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公共關係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公共關係學已成為學術界極為關注的一門綜合性學科,成為現代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奧運公共藝術與北京城市文化

  摘要:公共藝術實際上是城市形象的體現,其基本目的是為人類的生活創造一個優美、高效、舒適、科學的空間環境。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北京乃至中國遞交給世界觀者的一張名片,公共藝術為提升北京城市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恆久藝術魅力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公共藝術;奧運會;城市文化

  公共藝術顧名思義,即公眾共同介入的,在公開場合下展示的藝術。它是以某種載體和形式創作的,面向非特定的社會群體或市民大眾,設置於公共空間中的與該環境相協調的,併為公眾所認可的,相對長久存在的造型藝術。從大的方面說來,它包括:雕塑、壁畫、裝置、環境藝術等。由此看出,公共藝術是城市形象的體現,是“城市的年輪”。

  一、對公共藝術以及奧運文化的理解

  ***一***有關公共藝術

  有人認為公共藝術等同與城市雕塑、環境景觀藝術;還有一種認為公共藝術傾向於具有社會學取向的當代藝術。事實上,有些城市雕塑、環境藝術、景觀藝術之所以是公共藝術,因為它具備公共性――發生在公共場所或公共空間。

  公共藝術是視覺的物質性存在。公共藝術作為當代藝術,就理應解決新的歷史、社會、文化問題。如餘丁所說,“公共藝術可以是藝術表達、也可以引入正文;可以是抒情的、富有幽默的、挑戰性的、美麗的、精細的、可愛的、前衛的或有爭議的。它可能會是起源於文化歷史遺產和傳統;或慶祝讚美美好的未來;或突出特殊的區域或社會焦點;或是抽象概念性的”。

  ***二***有關奧運文化

  奧林匹克運動是體育和文化的結合,主旨是文化。體育與文化的結合使奧林匹克運動會具有公共性、象徵性、藝術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等重要特徵。奧林匹克的標誌、格言、奧運會會旗、會歌、會徽、獎牌、吉祥物等設計,體現了奧運文化的公共性、包容性和國際間的文化傳播功能。一百多年來,歷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儀式,特別是開幕式、閉幕式都成了舉辦城市在奧運文化的集中體現。

  同樣,2008北京奧運是體育的盛會,也是公共藝術的盛會。與北京奧運有關的公共場所、設施和儀式活動***如火炬傳遞、開閉幕式、頒獎等***都富有藝術性和人文意蘊,奧運精神、中華文明、當代中國精神風貌和社會理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而精彩的展現。公共藝術流動在北京奧運的一個個行程、一個個人群中,在流動中散發著它的魅力。

  二、公共藝術在奧運文化中的體現

  如果沒有文化藝術的襯托,奧運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將變得千篇一律。在不同的國家舉辦,形式都差不多,難以形成舉辦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並且賦予奧運會的多樣化。可以這樣說,奧運會舉辦成功與否往往也要看是否與其文化、建設等方面巧妙聯絡。

  眾所周知,北京是全球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這就要求作為2008奧運舉辦城市,要將傳統文化及歷史韻味表現出來。

  首先,祥雲圖案是傳統文化的體現。北京奧運會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是祥雲圖案。這一圖形是從中國傳統紋樣中選取出來的,並不是現代某位藝術家的獨創,這個圖形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結晶。就紋樣本身而言,祥雲並無多少特別之處,對於市民大眾來說,一看便知是中國的圖案,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同時,有可以想象到民間的神話傳說等。這個圖形似花似雲,相對於建築***如長城、天壇***、動物***如龍紋***等紋樣,它的形式更為單純,形式美感很強而又不膠著於太具體的含義,這使它好記易懂且具親和力。此外,漸變的色彩使之既有明亮熱烈的性格,又有平和的韻味。這種形式可以和許多場合結合起來,它既能在鬧市中成為視覺的主體,又能在比賽場館中成為背景。同時,相對於單色圖形來說,漸變的色彩秩序不會因鏡頭推拉搖移的運動而變得模糊,非常適合電視傳播。這也決定了極易被傳播、被人們所熟知的特性。

