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俞樾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俞樾,字蔭甫,自號曲園居士,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經學家。俞樾在經學方面很有建樹,和著名經學家孫詒讓、黃以周合稱為“清末三先生”。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俞樾廢除中醫的故事

  俞樾被認為近代中國主張廢除 中醫的第一人,他提出“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觀點。他在治經之餘,對中醫藥學也有所研究,且能處方治病。在《春在堂全書·讀書餘錄》中,有“內經素問”篇四十八條,乃俞氏校讀《素問》所做的札記,也是他用 考據學方法對中醫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進行“探賾索隱”、“辨訛正誤”的結晶。基於對中醫的理解,為他的“廢醫存藥”思想的產生埋下理論的根苗。這一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兩篇論著《廢醫論》和《醫藥說》中。《廢醫論》和《醫藥說》基本涵蓋了俞樾的醫學觀點,即“醫可廢,藥不可盡廢”的結論,實際上構成了近代“廢醫存藥”思想的濫觴。家庭的不幸成為俞樾憤而議廢醫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無助又是促成他撰寫《醫藥說》的重要動機。

  關於俞樾家庭變故的故事

  俞樾19歲與姚夫人成親,二人一生恩愛,伉儷情深,育有二男二女。然而,這個本該幸福美滿的 家庭因為一連串的病患而蒙上悲涼的陰影。大約從1860年開始, 疾病和災難就接踵而至。先是大女婚後不久,丈夫便突然病故,1864年遺嫁王氏。1866年次子祖仁又染重病,幾近成廢。1872年,時任福寧 太守的俞樾的長兄 俞林又愕然病逝。不幸並未就此停息,而是愈加瘋狂的襲擾這個家庭。

  最讓俞樾遭受重創的莫過於姚夫人的去世、長子早亡和次女繡孫的突然病逝。1879年四月,夫人姚氏病故,先生“奉其柩仍至俞樓,悼亡歌哭,有‘月到舊時明出,與誰同依欄干’之感”。他將夫人歸葬 杭州右台山。自己在墓側築室三間,和夫人日夜相守。惓惓之情,不以生死有殊。從此以後,他“精神意興日就闌衰,著述之事殆將輟筆矣”,唯“雜記平時所見所聞,以銷暇日”。清光緒八年***1882年***俞樾作《雙齒冢志銘》。又作《雙齒冢詩》,表達了對亡 妻的無盡思念。長子 紹萊在任 直隸省 北運河同應、英年早卒。兩子一死一廢,未能繼承父業不說,給俞樾帶來的創痛不可謂不深。

  1882年俞樾最疼愛的小女繡孫又突然病逝。繡孫聰穎超群,十歲能詩,深得老父鍾愛。子女相繼命喪,尤其是小女病逝以後,俞樾悲傷交加,幾近崩潰。俞樾一連寫下15首催人淚下的悼亡詩。這些 詩句無不清晰地表達了俞樾的悲愴之情。妻離子散,哀歌陣陣,很難想像一個花甲老人能夠承受一連串的打擊。他在《哭孫婦彭氏》一詩中寫到:“老夫何罪又何辜,總坐虛名誤此軀,泡夢電雲十年內,鰥寡孤獨一傢俱,自知佳世應非久,竟不忘情亦大愚,轉為痴兒長太息,從今誰與奉盤盂。”流露出人生的哀嘆和無奈。

  造物弄人,命途多舛。百般不幸頻頻照臨,家境的災難, 中醫藥的無助,使俞樾不得不哀嘆人生噩運,懷疑甚至遷怒中醫。在經受接二連三的重創之後,俞樾步入情感生活的低谷,在撰寫《俞樓雜纂》時已感“意氣頹唐,衰病交作”。在這種對生活幾乎失去信心的無奈心態下,作者有感而發,專列“廢醫”一章,“憤然”提出廢除中醫中藥,是情緒化的自然流露。

  關於俞樾夫妻情深的故事

  在世人的印象中,俞樾是 紅學家俞平伯的曾祖,是革命家章太炎的老師,更是寫下五百卷煌煌鉅著《春在堂全書》的大儒。可是這樣一位大學者,他其實也是個有情有義的好男人,而他背後的那個女人,可敬可愛更是不遜芸娘。

  俞樾的結髮妻子叫文玉,是他青梅竹馬的表姐,1839年,俞樾十九歲,他與這位打下就定下娃娃親的 童年夥伴成了婚。兩人雖然情深意重,但無奈輾轉流徙多年,家境窘澀,俞樾不得已和妻子住到了 岳父家。沒能力給妻兒一個真正的家,俞樾滿心愧疚:文玉卻善解人意安慰他,“吾終當與君創造一好家居耳。”

  考取功名前多年,俞樾一直四處教書,文玉在家侍奉老人,撫養 孩子,她每次給俞樾寫信都說家裡一切 都安好,讓他照顧好自己,從不寫一點難處和壓力。1850年,在得知 丈夫部考第一的喜訊後,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詩,“耐得人間雪與霜,百花頭上爾先香。清風自有神仙骨,冷豔偏宜到 玉堂。”既是恭喜,又是提醒他要像 梅花一樣傲骨錚錚。

  然而, 仕途剛剛開始,俞樾就因“試題割裂”被彈劾而罷官回鄉,永不再用。沒有一句責怪的話,文玉默默的陪著他,溫言軟語,但求他淡忘胸中的苦楚。

  1858年,文玉四十八歲的時候,一家人定居蘇州,俞樾從此再不問時事,一心治學。多年的風餐露宿漂泊艱辛,讓文玉很早就開始掉牙。把妻子的落牙細心包好,俞樾心痛不已。

  1874年, 曲園建成,這是俞樾和文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家,憶起當年,兩人相對唏噓。可是,幸福的晚年並沒有持續多久,1879年,文玉病倒了,她與俞樾道別:“吾不起矣,君亦暮年,善自保重。”1881年的時候,六十一歲的俞樾也開始掉牙了,他把落齒與那顆珍藏了多年的文玉的牙齒收到一起,一同埋在 杭州俞樓後面,取名為“雙齒冢”。“他日好留蓬顆在,當年同咬菜根來。”憶起亡妻,俞樾眼神迷離,迷離如幼時的 青梅往事。

  
相關文章:

古代宗廟之祭介紹大全
東漢初期四大家族
相關知識
關於俞樾的故事
關於音樂的故事名人有哪些
關於安全的故事
關於勵志的故事及感悟
關於禮儀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哲學的故事與啟示
關於哲學的故事及含義
關於哲學的故事
關於成功的故事演講
關於成功的故事和名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