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接下來是為大家帶來的《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望大家喜歡。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範文一

  本節課的課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動且為學生熟悉的事實和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進入猜想,要求他們不要盲目猜想,而應根據現有的知識或體會,進行有科學依據的猜想,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並自然地進入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巡視及時糾正學生操作上的錯誤,避免錯誤的資料誤導學生,使每一組都能順利完成實驗。課上能及時對學生作出客觀、科學、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探究的樂趣,收穫成功的喜悅。

  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資料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資料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資料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資料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

  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產生各種的猜想和結論,激發更多的學生髮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猜想——設計實驗——實驗——資料分析——歸納整理等。每個環節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而大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分析、發現、實踐、歸納。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領會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激發了主動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的精神。

  實驗基本達到自己的預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實驗室提供的相同規格的鉤碼、槓桿,以至各小組的實驗資料十分類似。若實驗中槓桿由學生自己製作,用身邊的一些小物品作為阻力,實驗的資料不會類同就更有說服力,實驗的效果可能會更好,所以這一個探究實驗還有待完善。

  另外,一下幾點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槓桿這節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根據槓桿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槓桿模型和理想的理論模型結合起來,比如剪刀、夾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這節還有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畫支點和力臂,這裡既牽扯到數學點到直線距離,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學生感到非常困難。

  3.畫力臂並比較力臂大小是下面槓桿分類的基礎,一定要多練並讓學生過關。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範文二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祕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小學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初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麼這裡不用初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麵棍擀麵。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祕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範文三

  本課從認識簡單機械中的撬棍引出槓桿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槓桿的三個點:支點、用力點、阻力點。接著,引導學生區分槓桿類工具和非槓桿類工具。最後,用槓桿尺做實驗,從而進一步探究槓桿什麼時候省力,什麼時候費力,什麼時候不省力也不費力。

  教學時,我就是按照這樣的步驟來的。結果,每個環節進行都很順利,特別是一班的學生做槓桿尺的實驗時非常有序,對操作步驟也是一點就明。課堂提問中,也是一班的學生對槓桿和非槓桿的認識最準確。而二班的學生,四個組中有兩個組的學生操作中出現違規行為,有三個組在往槓桿尺上掛鉤碼時,竟然在支點兩邊掛了幾處,相當於找出了很多個阻力點和用力點,沒能準確理解槓桿的定義。而且,在距支點的距離把握上,不能發散思維,導致每次槓桿平衡時支點兩邊的距離和鉤碼的個數都是一樣的,都成了不省力也不費力槓桿,給接下來的探究規律帶來難度。

  分析一下原因,與學生的素質有關,也與班級的教學環境有關。科學就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大膽推測大膽動手,可是有些學生卻習慣於啃書本,讀死書,這樣就不利於科學的學習了。另外,二班上課的時候竟然還有一個學生在人家做實驗的時候玩悠悠球被我逮到了,可見學習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當然,我以後也應該注意科學實驗時的引導,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做實驗,會做實驗。

  最後一點不滿意的地方時,課堂結尾總結槓桿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時,下課了,沒能把這個讓學生研究透,只能留到下節課。以後應該注意課堂時間的把握!
 

時間管理的原則
孩子考科學家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槓桿的研究教學反思範文
槓桿的科學教學反思
我的畫教學教師反思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範文
噸的認識教學教師反思
噸的認識教學教師反思
棉鞋裡的陽光教學教師反思
認識除法的教學教師反思
認識除法的教學教師反思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