  其次,“人文奧運”理念是北京奧運的特色,它集中鮮明地體現了北京奧運文化,同時也是向全世界展示北京這個城市以及中華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傳統。將北京濃厚的人文精神展示給世界各國人民,充分體現了中國氣派和北京特色的人文精神。

  同時,這種文化的傳達需要通過北京這個城市的視覺形象來傳達。因此,北京城裡的公共空間的藝術自然就是承擔這一使命,這在北京這個城市視覺形象的歷史構建和現在進行中得以充分體現。如國家奧林匹克主體體育館――“鳥巢”、國家奧林匹克游泳中心――“水立方”,中央電視臺新址都充分展現了北京當代視覺文化。北京皇家園林與當代景觀融合發展,正在推進和上演著古都的餘韻和現代化的城市視覺文化的一幕。

  這些傳統元素與奧運背景的相結合充分表示了對歷史傳統的繼承。因此,當這樣的標誌建築和標誌燈不管作為永久性的建築或短暫性的廣告在主辦城市的公共空間與公眾接觸時,勢必成為的該城市視覺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有效的向公眾傳達了城市乃至整個國家、民族的文化。

  公共藝術和人文奧運的互動,給每個舉辦奧運的城市留下了豐富視覺文化遺產,並推動人類走向和平友誼進步。奧運會的舉辦催生了許多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建築、雕塑、繪畫等公共藝術,見證和記錄著奧運文化發展的歷史。

  《洛杉磯時報》稱,“北京奧運開幕式將現代新技術與傳統文化精美結合”,美國全國公共電臺說,“這場充滿藝術性的開幕式所代表的,是中國引以為傲的經濟發展和它奇異的文化元素”;加拿大《環球郵報》稱,“中國用她的璀璨文化征服了世界”;英國《獨立報》網站在題為《中國向世界敞開大門》的報道中說,“2008名鼓手擂出的鼓聲如同滾雷,是開幕式的完美倒計時方式,它展現了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數小時內呈現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法新社評論說,“從古老的朝代到現代大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描繪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歷史文化”。

  可以說,北京奧運開幕式在總顧問季羨林先生和湯一介先生的參與下,將中國文化演繹得精彩絕倫。張藝謀導演採用的漢民族的青綠山水和青花瓷的美妙色調,展示了無與倫比的文明創造―活字印刷、造紙術、火藥,加上李寧在空中“太空漫步”,呈現出中國驕人的創造和奔月的動力。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展示的中國文化精華,讓世界充分感受到中華文明希冀更好地融人世界並推動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相互瞭解與交流的善良願望。

  三、總結

  在社會現實中,公共藝術貫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訴求。“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北京奧運理念,既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所崇尚的和諧價值觀,又廣泛地表達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通過創造性的藝術方式,通過精心設計的公共藝術形式,北京奧運將高尚的文明精神和價值觀念融人世界性的體育盛會,使之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同,成為具有世界意義的公共價值訴求。由於極具參與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的北京奧運藝術,我們領略到了公共藝術介入重大社會活動的強大力量和巨大價值。於此,我們不免要稱讚北京奧運文化藝術,它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中華文明智慧的復甦和公共活動藝術化傳統的延續。同時,北京奧運的公共藝術也充分利用當代科技手段和時尚因素而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感。透過奧運公共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鮮明的中國特色文化,使北京奧運在傳播中華文化、增進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藉著奧運的律動,要將中國北京塑造為一個具有美譽度的符號,讓全世界驚歎。在奧運的契機下,一些構成城市空間的公共藝術已經成為衡量奧運城市文化與藝術水平的標誌,成為城市居民審美素養的反映。它能有效提高城市環境的藝術與文化層次,營造蘊含歷史文脈的藝術與文化氛圍,因此也就成為北京豐富、生動且有人文價值的城建元素,成為普及大眾審美,加強文化宣傳,營造城市氛圍的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 吳洪亮.奧運雕塑―國家公關的重要文化砝碼[J].雕塑.2008***04***.

