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後怎樣教育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單親孩子在同齡人中更容易表現出抑鬱寡歡、心事重重,甚至自暴自棄,產生心理問題和行為的偏差。那麼離異的父母要如何教育孩子呢?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離婚後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單親家庭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1單親家庭將導致單親孩子人格發育受阻。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情、素質、能力等特徵的總和。人格的發展成熟有其漸進性。離異家庭的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撫養義務容易產生推諉、扯皮,有的父母甚至視孩子為負擔,乾脆撒手不管,使未成年子女容易產生自暴自棄,對社會、他人情感上產生距離,缺乏責任意識等。由此,人格發育的“後天不足”成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根源。如:暴力惡性案件青少年居多,且作案時手段殘忍、凶狠,就是缺乏善良、正義等基本人格素質的反映。

  2單親家庭使部分單親孩子性格扭曲。

  性格是區別他人的個性特徵,家庭氛圍對其影響極為重要。對離異家庭的孩子來說,離異過程中家庭被緊張、矛盾或爭執甚至打罵的氣氛籠罩,這個階段,對單親孩子身心健康造成的影響是極為嚴重的。離異後父母各奔東西,有的祖父母便成為單親孩子的監護人或是撫養人,昔日親情不再,而祖父母大多年邁體弱,以及“代溝”的客觀存在,故很難培養出健康性格心理的青少年來。某些單親家庭的孩子缺乏歸屬感、安全感,極易受人唆使,在不良環境影響下,一旦有犯罪動機,就會導致不計後果的群體犯罪行為。自我為中心、惟我獨尊、孤傲等性格以成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心理特徵。

  3、單親家庭使某些單親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變異

  人生觀、價值觀是對人生目的、意義、價值的認識,這種認識支配並制約人的具體行為。人生觀、價值觀是隨著認識的發展而完善的,這個發展完善過程又受家長、老師、朋友等人的影響,最直接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影響是家長。某些離異家庭在家庭破裂過程中,家長語言和行為的反差變化,及時行樂的腐朽人生觀和片面講求互相利用的消極價值觀,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單親子女。

  4、單親家庭使部分單親孩子社會適應能力弱化

  人具有社會性,即作為單個的人必須適應社會才能生存、發展。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首先是從家庭養成並強化的。而單親家庭的特徵是就人際關係的不協調,情感的麻木,甚至冷酷,相互適應和包容性明顯降低。以家庭為背景來考察分析單親孩子犯罪,不難看出家庭缺陷帶給單親孩子生活能力上的種種缺陷,其犯罪的可能遠遠高於那些生活在健全和諧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

  離婚後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離異雙方要文明相處、寬巨集大量

  父母雖然離婚了,但與孩子的關係永遠不會變。希望任何一方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另一方的不好,不要阻止父女/母女相見,儘量提供能與父親/母親繼續相處的寬鬆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雖然分開了,但對他的愛並沒有改變。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還應該和對方交換意見,制訂一定的計劃,兩人同時參與孩子的教育。孩子不是私人物品,不是一個人的,所以要共同努力教育好孩子。

  二、不要把“悲傷”的情緒傳給孩子

  離婚對雙方都是不小的打擊,對孩子更是心靈的創傷。希望帶孩子的一方堅強些,不要把傷感的情緒傳染給孩子,也不能因此而喜怒無常,免得讓孩子變得焦慮、憂鬱,甚至自暴自棄。家長的樂觀和堅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三、不要冷落孩子

  父母離婚,讓孩子在思想上總覺得比別人少了什麼,因此不能冷落孩子,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一旦在學習上或生活上需要什麼,即使經濟條件較差,也應該儘量滿足孩子,使他覺得除了父母離異之外其他方面我同父母雙全家庭的兒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應該儘量向孩子說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精神上,我儘量多與孩子多溝通,瞭解他的心理需求。這樣,孩子有自信了,別人也更願接近他了。

  四、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有人離婚後,為了孩子沒有再婚,所以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學習、生活、身體什麼都不能有問題。不允許有一點點不完美。結果由於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感到壓力很大,到了一定時候,孩子就會產生情緒爆炸,這時候的孩子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父母親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要因人而異,自己也要有人生的目標,不要把目標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一旦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你自己就找不到目標了,就會茫然不知所措。

  五、不要把氣"撒"在孩子身上

  有人離婚後稍有不順心,就拿孩子出氣。孩子過去是愛的結晶,現在成了出氣筒,成了對方的化身,搞得孩子不明不白、無所適從。不但如此,還把自己的不幸福歸咎於對方,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宣洩自己的情緒,彷彿這樣自己就舒服了。

