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創業典型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看看那些窮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勇氣,從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西門塔爾牛養殖幫殘疾的他走上致富路

  ——記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張雲德

  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因為右眼先天殘疾,他受盡人白眼,仍沒能圓了自己的創業夢。無奈之下他回到家鄉搞起了肉牛養殖,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養殖肉牛收入達到40萬餘元,被區殘聯局表彰為‘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自己也成了鎮上的肉牛養殖狀元”,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生活終於奔上了小康。”近日黃溪鎮黃橋社群6組殘疾人張雲德樂呵呵的告訴記者,在外漂泊多年,他終於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漂泊在外:嚐盡人世心酸

  張雲德從小生活在農村,他的家位於黔江區黃溪鎮出名的高山大蓋—芭蕉蓋,成裡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初中畢業後,迫於家庭經濟壓力,成績名列前茅的張雲德毅然放棄了學業,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去廣東追逐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進入電子廠,不僅乾的活路比較輕鬆,比較體面,而且工資待遇也比較理想,可是,張雲德進廠卻碰到了一個大釘子——因為右眼殘疾,幾乎所有的廠都拒絕招收他。無奈之下,張雲德只好放棄進廠謀一個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想法,十八九歲的他,跟著叔叔伯伯們,到建築工地做建築,每天搬轉,扎鋼筋,和砂漿,手上的皮磨破了一層又一層。這樣一干就是10多年,他完全記不得磨破了多少次皮,看著滿手的繭,張雲德有時候很無奈,面對生活給他的痛苦,他從來沒有服輸過,從來都堅信著明天會更好,累了,休息休息再幹,生病了,吃一顆藥,繼續上班,不管多苦多累,都不告訴爸媽,怕的是讓他們擔心,他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實在抗不過去了,就抽菸解悶,這樣一下子就堅持了10多年。

  這10多年裡,張雲德干過搬運,搞過建築,做過清潔工,雖然又苦又累,可是他憑著那股永不服輸的勁,硬是堅持了下來,逐漸的,習慣了這樣的重體力勞動活,看著自己存摺上逐漸增多的數字,張雲德心裡樂滋滋的,幹起活來也不覺得那麼的累了。

  廢品回收: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張雲德與朋友合夥在深圳開辦了一個廢品回收站,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生意,張雲德為人誠實、耿直,而且也比較辛勤勞動,逐漸的,他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

  通過十年的時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大金,雖然從事的是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廢品回收生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賺到錢了,還是自己當老闆,跟著自己乾的,還有10多號兄弟,每年,給他們開工資,都需要幾十萬。但是,張雲德毫不吝嗇,從不虧待員工,他寧願自己少賺一點,也不能虧待了他們,由於張雲德為人善良、坦誠、耿直、守信用、講義氣,他小小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賺越多。包裡的錢包鼓起來了,張雲德在黃溪鎮老家蓋上了三樓一底的小洋房,全家人都住進了平房,生活樂滋滋的,還有很大一筆存款存在卡里。

  但是,在外從事廢品收購生意雖得心應手,收入也理想,而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父母年老,子女上學,這是擺在眼前急需解決而又不能解決的燃眉問題。“2012年家人的一場大病,讓我突然感覺到外面久了,該回家了”張雲德說,“父母年齡大了,孩子上學也需要人好好照顧。”張雲德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決定回老家創業,既能夠照顧父母,又能夠帶動家鄉的發展,這是不錯的選擇。

  返鄉創業:肉牛養殖幫他走上致富路

  2013年9月,張雲德回到黃溪鎮老家,開始尋找專案,最終在多次諮詢後選擇了養牛,“你看,牛肉價格連年高,現在畜牧局的扶持政策也不錯,而且我和老婆又能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張雲德說。

