馬,華多僚擔任御士,華多僚與華貙不和,就在宋公面前多次誣陷華貙說:"華貙打算接納逃亡的人。"宋元公說:"司馬由於我的緣故,使他的兒子逃亡。死和逃亡都是命中註定,我不能讓他的兒子再逃亡。"華多僚回答說:"君王如果愛惜司馬,就應當逃亡。死如果可以逃避,哪有什麼遠不遠?"宋元公害怕,讓侍者召來華費遂的侍者宜僚,給他酒喝,讓他告訴華費遂驅逐華貙。華費遂嘆氣說:"一定是華多僚乾的。我有一個造謠的兒子而不能殺死他,我又不死,國君有了命令,怎麼辦?"就和宋元公商量驅逐華貙,準備讓他在孟諸打獵時打發他走。宋元公給他酒喝,厚厚地送給他禮物,還賞賜隨行的人。華費遂也像宋元公一樣,張匄感到奇怪,說:"一定有原因。"讓華貙用劍架在宜僚脖子上追問他,宜僚把話全說出來,張匄想要殺死多僚,華貙說:"司馬年老,華登的逃亡已經很傷他的心,我又加重他的傷心,不如逃亡。"五月十四日,華貙準備進見華費遂以後再走。在朝廷上遇見華多僚為華費遂駕車上朝,張匄不能控制自己的憤怒,就和華貙、臼任、鄭翩殺死華多僚,劫持華費遂叛變,召集逃亡的人。五月二十日,華氏、向氏回來,樂大心、豐愆、華牼在橫地抵禦他們。華氏住在盧門,領著南里的人叛變。六月十九日,宋元公下令修繕舊城和桑林之門用以據守。

  十月,華登率領吳軍救援華氏,當時齊國的烏枝鳴在宋國戍守,烏枝鳴採納廚邑大夫濮的建議,乘他們疲勞之時發動進攻。十月十七日,齊軍、宋軍在鴻口擊敗吳軍,俘虜他們兩個將領公子苦雂、偃州員。華登率領餘部擊敗宋軍。宋元公想要逃亡,廚邑大夫濮說:"我是小人,可以為君王死難,而不能護送君王逃亡,請君王等待一下。"於是就巡行全軍說:"揮舞旗幟的,是國君的戰士。"眾人按他的話揮舞旗幟,宋元公在揚門上見到這種情況,下城巡視,說:"國家亡,國君死,這是各位的恥辱,豈獨是我一人的罪過呢?"烏枝鳴說:"使用少量的兵力,最好是一起拼命,一起拼命,最好是撤去守備。他們的武器多得很,建議我軍都用劍和他們作戰。"宋元公聽從他的建議。華氏敗走,宋軍、齊軍追擊上去,廚邑大夫濮用裙子包著砍下的腦袋,扛在肩上快跑,說:"殺死華登了!"於是就在新裡打敗華氏,翟僂新住在新裡,戰鬥開始以後,到宋元公那裡脫下盔甲而歸附。華妵住在公里,也像翟僂新一樣前來歸附。十一月,晉、曹相繼出兵救宋,聯軍連敗華氏,圍困於南里,華登赴楚國求援。

  宋元公十二年***公元前520年***,楚遣使向宋元公施壓,迫其赦免華氏。華氏族流亡至楚,內亂至此平息。

兒童成語故事大全書裡的故事
小學生成語故事的比賽稿素材
相關知識
先聲奪人的故事
成語先聲奪人的故事
先聲奪人的歷史典故
先聲奪人的典故
先聲奪人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先發制人的故事
先聲奪人的成語接龍大全
先聲奪人的造句
先聲奪人的成語接龍和成語解釋
先聲奪人的成語接龍和成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