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實現創業致富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看看那些農民實現創業致富的故事,學習他們,感受他們不懼困難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堅定創業的決心。

  一:

  殘疾人養殖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憑藉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共同致富。王學成從沒想到過,獺兔竟然讓他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一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

  王學成,今年四十歲出頭,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皇甫村人,人稱“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收入40萬多元。2011年,王學成榮獲安徽省殘聯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殘疾人創業之星”和“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說,“對於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沒了右手手指,幹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也是個殘疾人。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王學成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殘疾而吃“閉門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餬口。此後,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有了轉機。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上看到了獺兔養殖的資訊,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秸等都是獺兔喜愛的飼料。他心裡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獺兔技術,他先後前往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取經,併到外地毛皮市場考察。憑藉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王學成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儘管如此,但王學成的獺兔養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東借西湊6萬多元,從河北省引進400只兔種,但是沒有多久獺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隻,損失慘重。投入的錢幾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天無絕人之路。滁州市、南譙區殘聯知悉王學成的遭遇後,迅速啟動“千元工程”資金扶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並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王學成的獺兔養殖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銷售獺兔2萬隻以上,年收入40萬多元,成了皖東首屈一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致富以後,因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兔,無償提供技術支援和他自己研製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村民劉恩柱便是受幫助的一員。在王學成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劉恩柱家養殖獺兔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0年突破2萬元。2萬元並不是個大數目,但對於劉恩柱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幾十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倆眼角溢位了淚花。

  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區殘聯和章廣鎮政府的支援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如遇到難題,電話聯絡,隨叫隨到,並且免費上門收購商品兔。王學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學成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便騎著摩托車去了。由於積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學成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溝裡,昏迷不醒,幸虧過路的老鄉發現了他,連忙把他送到鎮衛生院,他的頭被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鄉鄰過上好日子,我吃點苦、吃點虧、受點累,心甘情願。”王學成笑著說。

  與此同時,為了形成規模化養殖,擴大獺兔銷售市場,2009年3月,王學成登記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同年12月註冊了“皇甫輝”牌商標,合作社對成員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防治、統一飼養配方、統一飼養管理模式、統一銷售。目前合作成員發展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譙等縣、市、區62戶社員,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養殖戶和客戶的好評。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獺兔10萬隻,銷售額700餘萬元,利潤300萬元。

  二:

  大學生回鄉種田2000畝年收入280萬

  今年28歲的陳林嶓畢業於浙江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很好,水稻田裡也能成就一番事業。”陳林嶓說,當他說出要回到家幫助父親經營家庭農場的想法後,同樣是大學畢業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贊同,與他一同辭去了杭州的工作。

  兩位90後年輕人,告別都市,回到農村,這讓許多同齡人不解。“既然選擇遠離都市的喧囂,那就安心在農村好好經營自己的事業。”

  陳林嶓花了20萬元購置的農用植保飛行器,一次可攜帶32斤農藥,一天可噴灑300多畝稻田。“用機械代替人工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陳林嶓說。農場近年來不斷引進犁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見效十分顯著。去年農場1300多畝稻田共收穫了稻穀100多萬斤,銷售額達到280多萬元。

  陳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樑上架著的眼鏡和一股書卷氣,人群中的陳林嶓經驗老道的樣子還真看不出是個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學生。

  回到農場後,夫妻倆一同跟著父親和農場的農民下地,熟悉機械操作和農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網的時間去聽當地農業局給農民上的農技課;書架上各種農技、農機書籍逐漸多了起來……知識、經驗在日積月累中變得更為豐富。圖為陳林嶓噴花剿滅農田旁的一枝黃花。

  如今,小兩口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大學生農民。經過一年的發展,農場也從原來的1300多畝擴增到2100多畝。

  農場近年來還引進智慧玻璃溫室、烘乾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

  陳林嶓一有空就學習農技、農機、管理市場等知識。

  “農技、農機、管理、市場……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對於未來,陳林嶓有著新的謀劃:擴大種植面積、選新品種、搞綠色迴圈農業……未來創業的路還很長,陳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實實在在。對家庭農場的未來,陳林嶓信心滿滿。

餐飲創業成功事蹟
山區農民就業創業事蹟
相關知識
農民實現創業致富故事
農民勵志創業致富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青年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帶頭創業致富故事
在農村堅持創業致富故事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故事
回農村老家創業致富故事
回農村老家創業致富故事
回農村養殖創業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