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典故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中國文化和智慧的結晶,就猶如人的年歲一樣,充滿複雜與曲折,到頭在看一生的構成卻也十分簡單。我們總是稱為年紀大的老人為“耄耋之年”,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耄耋之年的典故來源

  語出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六十曰耆;耆,指也。不從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頭髮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鐵也。面板變黑色如鐵也。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或曰黃耇,鬢髮變黃也。耇,垢也。皮色驪悴,恆如有垢者也。

  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或曰凍梨皮有斑黑如凍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齒落盡更生細者如小兒齒也。百年曰期頤;頤,養也。老昏不復知服味善惡孝子期於盡養道而巳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禮記》上說,七十為耄,八十為耋,百年為期頤。《魏武帝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也有一說為:八十為耄,九十為耋的。八十為耄稱“高壽”,九十為耋稱“大壽”。俗雲:“人望年高樹望春”,表示仰望長壽的美好含義。貓在中國自古也被人們認為是個吉祥之物。“貓”“蝶”正好諧音“耄耋”。

  耄耋之年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耄耋之年是形容年紀很大的老人。80至90歲自古還泛稱為“耄耋之年”,出自《禮記·曲禮》的“八十九十曰耄”。《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毛傳》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又稱為傘壽耋[dié];指八九十歲的年紀。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如果一個人健康狀況還過得去,到了90歲也稱“鮐背或臺背、駘背之年”,意思是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爾雅·釋詁》;“鮐背,壽也。”也有把80歲以上的老人稱謂“中壽”,把90歲以上的老人稱謂“上壽”。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

  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面板……又人到暮年,面板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耄耋之年的歲數

  在《論語為政》裡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但唯獨沒有這裡所說的耄耋之年。那麼耄耋之年到底是指多少歲呢?其實,耄和耋在古代是被分開來說的。古代在《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

  而在《禮記曲禮》中說:“八十九十曰耋。”也就是說:七十歲稱作“耄”,八十歲稱作“耋”。今天所說的“耄耋”其實就是對高壽的一種泛稱。而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一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一般稱福。在雲南羅平富樂有一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經活到一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

  該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兒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這兒有延長、達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歲的人,在這兒引申為高壽。整個的意思為期望父親身體健康,永享高齡***壽***,活到八九十歲。
 

高中經典誦讀古文
白馬非馬典故
相關知識
耄耋之年的典故由來
忘年之交的典故
關於井底之蛙的典故
關於後起之秀的典故
一丘之貉的典故
乘人之危的典故
城下之盟的典故
八拜之交的典故
涸轍之魚的典故
關於糟糠之妻的典故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