  久而久之,孩子遇事也會找個"替罪羊"出氣,這樣孩子的人格形成就有了問題,有的孩子漸漸變得心眼小,沒有肚量,遇事不冷靜,常在外面打架,惹是生非,甚至偷盜等。

  作為單身家長,自己要想辦法排除煩惱,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不要和孩子交談,當你和對方產生分歧的時候,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生氣和吵架,應該展示給孩子人生積極的一面和陽光的一面。

  六、不要把孩子"扔"在別人身邊

  有人離婚後,為了自己再婚,把孩子扔給父母,不管不問,還有的乾脆就不要孩子了。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覺自己是被父母遺棄、拋棄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產生自卑、怨恨、缺乏信心,進而悲觀失望、悲觀厭世、情緒低落、敵視社會,稍有不如意就心恢意冷,在眾人面前不敢說話等人格特點。

  父母在離婚前,就應該考慮好孩子的撫養問題,在離婚後這些問題就應該按照計劃去執行,而不是去推卸責任。至於誰撫養孩子,這要根據夫妻雙方的具體情況,包括家庭經濟收入、個人的工作情況、家庭環境等等來決定。總之,不管誰帶孩子,都不要把孩子扔在別人身邊。

  七、不要過分地"溺愛"孩子

  離婚的家庭中,帶孩子的一方總有一種負罪感,認為孩子缺少了另一半的愛。在日常生活中,以最大的努力去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只有給予和愛,沒有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沒有愛心,不關心別人,只會索取,不談回報,沒有社會責任感。不帶孩子的另一方,由於長時間不見孩子,見一次孩子,覺得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還要帶許多許多好吃的好喝的給孩子,甚至無原則的給錢。

  離婚後教育孩子的建議

  1、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堅強地面對現實

  單親家庭既已形成,單親家長應當在短期的抑鬱、悲痛之後,儘快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勇敢面對以後的生活,走出不幸就是幸福。因此,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是消除孩子不良情緒的前提。單親家長應表現出樂觀的一面,以堅強的態度去影響孩子,避免與孩子顧影自憐。根據心理學家加德納Gaidena的“自卑與補償”理論,越是由於自身或家庭的環境造成自卑心理的人,越是有改善不利境況實現自我的強烈願望。單親家長如果善於利用這一條件來鍛鍊子女,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多數單親家庭子女經歷一段單親生活後,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單親生活有所適應。由於單方家長的精力有限,即使對孩子的愛有所增長,還是需要為生活而更努力地工作,這就需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並培養起較強的自理能力。此外,當單親家庭產生時,子女會自覺承擔起一部分責任,給家長以情感慰藉,幫助家長處理各方關係。因此,單親家庭的子女較之其它家庭的子女會更自立與早熟,為他們適應將來的生活做準備。同時,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子女把改變單親家庭不良的生活狀況作為自己的遠大志向,努力用成功來報答家長的辛苦撫育之情,改善自已及家長所處的不利境遇,他們從中獲得巨大的前進動力,因此這些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有更強的自我實現的願望,成就感更強烈,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大。

  2、給孩子一個愛的港灣。

  單親家庭的父母,應該有足夠的愛心,多留心觀察孩子,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起足夠的心理承受力,讓孩子對家庭環境的變化有心理準備,為孩子創造一個心理緩衝期,就會大大緩解由於家庭的不完整而對孩子造成的情感衝擊和心理壓力。在單親家庭中,與孩子一起生活的父親或者母親,有責任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心靈,為此,家長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與其進行交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變化,避免讓孩子的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從而發展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許多的改變其實都隱藏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單親家庭的家長要儘可能的多走進孩子的心理世界,與孩子多進行直接的交流,不論孩子的態度是什麼。有時孩子可能會對父母表現出抗拒和躲避,而那也是孩子在向父母表達他們內心的一種方式。在任何時候,單親家庭中的家長都不能對孩子的問題聽之任之,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只有儘可能的多與孩子進行直接而貼心的談話,才能讓孩子的心中載滿你對他的關心和疼愛。因為在一個弱小的孩子看來,家長不應該只擁有一顆受傷的心靈,而應該也是一個可以停靠的安全港灣。只有寬容和關心別人的心才會漸漸的變得快樂,在不知不覺中,你也許會忘記那個消失的人,而你小小的還不完整的家,又能像以前一樣充滿了愛和溫暖。

