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監的區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在時下熱播的許多歷史題材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諒他一個小小太監有何能為,自古宦官無成事”之類的臺詞,將宦官與太監混為一談。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宦官和太監是不是一回事

  宦官和太監都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這是他們的共同之處。“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來稱呼帝王身邊的服務人員。史書中亦把宦官稱為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宦官最初不全是“閹人”,它們的分水嶺是在東漢時期:東漢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閹人”;東漢以後,宦官則全是被閹割掉生殖器、失去效能力的人了。《後漢書·宦者列傳序》中載有“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當時用“閹人”充當宮廷服務人員的主要原因是:後宮女眷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發生穢亂宮帷的醜事。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時期指鹿為馬的趙高,東漢時期“斂財弄權亂漢宮”的張讓等。

  遼代以前只有“宦官”而沒有“太監”。據史料記載,“太監”一詞最早出現於遼代。當時,政府機構中的太府監、少府監、祕書監中,都設有“太監”一職。不過這時的“太監”是一種官職,並非後來意義上的“太監”。因為是官職,所以“太監”也多有世襲。到了元朝,“太監”一職已升到二級官吏,官兒也不算小。

  明代時,“太監”和“宦官”才變為專門為皇室服務群體的統稱。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為鞏固其政權,在全國範圍內設定了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十二監的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這些“太監”均由宦官來擔任。官級小的稱為“少監”、“中監”,官階高的稱為“太監”。雖然明朝時“太監”必須由宦官來擔任,但宦官卻不一定是“太監”明廷規定,“太監”是宦官的頭頭,有品有級有俸祿。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後期,太監“多如蟻陣”,最多時達十萬之眾,《日下舊聞考》中載:“都人生子,往往閹割,覬為中宮***太監***,有非分之福。”

  清朝時,基本上就沒有“宦官”這個詞而只剩下“太監”了。袁世凱稱帝時,宮中僕役全部由女官擔任,太監全部被趕走,“太監”就此終結。

  綜上所述,宦官和太監還是有區別的,千萬別混為一談。但不管他們有何區別,卻都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老無所養,死無與殯。”均是封建社會裡一個被扭曲的社會群體。

  太監不等於宦官

  在很多時候,在眾多的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都把“太監”和“宦官”當成了一回事,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解,因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監”是兩個差別比較大的概念。

  首先,“太監”和“宦官”出現的時間不同。“宦官”一詞至遲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太監”一詞,直到遼代才出現。

  宦官制度起源較早,《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定了宦官。當時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

  宦官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遊,其實仍舊是自“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後的事。

  其次,戰國時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閹人,而後來的太監則必須是閹人,宦官“悉用閹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而太監和宦官發生聯絡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

  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定,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定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

  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監是高階宦官,他們直接管理一般宦官。太監和宦官的關係可以這樣界定:太監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發展到了清朝,太監和宦官才成為同義語,才成為可以互用的兩個詞。

  猜你感興趣:

1.宦官是什麼意思

2.東廠和西廠的區別

3.明朝的六大好太監都是誰

4.明朝宦官汪直

明代宦官權力擴張的歷史
黨錮之禍的歷史事件介紹
相關知識
宦官和太監的區別
辭職和離職的區別有哪些不同
關於電腦和人腦的區別腦筋急轉彎
耳機音質和音效的區別
路由器中繼和橋接的區別是什麼
油魚和鱈魚的區別
單電和單反的區別
乒乓球拍橫拍和直拍的區別
板球和棒球的區別是什麼
打檯球低杆和縮杆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