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性考古學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建國後,隨著新一批考古學者的培養,更多的女性加入到考古工作中來,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樊錦詩***1938——至今***

  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其於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長,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1988年任副研究員,1994年任研究員。1995年為蘭州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為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

  40餘年來,樊錦詩潛心於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型別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後,樊錦詩帶領科研人員,在石窟遺址的科學保護、科學管理上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樊錦詩最早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儲存的構想,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與智慧技術整合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為重點,首次將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慧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總之,她為敦煌文物和遺蹟的保護與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

  鄭振香***1929年10月——至今*** 考察熱度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河北東光縣人,1929年10月出生。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是新中國成立後較早的考古學專業的研究生。其是建國後培養的一代女考古學家,生活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人。國家的選擇在當時很有號召力。當然她自身興趣也相當重要。1962年5月,鄭振香懷著她對田野考古的一腔熱忱,離開繁華的首都北京,來到她久已嚮往的中國考古聖地安陽殷墟。在這裡,鄭振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終於,在這裡發現了重大的考古成就,揭開了商代女的墓葬的完整面紗。

  1976年主持發掘了河南安陽婦好墓,這是當年世界考古十大發現之一。這是我國首次出土儲存完整的既是女又是王妃的商代王室墓,墓內所出的銅禮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體上反映了武丁前後商王朝禮器群的類別和組合,是研究商代禮制的重要資料。對我國殷商考古有重大意義。與人合著有《殷墟婦好墓》、《殷墟玉器》、《殷墟銅器》、《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安陽小屯》等。2006年殷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有婦好墓的重要作用,其發掘者鄭振香也功不可沒。

  三

  遊 壽***1906-1994***

  字介眉,高祖遊光繹,清嘉慶陝西道檢查御史,祖父遊寶榮精於金石、書法,父遊學誠,光緒十七年舉人,主持福寧府“近聖書院”,創立霞浦縣女子高等小學。遊壽先生1920年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1925年任霞浦縣女子高等小學校長。1928年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學習,1932年執教福建建甌中學、廈門集美師範。1934年在濟南女子師範執教時收購大批山東碑刻,同年秋就讀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在這期間遊壽先生與文博大家曾昭燏交往甚密。1943年在國立博物院籌備處任職,並對館藏金石資料進行整理。遊先生一生致力於金文、碑刻研究。主要作品有《金文與〈詩〉、〈書〉論證》***1943,《圖書月刊》***、《論漢碑》***1945,《書學》***、《唐人卜葬邙洛之風尚》與《晉黃淳墓表跋》***1946,中央日報***、《樑守謙墓誌與唐代宦官》***1947,《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說豳》***1949***等等。

  建國之後,遊先生先後任山東財經學院圖書館主任,山東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哈爾濱師範學院中文系、歷史系副教授,主講古典文學、書法和考古。1960年在哈爾濱市東部郊區考古,發現了人工鑿擊猛獁象骨骼遺存。同時在哈爾濱師範學院籌建歷史系文物室。

  除了上述四位之外,早期的女性考古、文博學者應該還有一些,限於資料有限,在此不能詳述。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考古、文博學科剛剛傳入中國之時便有一些優秀的女性加入其中,並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如曾昭燏先生在博物館理論和考古實踐方面,何正璜先生在野外文物古蹟調查方面,容媛先生在金石學編目方面以及遊壽先生在碑刻研究方面。通過對她們的研究比較可以歸納出我國第一代女性考古、文博學者的一些共同特徵。

  第一、她們一般都出生於名門望族,這一點主要是因為考古和文博專業性較強,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斃枰?薪仙畹墓?ЧΦ綴拖喙刂?洞⒈覆拍蓯と危??諉窆?逼冢?揮心切┚哂幸歡ň?檬盜?彝サ吶?硬龐謝?嵫?吧鈐臁?/p>

  第二、我國第一代從事考古、文博學習和研究的女性學者一般有家學淵源或自身懷有強烈的興趣,亦或兩者兼而有之。比如容媛先生主要受其舅鄧爾雅、胞兄容庚、容肇祖的影響走上金石學研究道路。何正璜先生的父親是民國早期留學日本的學生。遊壽先生出身官宦世家,且祖上精於金石之學。而曾昭燏先生更是出身名門,對考古、文博極富興趣,甚至為此終身不嫁。

  最後,她們能夠走上專業考古、文博研究雖然自身因素佔很大的比重,但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隨著上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影響,中國女性解放運動也席捲中國,一批有思想的新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讓自己美麗的生命綻放出了別樣的風采。

  四

  容 媛***1899-1996***

  廣東東莞人,生於金石世家,容庚、容肇祖是其胞兄。容媛先生1925年進入中國婦女講習所***何香凝任所長***學習,1930年在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國學研究所***任中文祕書,1949年轉任北京大學歷史系資料員。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容媛先生編纂了一系列的金石、考古學文獻目錄,其中《金石書錄目》一書在學術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目錄作用。她還為燕京大學圖書館編制《燕京大學圖書館所藏石刻〈拓片〉草目》,其條目多達數千種,以及整理但未出版的《秦漢石刻題跋輯錄》,為近代金石目錄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近代考古學與金石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金石學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先聲,容先生正是金石學方面的專家。整理金石學目錄與考古文獻目錄是件非常辛苦而單調的工作,但出於對金石學的喜愛,容媛先生將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對其研究之中,她的貢獻

  五

  何正璜***1914-1994***

  別名玉子,湖北漢口人***一說湖北流川人***。何正璜是我國近現代文博事業的拓荒者之一。其父何立夫早年受西學思想影響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在此期間***1914年***何正璜出生於日本東京。1934年何正璜畢業於湖北武昌美術專科學校工藝系,後留學日本東京多摩川美術學校。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在愛國心的驅使下何先生回到祖國。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先生參加“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是十名考察團員中唯一的女性,與其他團員一起採用攝影、寫生、臨摹、拓印等手段收集四川、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等地的古代藝術文物資料,包括馬家窯文化彩陶、秦漢瓦當、敦煌寫經卷、唐三彩等等。1943年在《說文月刊》上發表的《敦煌莫高窟現存佛洞概況之調查》一文是我國第一部敦煌學專著,李鬆先生曾在他的一篇名為《長明的燭光》的文章中認為這是為敦煌藝術研究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在何先生的積極倡導和籌備下建立碑林石刻藝術陳列室,將石質書法藝術和造像藝術分開陳列,並提議在陝西建立大型博物館***現在的陝西曆史博物館***。

  出版專著有《陝北東漢畫像石選集》、《敦煌莫高窟現存佛窟概況之調查》、《西北少數民族圖案選集》等等,並撰寫了許多遊記類和博物館陳列類文章。

中國女考古學家樊錦詩
學考古可以找什麼工作
相關知識
中國女性考古學家
中國歷史考古學論集
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
中國美術考古學介紹
中國的女考古學家
中國女考古學家樊錦詩
中國著名女考古學家
中國最傑出的考古學家
關於中國女性婚姻的大學英語作文
中國女性創業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