  3、讓孩子同時享有父愛和母愛的權利。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六七歲以後會模仿同性家長的行為而形成自己這個性別應有的行為方式。為了孩子順利的實現性別同化,離異的家庭,撫養孩子的一方不要限制、不要剝奪孩子和另一方家長相處的機會,家庭離散了,但父母的愛沒有離開孩子。一個孩子既要有母愛,也要有父愛,二者缺一不可。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對子女的影響作用是不同的。父親在獨立性、自信心、社交能力、智力發展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方面對子女有重大影響。專家指出,父子女關係密切的孩子,感到內心很有安全感,能不斷應付外部世界,內心世界也比較充實、自信。而母親則在撫愛、謙虛、舉止規範、認真細緻、嚴於律己等方面對子女有重大影響。家長離異後,孩子定時到父親或母親那裡去是非常正常的需要,無論誰也不應剝奪孩子的這一份自由,讓他得到完整的愛。這樣做有利於形成孩子的健全人格。

  4、對孩子的要求應是寬嚴有度,嚴厲而不失溫情,放手而不失引導。

  單親家庭的家長總覺得孩子得不到完整的愛,因而心存內疚,於是想加倍地補償孩子,例如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自己再苦再累儘量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其結果會使孩子變得更脆弱更敏感,變得自私、專橫和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不懂得尊重、體諒他人。一位單身父親為了自己的女兒發誓:在孩子18歲以前不再婚。孩子則要求父親一定要第一個到幼兒園去接她,不許他對其他的人表示喜歡,不能說她不好等等。結果女兒變得爭強好勝,嬌縱,任性,好嫉妒,言語尖刻,自我中心。做父親的也沒想到苦了自己還落得這樣的結果。這種在某種意義上失去理智的愛,使得一些孩子認為這是應該的,他們理所當然地接受了,稍有不順心,就會不滿。家長明智的做法是把家裡的實情告訴孩子,不要因為孩子失去父愛或母愛就格外地嬌慣他,要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必要適當的時候要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渡過難關,要讓孩子自己的事兒自己去幹,養成一種自強不息的好品德。同時,作為家長要在心理上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要創造條件讓他們與人進行正常的交往,使他從失望和逆境中振作起來。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兩歲失去父親,三歲又失去母親,不得不由祖母來撫養。自幼失去父母,在沒有母愛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還有的傑出人物還有巴赫、達·芬奇、盧梭、普希金等。鼓勵孩子以這樣為榜樣,面對現實,勇敢地生活下去。父母不要因為離婚的悲哀而把自己禁錮起來,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去交朋友,這不僅可以彌補孩子在家庭中的交往缺陷,還使孩子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也會給自己一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新生活。

  5、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時時保持理智

  不管父母是什麼原因離婚的,孩子都會認為自己被拋棄了,若家長再說"你爸爸媽媽不要我們了!"的話,這種無助的感覺會使孩子變得自卑、內向,甚至整天胡思亂想,學習成績迅速下降。有些家長還會說對方的許多壞話,這樣孩子長大後容易對異性產生懷疑、厭煩、憎恨等心理,對人際關係過分敏感,致使將來的婚姻生活不幸福。家長應該客觀地分析夫妻離婚的原因,用理性的、容易理解的方式告訴孩子:不管怎樣,父母都非常愛他,會一如既往地關心他,愛護他,他仍然是父母最疼愛的孩子,只是不在一起住了,他可以自由地看望父母,希望他理解父母等等。要讓孩子感受到家的形式雖然變了,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沒有變,要讓親子之情在孩子的心理延續。家長也不要把孩子當“出氣筒”。夫妻離異了,不論對哪一方來說,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身心疲憊,情緒煩躁,往往為一些不如意的小事而大發脾氣。孩子原本幼稚、脆弱的心靈本已在父母的離婚中飽受傷害、折磨,父母再動不動地以自己的情緒好壞來對待孩子,容易使孩子無所適從,建立不起良好穩定的親子關係,難以使孩子從父母離異的陰影中走出來,更會影響孩子社會情感的正常發展。

  6、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許多單親家長,把其孩子作為惟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處處出人頭地。有些離異家庭的家長產生負氣的想法:一定要把孩子培養得出人頭地,為自己爭一些面子。結果對孩子期望過高,過於完美,孩子也不堪重負。一些“懂事”的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四失望,只得放棄娛樂和休息,用好成績來安慰家長;而另一些孩子則可能產生牴觸情緒或逆反心理,乾脆走向反面,得過且過,不求上進,讓家長大失所望。“望子成龍”並沒有錯,但什麼是“龍”則有待正確認識。據說當年杜魯門當選總統後,有人向他的母親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魯門的母親回答說:“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裡挖土豆。”家長應以冷靜、理智的態度對待孩子,既不溺愛也不苛求,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歷史上教育孩子的範例
離異父母怎麼教育孩子
相關知識
離婚後怎樣教育孩子
離婚夫妻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再婚家庭怎樣教育孩子
怎樣教育孩子遠離危險
怎樣教育孩子讀後感
離異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離異家庭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好
離異家庭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才好
怎樣教育孩子有禮貌
怎樣教育孩子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