  [2] 辛敬林.裝飾設計[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3] 鄔烈炎,袁熙.外國藝術設計史[M].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4] 唐濟川.藝術設計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版.

  [5] 劉森林.公共藝術設計[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篇2

  論奧運備戰與參賽的關係

  摘 要:備戰與參賽是奧運“金牌系統”最重要的兩個構成要素。概括和揭示奧運備戰與參賽的關係,本質上就是要說明奧運備戰與參賽之間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根本屬性。深刻辨析和解讀奧運備戰與參賽間的關係,對於科學地把握競技專案奧運備戰與參賽的指導思想和操作的方法論具有鮮明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奧運;備戰;參賽

  備戰與參賽的語義界說

  備戰與參賽是奧運金牌系統兩個最密切的、相互區別又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子系統,它們通過其自身的結構要素對金牌系統發揮著整體性功能。

  備戰過程中的備戰主體、備戰組織、備戰指導思想、備戰策略與措施、備戰目的與任務、備戰結果與評價等諸要素與參賽過程中參賽目標、參賽主體、參賽程式、參賽控制、參賽決策、參賽方法、參賽結果等要素構成錯綜複雜的關係。從時間的程序看,備戰是基礎和前提,參賽是表現和結果,但從空間的結構看,它們各自要素間形成交叉、滲透與融合。

  備戰與參賽在客體、主體、方法、結果、目的、評價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在備戰過程中,備戰的客體是運動員的競技潛能、運動成績、思想和道德等;備戰的主體是教練團隊和管理者;備戰的方法包括確定指導思想與方針政策、資源的優化與整合、多學科理論的實踐應用、制定縝密的訓練計劃等;備戰的結果是競技潛能的極大挖掘、運動成績的提高以及對客體認識而形成的系統知識,這表現為訓練理論與方法等;備戰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全面提升各個競技專案競技水平***包括優勢、潛優勢及落後專案***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與困惑、訓練規律的揭示、訓練理論的完善、構建與創新;備戰的評價主要包括已達到的競技水平穩定的程度。

  在參賽過程中,首先始於參賽主體教練員與運動員,對運動員已挖掘的競技潛力進行最大限度地動員、再現和控制的目的,按照參賽規則和參賽程式,通過精細地制定參賽計劃、方案,做出調控客體的決策,最終最大限度地動員和激發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同時形成參賽的理論與方法、制度等;直接的目的是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評價的標準是能否達到或超過已獲得的競技水平,即成功與失敗、實用與不實用、有效與無效等。

  備戰與參賽兩者緊密聯絡,共生一連續體。備戰一端集中地表現為創造優異運動成績所需相應能力積聚過程的性質、結構與功能;而參賽一端則集中地表現為運動成績釋放過程的性質、結構與功能。隨著競賽日程的臨近,備戰與參賽兩者要素的交集在增多、相互作用的面在擴大,而且強度也在增加,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更多地發生融合,以致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備戰高度參賽化、參賽高度備戰化已成為推動金牌系統演化的內在驅動力。

  2 備戰與參賽的系統特徵

  金牌系統是由備戰與參賽相互作用有機結合的特定結構。備戰與參賽相互作用促使金牌系統不斷地向著具有新的目標和整體性功能有序結構進化。備戰與參賽相互作用而湧現出來的特徵是以範疇的形式表現出來。