  張雲德告訴筆者,回到家,他通過認真的觀察,不斷的分析總結,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近些年生豬行情波動比較大,而且養豬的比較多,養牛羊的人比較少,而且牛羊價格穩中有升,牛羊肉的市場消費也來越樂觀,但是,養羊疫病防控相對投入要多,產品附加值相對於肉牛要少些,同樣的見效慢,生長週期,肉牛養殖的效益要可觀多了,而且,才開始搞養殖,自己沒什麼經驗,肉牛養殖的風險相對也比較小些。”,經過再三的權衡,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張雲德一臉微笑的說。

  目前,張雲德的養牛場已投資60餘萬元,共有牛舍兩棟,共佔地面積1700餘平米,通過一年的擴繁,現在存欄肉牛100餘頭。

  “現在的牛好賣,由於這品種是優質西門塔爾肉牛,並且全是喂的自己種植的牧草和玉米秸稈等,牛肉質好,差不多是遠銷山東、湖南、廣東一帶,銷路根本不成問題。”張雲德說,今年9月份又可以賣掉一批,去年一年我賣肉牛和牛肉,產值45萬元左右,今年我的目標是存欄200頭,出欄肉牛100頭,實現年產值100萬元,比上年翻一番。

  面對未來: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野百合也有春天,殘疾人當然也有我們的春天,我們只要自立自強,那麼我們的春天一定是更加絢爛的。”張雲德一邊給牛拌料,一邊笑呵呵的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黨和國家就是好,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仿”、“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在今後的養殖過程中,他打算學習好肉牛飼養技術、母牛配種技術、疫情診斷技術,通過自繁自養,實打實的搞養殖,並且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養殖場來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張雲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幹勁十足,通過兩年的時間,他就已經把肉牛養殖推上了正軌,這不僅得力於他敏銳的生意頭腦,更得力於他吃苦耐勞的精神,目前,他的肉牛養殖場存欄100多頭,每年能夠出欄40餘頭,年產值40餘萬,對於一個才開始發展的肉牛養殖場來說,取得的效益已經非常可觀,相信在今後的發展中,那是不可預料的,張雲德,當之無愧“殘疾人自強模範”,也當之無愧“黃溪鎮肉牛養殖狀元”。

  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笑呵呵的說,“這些榮譽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他的關心,代表黨和國家對發展畜禽養殖讓百姓富裕的舉止的重視,他在以後的路途中,一定會虛心學習耐心請假,學習好肉牛養殖的各種技術,實打實搞好肉牛

  張雲德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區殘聯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範”、“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表示,他在以後的路途中,將實打實搞好肉牛養殖產業;待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後,他將發展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讓更多的鄉親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實現小康夢。

  二:

  90後不要年薪百萬要到田裡種蔬菜

  “這袋冰菜葉子有沙土,弄乾淨了再放進框。”5月14日下午4點,1983年出生的樊明名忙著向當天簽了協議的成都20個家庭配送新鮮的“洋蔬菜”,全是從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引進的香蕉瓜、朝鮮薊、冰菜等。“作為推廣,每個家庭每年8000元左右,每週配送兩次最新鮮蔬菜,每次5斤左右。”

  2012年,眉山岷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成立,他成為園區第一個業主,成立彭山禾苗農業有限公司,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蔬菜。3年過去了,按他的話講,現在才開始“扭虧為盈”。而在2012年之前,他是深圳某通訊企業的副總經理,負責整個東南亞市場的銷售,年薪超過100百萬元。

  年薪百萬工作不幹了,到田裡種蔬菜?這位?“90後”是咋想的?

  年薪百萬不要為什麼要種菜?

