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武德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運動專案,它對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大有益處。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武術進入中小學體育教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由於受傳統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影響,不少體育教師在武術教學只注重技能的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武德教育,違背了武術“習武先習德”“內外兼修”的宗旨。在教學中重視和研究武德教育,對學生真正體會武術精髓,儘快掌握武術技能,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根據中學生的心理髮展趨向和武術德育功能,將武德教育貫穿於武術教學實踐,並對其效應進行探索。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1.當代中學生的心理髮展趨向及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

  隨著科學的迅猛發展和物質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對人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的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也日趨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當代中學生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便利和高科技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這便導致了中學生存在著以下三個心理髮展趨向:

  1.1 性格雙重性,獨立性和依賴性相併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缺乏理性思考和準確判斷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與外界的接觸和聯絡也日趨密切,在這種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中長大的中學生,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對一些流行的東西感興趣。由於受認知能力和社會經驗的侷限,缺乏準確的判斷能力,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這種特徵在體育活動中表現為:對一些流行的和國外的體育專案感興趣,如:街舞、網球、健身操等運動,體育興趣很容易受外界及媒體影響,如:灌籃高手、足球小子、NBA等電視節目曾激發了不少中學生學習和關注籃球和足球的熱情。

  1.2 對未來充滿信心,敢於面對競爭和挑戰,但缺乏正確面對和處理挫折的能力,容易產生自卑和自傲的心理。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裡,家長和社會在潛意識中給學生灌輸了“勇爭第一,勝者為榮”的思想。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追求全面發展,中學生被鼓勵多接觸和學習多種技能,知識面得到很大的拓寬,在追求多能的同時,注意力經常被分散,學習興趣容易被轉移。在體育活動中表現為:興趣廣泛,但缺乏堅持練習的耐心和毅力,很少體育專案能夠長期堅持併成為終身愛好,受客觀因素影響大,體育鍛煉經常因時間和環境被中斷,體育愛好也常改變。

  1.3 自主好強,但缺乏寬容謙讓的精神,追求個性,對一些傳統美德漠視。

  從小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考試和比賽,接受“好強取勝”思想教育,為了在激烈的角逐中取得勝利,很多中學生性格有著自私自利的一面,對周圍的人有著戒備的心理,對他人缺乏寬容和謙讓。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有叛逆的心理,追求張揚的個性,忽視了內涵修養,漠視一些傳統美德,如:大公無私、艱苦樸素、謙讓融合等品質。這在體育活動中表現為:喜好個人專案和對抗性強的運動專案,在運動和比賽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受個人情緒的影響大。在器材和場地的選擇時很少考慮其他人,習慣先己後人。
 

  2.傳統武德內容及功能

  2.1 傳統武德內容

  “武德”: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的《左傳》,又稱之為“武道”或“武節”。是指習武者應有的道德規範。受歷代武學家推崇,“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在中華武術中佔據了重要位置。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門派繁多,但都以習武先修德為共同宗旨。“武德”的內容歷來衡量標準的劃分沒有定論,且由於歷史時代與社會背景有所差異,但總體上基本相同。傳統武德的主要內容是尊師重友、愛憎分明、勤學苦練、除暴安良、濟困扶危等,要求習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不以武功謀私利,不做有損社會公德的事情,“勇不滋事,武不犯戒”,不倚強凌弱。

  2.2 武術的德育功能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武術的發展史就是中國人自強不息,不斷崛起的歷史寫照。武術的特殊內涵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德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通過武德教育能夠對學生的性格和品德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在與人交往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為人處世上,光明磊落、不驕不躁,在氣度追求上,心胸坦蕩、淡泊名利。武術教學過程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時機,長期的堅持練習可以培養人們知難而進、不驕不躁的意志,使人在逆境中不自卑、不氣餒,奮發圖強,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使人在順境中謙虛做人,沉著穩重。

  3.如何在武術教學中進行武德教育

  如何改變教學中只有空架勢而沒有內在東西的現象,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武德教育,使武術教學能夠豐滿起來,是體育教學工作者思考已久的問題。為此,在查閱和分析武術理論的基礎上,我試著總結出一些比較適合中學武術教學的武德教育設想,並利用工作便利,在高一年級幾個班級的體育課中進行嘗試教學,把這些方法設想運用到實驗班的教學實踐中去,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對比分析,從中自己得到一些教學體會。實踐證明:要真正地把武德教育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去,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3.1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武德”,明確武德在武術中的重要地位。