  2.1 無序與有序

  無序與有序是系統組織程度的反映。無序即無秩序、無組織、雜亂無章;有序就是有秩序、有組織。週期性的奧運備戰與參賽,在迴圈往復不斷地實現新的終極目標的過程中,本質上是一種新“秩序”的展開過程。備戰與參賽的組織結構與功能狀態都在隨著競賽時間的臨近,發生著由“低階”、“不成熟”、“無序”的組織結構與功能狀態向“高階”、“成熟”、“有序”等組織結構與功能狀態進行轉變。這種轉變是始終圍繞著終極目標,通過備戰與參賽的結構要素緊密地相互作用、資源的優化組合、功能的不斷放大而實現的。例如,從巨集觀的層面看,上一奧運週期的備戰與參賽主體、策略、條件、資源、優勢等要素對於實現新奧運週期的目標已經失去至少是一部分失去原有的功能,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要想實現新奧運目標就必須對“無序”的狀態“有序”化。這種有序化就需要重新確立競技的主體,並立足於自身現有的條件和資源狀況,著力培育新奧運週期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優勢的競技專案,著力於在戰略上、組織上和訓練觀念上實現不斷的創新。要力爭發揮自身之所長,而又善於將原來的不利條件因素轉化為有利的條件,從而為新奧運目標的實現贏得主動地位。

  2.2 區域性與整體

  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其結構、功能和行為等均不滿足於累加性,即線性疊加,因而必須通過強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具有新質的整體。從系統方法上看,要用“整體不同於部分和”這一命題或判斷來簡要地描述整體性原理。從數學方法上,內涵著一種整體性的形式特性,即描述強相互作用形成的整體的數學方程是非線性的,其解不等於解的疊加。所以,系統的複雜性就在於這些非線性相互作用以及整體向部分的不可還原性;系統的整體結構、功能、行為均不同於其部分的簡單的線性總和***李喜先,2005***。

  備戰或是參賽是金牌系統的構成部分,備戰和參賽及其各要素只有發生強相互作用,表現出結構性或組合性特性,才能產生金牌系統的整體效應和協同效應。整體效應和協同效應是金牌系統具有而備戰和參賽所不具有的屬性、特徵、功能等。也就是說,一旦我們對金牌系統還原解構為互不相干的備戰、參賽部分,這些屬性、特徵、功能等便不復存在。但是金牌系統所具有的整體效應和協同效應不是備戰與參賽及其構成各要素特性、功能的累加,而是決定於備戰與參賽及其構成各要素之間特定相互作用關係的特性與功能。例如,2006年國家體育總局召開的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訓練工作會議上,總局副局長段世傑同志在深入剖析當前備戰訓練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時指出:“金牌是系統,精神是動力,訓練是核心,管理是保障”的系統指導思想,精闢地概括出系統的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即金牌系統決定備戰與參賽;備戰與參賽只能在整體效應中被界定。

  2.3 結構與功能

  結構和功能是揭示系統中各要素聯絡的組織形式,及其各組織形式功效的一對範疇。結構和功能揭示的是系統內部更加精確的關係。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任何系統都是有結構的,結構是指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組織形式和排列順序。功能是指系統的性質、作用和能力***李喜先,2005***。

  備戰與參賽由於各自構成要素的不同,從而決定了其結構的不同。備戰與參賽各自的結構決定了他們在金牌系統中發揮著不同的功效。為了追求“整體大於部分之總和”的“結構決定功能”原理,一方面我們將備戰或是參賽過程中不斷擴大的結構要素給予有序化,以使其結構更趨向於合理、減少內耗;另一方面我們將備戰與參賽的關係給予強化,使兩者的關係在各自要素間形成交叉、滲透、融合的過程中,發生著結構性變化,從而使整體的功能得到有效的放大。如何才能使備戰與參賽的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強大,正如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2005***同志指出的,要以在繼承中創新的精神來認識和把握專案規律,進一步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從實戰出發,努力提高參賽水平,做好體育科研和各項參賽保障工作,充分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

  2.4 線性與非線性

  線性律和非線性律之間的明顯區別就是疊加性質有效還是無效:在一個線性系統裡,兩個不同因素的組合作用只是每個因素單獨作用的簡單疊加。但在非線性系統中,一個微小的因素能導致用它的幅值無法衡量的戲劇性結果,……可能導致突變***李士勇,2006***。