  想起以前穿高檔西服上班的日子,樊明名還是覺得那時安逸,之前負責手機主機板設計,後來當了銷售副總經理。“早上8點半開個會後,檢視一下各地的銷售行情,下午2點半就‘下班’,去和朋友喝咖啡交流一下訊息。”說這話時,他揉了揉發紅的眼睛,頭天晚上?3點半他才從峨眉半山七裡坪的種植基地回來,早上7點又到成都小區推介自己的綠色“洋蔬菜”。

  這麼累,為什麼要種?樊明民表示,在深圳的“朋友圈“很多人感嘆現在的食品安全成問題,”還是不打農藥或者少打農藥的綠色蔬菜安全些!“”高檔法式餐廳才有的朝鮮薊可不可以買到家裡做?“眾多朋友的想法與中央鼓勵農業發展的“刺激“,加之父親在老家種了40多年蔬菜的經驗,讓他謀生了流轉土地種蔬菜的想法。

  但他的想法一開始遭到了父母、妻子和朋友的一致反對,“瘋了哦?一年一百萬不要,跑去當農民捏泥巴?“

  但是,樊明民很堅定自己的想法。

  “企業副總,以後大不了就是總經理,人生還是單調了些。“樊明民認為,人生就像一條固定長度的線段,如果經歷豐富,就會向線段中上起下浮的曲線,這樣曲線拉長後,整個線段也才會”變長“。

  城裡人下鄉 能不能掙錢?

  樊明民想讓人生變“長“的理想剛開始被現實擊得粉碎。

  2012年---2013年,樊明民流轉的500畝土地全部種的青椒、茄子、白菜、蘿蔔等普通蔬菜,結果遭遇了比如青椒1毛錢一斤的銷售超低價。

  一年多時間,土地流轉費近50萬,工人工資100多萬,還有大棚鋼架、種子、化肥等各種開支,他直接虧了200多萬。相當於兩三年的收入一下子化為了泡影。

  “地還種不種?“”肯定要種。“雖然家人都很不理解,但是父母從重慶搬來眉山,從事服裝外貿工作的妻子也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從深圳回來幫他。

  遭遇失敗後,樊明民調整了思路,有著以前當IT老總經常出國的經歷,他想起了在日本、韓國很受高階人士青睞的冰菜、朝鮮薊等“洋蔬菜“。隨即,他用幾個月時間重新到這些國家考察,與瑞士先正達種子公司、美國聖尼斯種子公司尋求合作。種子公司在負責種子提供的同時,還提供技術指導,這為”門外漢“的他解決了後顧之憂。

  以前種子論袋賣,一袋種子1000粒才10多元,“洋蔬菜“種子論粒賣,一粒1.5元—2元。成本增加不少,蔬菜銷售價格也”水漲船高“。比如,樊明名透露,這一季5畝的冰菜採摘了2個多月,就已經收入16萬,而且接下來還有3個月的採摘期。”朝鮮薊的價格更是直逼200元一斤400元一公斤,都是廣州、深圳的高檔法式餐廳預訂,我們空運過去的。“

  “今年開始已經盈虧持平了,隨著客戶群的不斷開啟,下一步盈利不是問題。“雖然截至目前,已經投入了800萬,但對於銷售盈利,樊明名有足夠的信心。

  這從他在成都的家庭配送推廣也可以看出來,5月14日一天時間,他和同事在一個小區做推介,簽了20個家庭配送協議。“一次一個小區有20戶,你想想成都有多少小區?“從今年開始推行家庭配送以來,他已經與成都300多個家庭簽訂了協議。“園區到成都,只有40分鐘車程,這也是配送蔬菜很好的距離。“

  同時,他也在園區附近農戶收集土雞蛋、菜籽油等特產供給自己的合作家庭。“我們現在的蔬菜很少打農藥,完全符合綠色蔬菜的標準,還在七裡坪流轉了幾百畝種植有機蔬菜。”

窮人艱難創業故事
窮人成功創業事蹟
相關知識
窮人創業典型故事
畢業生創業典型故事
窮人創業艱難故事
宣傳農村創業典型故事
創業典型故事材料
創新創業典型故事
農民創業典型故事材料
農民創業典型故事材料
個人創業典型事蹟材料
關於殘疾人創業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