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下考古隊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水下考古可以說是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才興起的一個新興的學科,它是田野考古在海洋、江河湖泊水域的一個延伸。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水下考古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一

  水下考古國家隊

  張威畢業於北京大學,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講起我國水下考古隊的成立時語氣有些激動。我國水下考古事業起步較晚。2000年11月,德國內戈爾拍賣行在斯圖加特拍賣清“泰興”沉船上的35萬件中國瓷器,引起了國內關注。這艘沉船是英國探寶者麥克?哈徹第三次在南中國海打撈的珍寶了。1984年,他就拍賣了從南中國海沉船上打撈出的3500件中國瓷器。1985年他在南中國海打撈了一艘1752年沉沒的裝滿中國瓷器及金銀物品的東印度公司的沉船,次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15萬件中國文物。當時國家文物局派故宮博物院的專家耿寶昌和馮先銘先生去荷蘭,想買回幾件。

  但中國瓷器在歐洲受到普遍歡迎,價格相當高,買不起。從荷蘭回國後,兩位老先生心裡放不下這件事,兩人共同建議,必須建立水下考古隊伍。他們的建議報請中央,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准並付諸實施。把十幾名考古專家送到國外去培訓,從那時到現在十多年過去了,水下考古隊已經培養了20多位水下考古專家,承擔了多次潛水科學考察、調查工作。如遼寧綏中元代沉船、西沙水下文物調查並搶救性挖掘福建連江縣宋元時代的白礁沉船、三峽遺址的水下勘測、廣東沿海文物普查等,為保護中國古代水底文物做出了貢獻。

  神祕的南海一號

  神祕浩渺的南中國海域給考古人員留下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據歷史記載,中國鴉片戰爭以前有明確記載的沉船事件就有一百多宗。廣東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兩千多年來的海上貿易長盛不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和必經地,不僅沿岸有相關的文化遺存,海底的文物資源更是豐富。隨著近年許多文物和古船被發現,廣東沿海成為考古學界關注的黃金海岸。

  1987年交通部廣州救撈局和英國海探測打撈公司在廣東一帶海域調查一條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發現了一條載有中國瓷器的古沉船。由於國內當時對深海考古調查的技術、經費和經驗方面的不足未對其進行深入挖掘。當時打撈出的古文物有仿龍泉刻花版、清白釉葫蘆瓶等二百多件瓷器及金腰帶和錫壺,經專家鑑定後認為上述文物應屬我國南宋朝時期。

  根據對打撈出水的文物分析,沉船中裝載著宋元時期四個窯系的日用瓷器。一是景德鎮窯系的影青瓷,有劃花碗、小瓶、葫蘆形瓶等。二是福建德化窯系的白瓷,以印花粉盒為主。三是福建瓷灶窯系的綠釉碟、碗,四是浙江龍泉窯系的青瓷如劃花碗、青釉盞等,另外還有一些綠釉陶,如印花的器皿弦文壺等。

  此外另有一條長約170釐米的鍍金腰帶、錫制水注、銀錠、正和通寶、紹興通寶銅錢等一大批珍貴的宋元文物。特別是鍍金腰帶做工精細,從形態和紋飾上看都不像是中國的製品,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是不可估量。由於南海一號沉船的海域正好在由泉州、廣州港經徐聞、合浦到印度、斯里蘭卡的這條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因此這批材料是瞭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最重要的實物資料之一。對研究、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是陸地考古和一般歷史文獻所望塵莫及的。

  今年4月20日起,中國水下考古隊開始對這艘沉船進行考古調查。沉船地點位於一片大漁場,水下佈滿了魚網,水面晝夜撒網捕魚,給考古工作增加了難度。他們在水下22到25米處發現了這條載有中國貨物的沉船。沉船表面己經結成了很厚的一層凝結物,專家估計可能是一條西亞貨船。潛水考古人員工作環境為3.2到3.5個大氣壓。

  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為本次水下考古調查提供了一艘改裝過的潛水專業船,船上配備有旁測聲納合與聲納同步的衛星定位、雷達導航定位等裝置。經過一個月的勘測與調查,這一次水下考古達到了預定目的,對“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定位和測量工作,並開展了小規模的試掘,發現了一處與泥質海床不同的地質構造,並在同一位置先後六次掃到目標,位置與***調查基本相符。潛水考古專家還探測到少量屬於南宋時期的白釉、青白釉和醬釉瓷片,與現存“南海一號”同類遺物相同。人們稱這次考古是在海上絲綢之路探尋曾經輝煌一時的宋元文明。

  之二

  中國水下考古隊赴東非尋寶

  經歷過“西沙水下考古”的歷練、搶救“碗礁一號”的艱辛和“南海Ⅰ號”整體出水的喜悅,再到今年7月“南澳Ⅰ號”水下考古的滿載而歸,中國水下考古隊的足跡已經遍佈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23年的積澱讓年輕的中國水下考古逐漸走向成熟。今年11月,中國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將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赴肯亞尋找鄭和船隊的遺蹟……

