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語典故與解釋
成語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並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先聲奪人的故事
宋國的司馬華費逐,有三個兒子:華驅、華多僚和華登。華多僚得國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經常在元公面前說兩個弟兄的壞活。華登被迫逃亡到國外後,他又在元公面前誣陷華驅,說他打算接納逃亡的人。宋元公經不住華多僚的一再挑撥,便派人通知華費逐,叫他驅逐華驅。華費逐知道這件事是華多僚乾的,恨不得殺了他,但又只得執行元公的命令,準備叫華驅去打獵,然後打發他走。華驅瞭解到這是華多僚乾的壞事,本想殺了他,但又伯父親傷心,決定逃亡。臨行時,華驅打算與父親告別。不料,在朝廷上遇見了華多僚。他一時性起,就與侍從殺死了華多僚,並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國。元公請齊國的烏枝鳴幫助守衛城池。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華登帶領了吳國的一支軍隊,前來支援華驅攻打宋國。眼看華登的隊伍快要來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對烏枝鳴說:“兵書《軍志》上有這樣的話,先向敵人進攻可以摧毀敵人的土氣;後向敵人進攻要等待他們士氣衰竭。何不乘華登的軍隊很疲勞和還沒有***而進攻?如果敵人已經來到而且穩住,他們的人就多了,到那時我們就後悔不及了。”烏枝鳴聽從了淄[zī]的建議。結果,宋國和齊國的聯軍擊敗了吳軍,俘虜了兩個將領。但是,華登率領餘部又擊敗了宋軍。宋元公想逃,淄攔住他說:“我是小人,可以為君王戰死,但不能護送你逃跑。請君王等待一下。”淄說完這話,一面巡行,一面向軍士們喊道:“是國君的戰士,就揮舞旗幟。”軍士們按照他的話揮舞旗幟。宋元公也壯著膽下城巡視,對軍士們說:“國家敗亡,國君死去,這是大家的恥辱,不僅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大家拼死打吧!”烏枝鳴命軍士們用劍與叛軍拼博。齊軍和宋軍一起攻打華登,華登支援不住,節節敗退。淄衝到前面刺死華登,將他的頭砍下、裹在戰袍裡,一邊奔跑一邊喊道:“我殺了華登了!我殺了華登了!”
【解釋】 聲:聲勢;奪:動搖;人:人心;先張揚自己的聲勢以壓倒對方。也比喻做事搶先一步。這則成語就是從《軍志》裡的話轉化而來的,表示先造成聲勢,以破壞敵人的士氣。
篇二:妄自尊大的故事
東漢初年,劉秀做了皇帝,稱光武帝。當時,政權雖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統一,各路豪強憑藉自己的軍隊,各霸一方,各自為政。在各路豪強中,公孫述最為強大,他在成都稱帝。為此,在隴西一帶稱霸的隗囂,派了馬援去公孫述處探探情況,以商討如何能長期地割據一方。馬援在隗囂手下,是個很受器重的將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為公孫述是他的同鄉,早年又很熟悉,所以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熱情的歡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敘日說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孫述聽說馬援要見他,竟擺出了皇帝的架勢,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許多侍衛站在階前,要馬援以見帝王之禮去見他,並且沒說上幾句話就退朝回宮,派人把馬援送回賓館去了。接著,公孫述又以皇帝的名義,給馬援封官,賜馬援官眼。對此,馬援當然很不愉快,他對手下的人說:“現在天下還在各豪強手中爭奪,還不知道誰勝誰敗公孫述如此大講排場,自以為強大,有才於的人能留在此與他共同建立功業嗎?”馬援回到隗囂處,對隗囂說;“公孫述就好比井底的青眺,看不到天下的廣大,自以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們不如到東方***洛陽***的光武帝那裡去尋找出路。”後來,馬援投靠了光武帝劉秀,在光武帝手下當了一位大將,竭盡全力,幫助光武帝統一天下。最後,公孫述被劉秀打敗。
【解釋】妄:過分地;自:自己;尊:高貴;大:誇大。形容人過分狂妄地誇大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輕視別人,實際並非如此。
篇三:匹夫之勇的故事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土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解釋】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力。出處 為《孟子·梁惠王下》。
古代成語典故與出處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