  “習武先習禮,習武先修德”,在學習武術之前對學生進行一些武術品德規範及武術禮儀的介紹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知道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武術的真正魅力:不是它精湛的技藝,而是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功能。在學習武術之前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武德的重要性,真正瞭解武德的內涵和規範,才能使學生對武術學習有個正確的定位,並對武術產生興趣,意識到學習武術的目的並非只是會三拳兩腳而已,而是在學習武術套路,掌握武術技能的同時,不斷地朔造崇高的人格,鍛鍊自己的意志,肩負起把中華武術這一民族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的歷史使命。例如在學習武術之前開設一堂有關武德方面的講座,給學生介紹武術的基本知識和武術發展史上感人事蹟:宋襄公死守“持德者昌,持力者亡”的教條;黃飛鴻伸張正義;岳飛精忠報國。讓學生帶著思想去學習武術,用心去感受武德,效果要比盲目地學套路好得多。

  3.2在教學內容上滲透武德教育

  滲透教育就是在“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前提下,把武德本身的目標與武術教材所容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武德內容在潛移默化的武術教學過程中,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武術博大精深,武術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又為實施德育提供了豐富材料,要不失時機地把武德滲透在武術教學中。例如:在練習長拳時要求舒展大方,挺胸塌腰,眼神到位,可藉機教育學生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全神貫注地做事。在學習太極拳時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穩,可藉機教育學生為人要正直,腳踏實地。注意教學過程中的點滴,尤其是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挖掘學生難能可貴的思想品質。例如:仔細觀察學生在練習中表現出來的謙讓、團結友愛、吃苦耐勞、樂於助人等品質,並進行鼓勵和表揚。同時,對教學過程中有背武德規範的行為要及時指出,抓住機會進行教育。

  3.3充分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循序漸進的武德教育。

  武德內容所涉及的範圍很廣,要在體育課堂中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由於中學生的知識面不是很廣,對武德的一些方面的領悟能力不強,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根據學生共同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武德教育。例如:在學習太極拳之前,有部分學生認為太極拳是爺爺奶奶的專利,老土得要命。體育課在學生心中是為了娛樂,為了達標而設立的,而太極拳與看似與這兩者毫無關係,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玩藝,針對學生追求流行、漠視傳統的心理。我特地在實驗班學習太極拳之前,利用半節課時間給學生讀一些同齡人學習太極拳的體會,講述武術大師膾炙人口的太極人生。旨在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揭開太極拳神祕的面紗,教育學生不能盲從流行,學會思考判斷,消除對傳統的偏見。中學生自信好強,做事有一定的主見,追求個性,但同時也缺乏團結協作、大公無私、謙虛謹慎、不屈不撓的精神。針對學生的性格特徵,可以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多增加合作練習,多設立一些帶有教育意義的情境教學。例如:太極拳學習時,讓學生進行雙人推手練習,讓他們體會太極的鬆柔,同時也體會合作練習的快樂。在基本功練習單調吃力,學生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這時可以進行情景暗示,用“拳打臥牛之地”和“三步錐拳”等武林佳話來激勵學生。使學生在無形中得到薰陶。

  3.4利用現代媒體和學生偶像的影響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網路、電視已經成了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接觸武術大多是通過電視和武俠小說等渠道。《臥虎藏龍》、《太極宗師》、《天龍八部》等影片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瞭解武術的人都知道:武術並不象武俠片中所描述的那樣神通廣大,但是,武者的高尚武德是大致相同的。不少同學很崇拜李連杰、李小龍、成龍等武術明星,被他們出神入化的功夫和他們塑造的英雄形象所折服。根據學生崇拜偶像的心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媒體和偶像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如: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徵,從中可以發現:英雄讓人佩服的不是他的蓋世神功,而是他所表現出來的崇高武德和顧全大局、視死如歸的武者氣概。從而教育學生,學習武術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而且要通過練習武術鍛鍊意志,培養良好的道德風範。有內涵有修養的習武人才能學無止境。通過媒體可以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武術知識和資訊,引導學生關注武林賽事。一步一步地瞭解武術,並逐漸地產生興趣。

  3.5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習武者崇高的人格魅力。

  傳統武德是實踐型的,這種實踐主要通過習武生涯而展現出來,武德演化到我們今天的武術教學中來,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由於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不同,今天的武術教學對擇徒拜師的標準有所放寬,但是教師仍然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在習武過程中,對學生的品質教育仍然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的方式都無形中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一個武德典範。決不能言而無信、舉止不雅、傲慢不拘。例如:教師在教棍術時,讓學生使用光滑的木棍,自己卻用粗糙難看木棍。無形中就教育學生要先人後己、相互謙讓。久而久之,學生便學會了為老師和同學行方便,不會計較個人得失。

  武術的德育功能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如何把武德教育地落實到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武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涉及的範圍很廣,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武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教學實踐中,才能充分發揮武術育人修心的功能,才能讓武術教學煥發出生命力。

當代武術對品德的影響
螳螂拳文化遺產傳承人于永波
相關知識
中學生的武德教育
中學生的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中學生的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教師給初中學生的品德評語
好看的中學生安全以教育手抄報圖片
小學生的三愛教育演講稿
試析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與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論文
淺議學生的素質教育
談護理專業學生的禮儀教育論文
談學生的感恩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