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國學經典朗誦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朗誦國學經典,引領文明風尚。以下是小編為你推薦的,希望你能喜歡。

  《道德經》

  《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解讀,《老子》呈現出不同面相。兩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體哲學或者管理哲學,如法家的韓非子就是從這個角度理解的。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三國時期王弼也是這樣,他從管理角度來解釋《老子》;還有的從軍事角度解讀《老子》,比如《孫子兵法》;還有人說這是為人處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剛;《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從養生的角度來解讀《道德經》,修煉元氣然後得道;還有從成仙的角度來講,中國的道教產生於三國,張魯寫《老子想爾注》,是後來五斗米教的經典。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道德經》把中華民族的民族性通過《周易》、通過昇華,以貴“柔”為核心,創造了完整的理想體系。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老子認為無形產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為更復雜的東西,從而產生了整個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動力,它產生了宇宙世界之後並沒有消失,並且存在於每一個事物之中。因為道永遠和這個元氣的“一”在一起,萬物能夠發展、壯大、成功,就是要適應這種能量。老子認為每一個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使用了他內在的無形的宇宙動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狀態,事物的自然本性產生的外在表現就叫做自然。“不學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自然而然,本來就是。每個事物生來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現就是這個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來“自然”是萬物的最佳狀態,“道”通過萬物的“自然”表現出來。

  《莊子》

  《莊子》又稱《南華經》,系莊周及其後學所撰。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曾受號南華仙人,戰國時期睢陽蒙縣***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漆園吏,後厭惡仕途,隱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相對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文人墨客,在現實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讀莊子,幻想虛靜無為,放浪形骸,做“逍遙遊”,生雲外之志,且中國的文人,大都在現實的紛爭中以孔子思想自勵,又在內心世界以莊子自譴,所以,幾千年來,莊子給人們提供了在現世心靈安頓的場所,因終其書,“遊”始終是莊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現存最早的注本是晉郭象的《莊子注》。清郭慶藩撰 《莊子集釋》,吸取了晉至清註解《莊子》的成果。清王先謙的《莊子集解》博採眾長,亦是較好的注本。

如何看待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
相關知識
大學生國學經典朗誦
大學生國學經典閱讀
大學生現代經典詩歌朗誦稿3篇
大學生國學經典讀後感
大學生國學經典讀後感作文
大學生國學經典讀後感作文
大學生勵志經典名言
小學生國學經典讀本
小學生國學經典名句
小學生國學經典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