  金牌系統的備戰與參賽存在著線性與非線性特徵。例如,優秀運動員在重大比賽的關鍵時刻出現的“克拉克”和“Choking”現象,以及對我國優勢專案本質特徵規律的認識和一些專案長期上不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徘徊不前、效益低下的現象等都是線性與非線性特徵的集中反映。備戰與參賽作為金牌系統的子系統, 線性與非線性特徵也必然反映在兩者的相互關係以及各自構成要素間的關係上。比如,體能、技術、戰術、心理、智力等要素構成了運動員的競技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絕不僅僅是單純地考慮相互間線性邏輯關係,更應該考慮競技專案的參賽能力和核心要素對於競技能力特殊的非線性要求。

  3 備戰的參賽化與參賽的備戰化

  備戰挖掘、構造和形成參賽能力,而參賽則實證、確認和評價通過備戰而獲得的參賽能力;備戰的前提是假定參賽能力的客觀實在性,而參賽正是對這一前提假設進行質疑、確認和評價;兩者之間既存在著差別又有著滲透和融合。

  3.1 參賽專案特徵、規律是科學備戰的前提

  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訓練得到了極大的張揚與發展,其中對參賽專案特徵規律系統的認識,逐漸在競技專案奧運備戰過程中奠定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核心地位,尤其是一些傳統優勢專案對其專案特徵規律的系統認識和個別落後專案依此而成功突破,開闢了一個競技專案奧運備戰的嶄新世界,並引發了其他專案開始質疑自身奧運備戰的合理性和向參賽專案特徵規律看齊。

  參賽專案特徵規律是專案的根本屬性,是專案內部的本質聯絡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一個優勢專案之所以成為優勢的內在依據就是不斷認識專案的本質特徵規律,並進行訓練創新的結果。國家體育總局劉鵬等領導在2005年備戰2008年奧運會動員大會上反覆強調“要以辯證的、動態的、發展的觀點,深刻認識專案客觀規律”,大量實踐證明,只有科學地把握參賽專案特徵規律才能使備戰更加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參賽專案特徵的主觀規定性和客觀約束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3.1.1 核心參賽競技能力的主導性

  體能、技術、戰術、心理、智力是構成參賽競技能力的五大要素,對任何一個競技專案來說,它具有普適性。但是,對於高水平運動員參賽來說,僅有這些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核心參賽的競技能力。核心參賽競技能力是指在競技專案眾多參賽競技能力當中起決定和制勝作用的能力。它具有提升專項運動成績的核心價值性和競爭性的特徵。例如,中國羽毛球的優勢與“快、狠、準、活”參賽的技術風格密切相關,它一直指導著中國羽毛球的備戰與參賽實踐,並作為制勝法寶和準則確保中國羽毛球專案的長盛不衰。

  羽毛球專案的得分規則是在規定的場地區域內,先將球擊落到對方場地的一方為得分。顯然,只有做到了快並使對手慢,才能實現時間差,從而突擊得分。所以,羽毛球專案的核心參賽因素只有一個“快”字,而 “狠”、“準”、“活”是“快”的分解,是“快”的具體表現。“狠”、“準”、“活”統一在“快”的基礎上,“狠”、“準”是基礎層次“快”的表達,“活”是高階層次“快”的表達,對“狠”和“準”起支配作用。中國羽毛球之所以成為優勢專案的內在依據就是不斷認識專案的本質特徵規律,把握住專案特徵的核心和具有競爭力的參賽能力,並在訓練的實踐中不斷地給與創新。

  3.1.2 競賽規則對參賽能力的約束性

  競賽規則是運動競賽得以開展的前提和保證。它規定著競技專案發展的方向,其每一次的變化與調整,都反映著原有競賽規則與現代競技專案發展的衝突、原有專案參賽能力構成與新規則內在規定性的矛盾。因此,競賽規則與競技體育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當規則不能適應比賽要求時,就會對規則進行必要的修改,消除比賽中的消極成分,以保證參賽專案的活力,推動新的技戰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新技戰術的出現,反過來又促進規則的變革。

