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學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曆法與天文學的發展是緊密相聯的,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有曆法的國家之一。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天文學的簡介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漢武帝時,命令官員在古歷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新的歷法——《太初曆》***公元前104年成書***,沿用200餘年。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國家又制定了《四分曆》。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時期,祖沖之制定《大明曆》,首次將歲差計算入內,每年365.2428天,與現在的精確測量值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經過數年的測量後製定了中國歷史上最全面最詳盡的歷書——《大衍曆》。該書共七部分,包括:計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計算二十四節氣及晝夜長短的方法,計算太陽,月亮運動,計算五大行星的運動,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預測日食,月食等。這個曆法對中國曆法史影響很大,在明末採用西歐方法編歷之前,歷次修訂曆法都是仿照它的結構進行的。

  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訂了依據時令氣節而定的《十二氣節歷》,撤銷閏月,與現行的公曆主張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實際觀測的基礎上,吸取了前人的經驗,加上自己的創見,編訂了中國最優秀的歷法《授時歷》。廢除了上元積年的日法,創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圓術,精確而圓滿地解決了古歷中定朔、閨月安排,二十四節氣安排,預推日、月食日期、時刻和見食情的四個主要問題。

  從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萬曆年間開始,中國曆法引入西學,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順治時,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等人編制《時憲曆》。公元1912年,中國開始使用公曆,但同時使用農曆,其實質上仍是《時憲曆》。

  上古人們認為宇宙有一位至高無上的主宰,稱為“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獻裡,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自然現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屏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詩賦中的辭藻。***可刪,因為“豐隆”、“羲和”、“望舒”在《黃帝內經》中用以論述自然界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出於農耕民族掌握四季變化的需要,古人觀測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識不僅豐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古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

  以下介紹七政五緯、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緯: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稱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來又稱五緯。

  金星古稱明星,又名太白,這是因為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強。《詩經》的“子興視夜,明星有燦”***《鄭風·女曰雞鳴》***,“昏以為期,明星煌煌”***《陳風·東門之楊》***都是指金星說的。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

  木星常稱為歲星,簡稱歲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熒惑。

  土星又叫鎮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定星***營室***,即室宿,在西方則為飛馬坐的αβ兩星。如《左傳莊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恆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則天蠍座的α星,如《詩經》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執行是以恆星為背景的,因為恆星相互間的位置相對穩定不變,可以用它們來做日月五星執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選取黃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為座標。下面先介紹一下黃道、赤道。

  黃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陽週年執行軌道。地球沿著自己的軌道國境線太陽公轉,從地球軌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陽,則太陽在天球***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為中心,無限長為半徑的球體***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盡相同。這種視位置的移動叫做太陽的視運動,大陽週年的視運動軌跡就是黃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顆星,而是鄰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較靠近的幾顆恆星聯絡起來,東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種動物,稱為二十八宿: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鬥扣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參shen1,軫zhen3***。蒼龍、玄武、白虎和朱雀稱為四象。玄武是一種龜蛇合體的動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來觀測日月和五個行星的執行。瞭解了這一點,古書上的一些內容就不難懂了。《尚書》“月離於畢”指的是月亮附於畢宿***離通麗,附著的意思***;《論衡》“熒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於心宿;《詩經》“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僅用於觀測日月五星,有的還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物件。上古時代,人們認為初昏時參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還按上述二十八宿為主體,把黃道附近的一週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28個不等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八宿就意味著28個不等分的星空區域了。

  三、三垣

  古代對星空的分割槽,除了二十八宿以外,還有所謂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黃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極星為標準,集合周圍其它各星,合為一區,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張翼軫以北的星區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區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佔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絡起來想像成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屬於大熊座。

  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把天璇、天樞連成直線並延長五倍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在於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又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鬥,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執行和節氣的變換,黃道附近一週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十二等分,稱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由於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廣狹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與宿之間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次的。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紀 鬥牛女

  2.玄枵 女虛危

  3.諏訾 危室壁奎

  4.降婁 奎婁胃

  5.大梁 胃昴畢

  6.實沈 畢觜參井

  7.鶉首 井鬼柳

  8.鶉火 柳星張

  9.鶉尾 張翼軫

  10.壽星 軫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枵音xiao1, 諏訾音zou1 zi1


“的人還:

古典文學知識
莊子的翅膀閱讀理解答案
相關知識
古代天文學知識
天文學知識問答
中國古代天文學閱讀答案
中國古代天文學閱讀答案
高中語文中國古代文學知識點總結
古典文學知識
2016古代天文曆法文化常識彙編
九個天文冷知識
富有文學知識的腦筋急轉彎
語文文體和文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