  拓展對非援助新領域

  水下遺蹟、沉船碎片、中國古瓷……神祕的非洲大陸期盼著中國考古工作者的到來。

  中肯合作考古專案是根據2005年12月、2007年4月中國和肯亞兩國政府簽署的有關協議確定的,專案為期3年,我國商務部將其作為重要援外專案出資約2000萬元專案經費。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趙嘉斌表示,這是第一次將文物考古引入到中非合作的專案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介紹,整個專案分為3部分:一是水下考古,尋找和打撈傳說中的鄭和寶船遺址;二是陸上考古,對肯亞馬林迪市範圍內的曼布魯依村遺址、卡提布清真寺遺址和馬林迪老城等3個遺址點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三是對肯亞沿海地區經過考古發掘和調查的27處古代遺址出土的中國瓷器進行課題研究。

  為此,肯亞方也做了準備。趙嘉斌介紹,初期掌握的大量線索都是肯方提供的,包括在拉穆群島、馬林迪、蒙巴薩等地出土與出水的中國古代瓷器,還有肯亞中國人後裔的傳說等。為了本專案的順利進行,肯亞早在2007年就專門派遣來自馬林迪博物館和蒙巴薩博物館的兩名工作人員赴中國進行水下考古培訓。今年7月,由秦大樹教授所率領的陸上考古隊一行10人先期抵達肯亞。肯亞國家博物館派出了堪稱強大的學術陣容與中方專家合作發掘,媒體對中國考古隊的到來也保持了高度關注。

  鄭和海船沉沒在何處

  幾百年前,一艘來自中國鄭和船隊的海船在肯亞拉姆群島附近海域觸礁沉沒,少數生還者游水上岸,與當地人通婚並繁衍至今——今天的肯亞,一些自稱是中國人後裔的當地人講述著“老祖先”的傳說。而這一切,還要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鄭和下西洋說起……

  “麻林地”、“葛苔幹”、“門肥赤”、“慢八撒”……明朝茅元儀所輯之《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即後人所說的《鄭和航海圖》——沿圖自右向左開啟,非洲大陸被“頭”朝西、“腳”朝東地描繪在了圖的最下方,一個個陌生的地名給人充分的想象空間。多少年來,專家都在猜測和考證這些地名今天的名字。在非洲大陸東部的肯亞,有兩個名字勾起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興趣:“蒙巴薩”和“馬林迪”。

  專家考證,《鄭和航海圖》中出現的地名“慢八撒”就是今天位於肯亞東南部的城市蒙巴薩市。該市由蒙巴薩島及三面環抱該島的部分水、陸組成,島的東南、西南各有一個港口,是天然的避風良港。馬林迪則是古代東非沿海地區的一個聚落,後來一直沒有廢棄,發展成今天的馬林迪城。據秦大樹介紹,早在唐代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馬林迪”的記載,並且相延不斷。唐代文獻中的“摩鄰國”或“摩鄰”,以及明代文獻中嚮明政府獻“麒麟”***經考證,實為長頸鹿***的“麻林國”很可能指的都是今馬林迪。從這個意義上說,馬林迪是一個與中國交往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地點。不過,也有學者根據航海圖中的地名間距做出了更大膽的猜測,認為“麻林地”的位置在今天的非洲南端。換句話說,歷史上由鄭和所率領的中國艦隊有可能繞過“好望角”到達非洲西岸,比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和達·伽馬早半個多世紀。

  可以肯定的是,鄭和船隊曾於15世紀前期到過非洲,到過肯亞,中肯人民的交往和友誼已煌煌數百年。

  之三

  中國水下考古隊到平潭開展水下考古工作  國家水下考古隊到平潭開展水下考古工作人民網福州5月5日電 ***江寶章 孫旭暉 黃煜情***根據國家文物區域性署,5月5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福州市考古隊以及其他省***市***的10名國家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組成的“中國水下考古隊”在福州嶼頭邊防派出所官兵的護送下,正式開展此次水下考古工作。

  此次考古主要是針對平潭海域水下沉船、文物進行普查,對該海域內的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發掘和打撈,並提取相關資料,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提供更加準確的科學依據和周密的前期保障,預計考古工作將持續15天左右。當天上午,在平潭邊防官兵的幫助下,考古隊員打撈出來部分清代文物。

  福建平潭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海上商貿要道,在中國古代是海上“絲綢之路”,但由於該海域內暗礁多,水流複雜,水下沉船非常多。2005年6月,藏有大量貴重清康熙年間青花瓷的平潭“碗礁一號”沉船,被當地漁民意外發現。後從沉船中打撈出清康熙年間的五彩瓷和青花瓷等貴重古文物1.6萬件,創造了中國有史以來數量最大的水下文物發掘記錄。

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
中國史前玉器的考古學探索
相關知識
中國水下考古隊介紹
中國美術考古學介紹
中國明星足球隊介紹
中國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國的女考古學家
中國女性考古學家
中國美術考古史真題
中國歷史考古學論集
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十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