  北京奧運週期,有近20個專案競賽規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跳水單人專案取消規定動作,預賽成績不帶入決賽;舉重的試舉增重由2.5公斤改為1公斤;乒乓球男、女雙打改為團體;跆拳道專案縮小了比賽場地,對運動員主動攻擊性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射擊***25米專案的決賽由原來10發子彈改為20發,對運動員的心理負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規則修改對我國優勢專案保持優勢提出了新的挑戰***段世傑,2005***。為此,我們必須重新深刻地認識規則,依據規則變化迅速調整訓練觀念,主動適應變化,才能利用規則限定,變限定為繼續創新的資源要素。主動適應規則的變化,並不是技術上的修修補補,而是要解放思想,從零開始,系統地分析新規則對參賽能力和運動成構成的影響,從整體上加大認識參賽專案特徵規律的力度,從而把握競技專案發展的規律。

  3.1.3 個體參賽能力的差異性

  競技專案和運動員***隊***間的差異性,決定了奧運備戰的訓練是一個個性化過程。不同的競技專案因為競賽的持續時間、供能特點、技術特點、用力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即使是同一專案不同運動員***隊***也會因為訓練的背景、年齡、性別、競技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崔大林***2003***曾對訓練理論創新發展趨勢進行了科學論述,強調競技體育發展趨勢就是訓練的全面化轉向專項化、個性化。這說明當代運動訓練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更加強調運動訓練的“個體化”。個性化訓練要求教練員在掌握一般訓練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專案特點、運動員特點、環境特點、訓練過程各個階段的時間學特點採用不同的訓練內容、方法、負荷和安排,採用從普遍到特殊、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方法***溫玉紅,2006***。訓練成功經驗證明,運動訓練只有強調個性化過程,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3.1.4 參賽專案競技能力構成的層次性

  參賽專案競技能力構成的各要素是按照競技專案和個性特徵的等級或貢獻率而有機地組織起來的,因而各個能力在其結構中表現出紛繁的多層狀態,構成一個參賽專案競技能力的複雜系統。層次性是參賽專案競技能力系統具有的特徵之一。參賽專案競技能力各要素在其結構中具有層次性,表現了其系統本身的規定性,即反映了專案競技能力的不同等級。參賽專案各競技能力層次不同,其屬性、結構、功能和作用等均不同。

  比如,從備戰過程看,各競技專案十分注重體能訓練,並充分依據各專案體能構成的層次性特徵,遵循訓練過程的時序性恰當地安排不同層次的比例和訓練的重點。在備戰大週期初期訓練的重點是對專項體能起到重要基礎作用的一般體能訓練,而對專項體能訓練的比重則放在次要位置。隨著訓練的深入逐漸加大專項體能訓練的比重,尤其是對專項成績起到核心作用的專項體能要素。對於備戰多年訓練而言,參賽競技能力的層次性則體現在不同層次之間的銜接和相互作用上。

  如中國跳水隊在備戰北京奧運會2005年的冬訓開始,借鑑體操、蹦床、技巧等專案的訓練方法,繼續堅持“難度法寶”,衝擊高新難度。中國跳水打算在2008年前“分階段”衝擊高新難度動作,不同時期突出不同重點:2005年冬訓上難度;2006年冬訓突出動作質量;2007年冬訓強調在難度上追求穩定;2008年奧運會上展示風采***周繼紅,2005***。

  3.2 參賽的備戰化是成功參賽的重要保證

  備戰的參賽化觀念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備戰與參賽割裂的傳統認識,不僅極大地促進了備戰的針對性、功能性、效率性和系統性,而且同時也加速了人們對傳統參賽侷限認識的反思。反思,導致了人們不僅僅關注比賽的本身,而是包含了對參賽的結構、程式和整合的探索。於是在如今奧運備戰與參賽相互交叉滲透的過程中,參賽的備戰化傾向及其特徵已經顯露出來,並已開始對參賽結果產生著重要影響。

  3.2.1 參賽的備戰複雜性

  參賽的備戰是一個及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因為影響運動員參賽過程的因素極其複雜,既有必然的因素,又有偶然因素。吳壽章***2001***將這些影響因素歸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實力;第二類是無形戰鬥力;第三類是外部的客觀條件、裁判的因素、吃西餐、時差的問題、‘科里奧利’現象等等。這些因素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方式導致了參賽的不確定性,倘若沒有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給予足夠的考慮和把握,最有可能出現的是“突現效應”和“多重效應”。

