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授予官職的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古代,授予官職的時候,有哪些詞語表示?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一*** 表示任命,授予官職

  ①拜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除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除”是去舊職授新職。***《〈指南錄〉後序》*** ③授 賈雨村授了應天府。***《紅樓夢》第四回*** ④賞 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

  說明:“授”從授予印等物而來,“賞”從獎勵而來,有賜予官職、爵位義。 ⑤封 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⑥贈 贈諡美顯,榮於身後。***《五人墓碑記》*** 同是君主授予,生時為“封:,死後為”贈。”封“也有用於授予土地方面的,如“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六國論》***。

  ⑦通籍 通籍後,俸去書來。***《黃生借書說》*** “通籍”,出任、做官。

  ⑧守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守”為任命,意為“任……太守”,同理,“總督兩廣”即“任兩廣總督”。

  ***二***表示提升官職

  ⑨升 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旋升寧夏道。***《譚嗣同》***

  ⑩遷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說明:“遷”一般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調動講的,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也有作降職遠調的,如“遷客騷人”***《岳陽樓記》***。

  {11}擢 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

  “擢”為提升,“超擢”為破格提升。***《譚嗣同》*** {12}陟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陟”本為上升之意,此處為提升***官職***。***《出師表》***

  官職簡介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

  【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

  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祕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先秦、西漢時是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階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的官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於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北宋武將官職
中學生儀容儀表禮儀
相關知識
古代授予官職的詞
古代兵部官職
中國古代中央官職介紹
古代地方官職
古代行政官職
古代表示顏色的詞語有哪些
古代常見官職
古代常見官職
古代官職的分類
古代官職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