  前者是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與直覺相反的結果;後者則可能在我們期望的結果之外,出現了其他的效果。例如,2004年3月的雅典體操熱身賽上,被國際體操裁判界評價為“教科書般的規範” 的肖欽,頂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的高壓成功獲得桂冠。於是,中國體操隊就認為肖欽的心理抗壓能力已經能夠經住奧運的考驗,賽前沒有作他可能失手的困難準備。

  令全隊想不到的是,肖欽在團體預賽中失敗了,失去了鞍馬單項決賽的資格。體操隊團體預賽排名和士氣因此受到了影響。這大大超出了體操隊賽前的預計,因此也缺乏應對措施。看來,即使具有“教科書般”的技術戰術,也未必能獲勝。上述的案例反映了“小原因,大結果”不確定的複雜現象,這些不確定的複雜性問題僅靠參賽過程一些簡單的如“心理干預”、“強化體能”、“提高技術強度”等手段去解決已經難以奏效,因為類似的問題仍在重複性地發生。

  參賽實踐證明,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參賽的複雜性的方方面面瞭解得清清爽爽、透透徹徹,這是參賽的複雜性所決定的。對付複雜系統我們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戰術”方法,不存在普遍適用的規則,不存在解決所有問題的魔杖,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不同情況。但是有一個基本的戰略:向備戰過程那樣,用複雜的思維面對參賽的複雜性,以最恰當的方式處理所面對的複雜性問題。

  3.2.2 參賽的備戰非均衡性

  參賽的備戰化過程的時空結構呈非均衡性。從參賽過程的時間結構看,參賽的備戰工作過程需經歷從簡單到複雜、從“低強度”到“高強度”、從分散到整合、從混亂到有序的非均衡發展過程,這種非均衡性決定了參賽的備戰工作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粗及精、由此及彼、梯次完善的螺旋式整合過程。例如,雅典奧運會,中國跆拳道隊之所以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賽前作戰方案的準備非常充分,這是建立在整個備戰團隊大量的思想交流、集思廣益的基礎之上的。

  賽前兩個月的訓練工作期間,在備戰領導小組的組織和主持下,開了大大小小數十次訓練工作會議,充分調動整個備戰團體的思維,大家激烈討論,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想對手之所想,想對手之所未想,制定了一套科學、系統、面面俱到的奧運作戰方案。不僅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訓練工作要實之又實——實實實,準備工作要細之又細——細細細,管理工作要嚴之又嚴——嚴嚴嚴,醫務工作要慎之又慎——慎慎慎”;而且在參賽的備戰工作中,針對影響陳中、羅薇獲金牌的因素提出並實施“拉選單”方案,即將所有影響因素拉出成千上萬條,再進行一一梳理,落實到位,逐個解決。

  “拉選單”的過程是對參賽的備戰工作全面思考和挖掘的過程,由於抓得比較準,位置擺得比較正,針對性比較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陳立仁,2005***。從參賽過程的空間結構看,參賽的備戰內容的多寡、重要程度、複雜程度、發生風險的可能性等,是隨著參賽級別、參賽的不同階段和專案不同其備戰工作重心呈現著不均衡性。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高水平運動員要想在重大比賽中取得理想成績,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對面臨的參賽風險進行認真的分析與有效的備戰。

  3.2.3 參賽的備戰程式化

  參賽的備戰程式化是指對競技專案參賽影響的複雜要素進行邏輯梳理,並通過有針對性的方法和手段,積極、有序化地誘導運動員將訓練狀態向參賽狀態合理轉移的方式或模式。

  參賽的備戰程式化是運動員成功參賽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實現參賽終極目標有效的途徑、方法和手段。程式化參賽已在備戰北京奧運眾多參賽隊伍中進行了廣泛的應用與探索,這不僅為參賽注入了備戰的性質,而且也強化了參賽科學化程序。

  參賽的備戰程式化目的,強調的是運動員狀態的轉移,即備戰狀態至參賽狀態的有效轉移。運動員賽前正是藉助於程式化的手段,將備戰的狀態進行延伸、擴充套件、豐實、精確和強化,全面、準確、快捷進入到參賽狀態。

  參賽的備戰程式化作為手段,強調的是動員、激發和調控運動員的生理與心理能力,使相互關聯的諸要素配合默契、恰當和勻稱,由此形成一個參賽所需要的適度穩態,最大限度地降低失誤、震盪和失衡,力求產生最大和最佳的整體效益。

  參賽的備戰程式化作為秩序,強調的是參賽的規範性要求,任何一個專案任何一個運動員都必須嚴格地按照參賽規則與規程進行參賽,而程式化參賽的設計正是符合參賽規範的要求,是實現參賽規範要求的必要環節和步驟。

  參賽備戰的程式化作為系統,強調的是其整體性功能對參賽環境發生的作用。其結果為再現訓練情緒的記憶、消除外部壓力、規避資訊干擾、集中注意力、身心合一等。程式化參賽的結構不同,其功能表現出多樣性。程式化參賽作為一個整體的主要功能表現為動員功能、規範功能,轉移功能、以及多種的調控功能。

  3.2.4 參賽的備戰整合化

  整合一詞從一般意義上可理解為聚集、集合、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將整合解釋為同類事物的彙集。整合的英文單詞為Integration,其意為融合、綜合、成為整體、一體化等***李必強,2004***。對於中國奧運會參賽軍團來說,參賽是集人、財、物、資訊等各種參賽要素和參賽策略、參賽方案、參賽資訊、參賽組織等保障體系為一體的為運動員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和精神產品的整合;而對於參賽專案來說,可以是體能整合、技術整合、戰術整合、心理整合、管理整合、科技攻關整合等。整合現象不僅是參賽實踐的反映,更是一種有意識、有選擇、有目的的行為。

  我們在參賽過程中反覆所強調和實施的“舉國體制”、“團隊精神”、多學科科技攻關、隊委會制度、專案本質特徵規律的認識、立體化參賽、思想勵志教育、技戰術創新等等,實質上都是我們對參賽認識的深化,也是主動運用整合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參賽過程中大量的複雜性問題的具體體現。因為只有通過整合的方式,才能將參賽主體的知識、思想、能力、技巧等充分地優化和整體性地發揮,使其功效達到倍增;只有運動整合的方法,才能將參賽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之間形成功能互補,極大地增強參賽的整體功能和非線性效應;只有採用整合的方法,才能為參賽團隊增添橫向聚集力和實現目標的一致性與功能的互補性。

  參考文獻:

  [1]李曙華. 從系統論到混沌學[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41.

  [2]李喜先,等. 科學系統論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劉鵬.在國家體育總局召開備戰2008年奧運會暨2005年冬訓動員會上的講話[OL].華奧星空訊,2005-11.

  [4]李士勇,等. 非線性科學與複雜性科學 [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17.

  [5]中國運動訓練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埃德加·莫蘭.複雜思想:自覺的科學[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66

  [7]楊樺,池建.競技專案制勝實戰案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8]程勇民.“快、狠、準、活”技術風格對中國羽毛球運動的促進與制約[J].體育學刊,2005***2***.

  [9]劉一民,王清玉,孫慶祝.論集體專案運動隊綜合制勝力[J].中國體育科技,1999***2***.

  [10]吳壽章.行與思-實施奧運戰略的歷史痕跡[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11]李必強.關於整合和管理整合的探討[J].管理學報,2004***1***.

  [12]石巖.我國優勢專案高水平運動員參賽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2004.

奧運會公共關係論文
政府公共關係方面論文
相關知識
奧運公共關係論文範文
奧運會公共關係論文
新聞傳播與公共關係論文
公共關係論文參考文獻
有關學校公共關係論文
公共關係論文
有關企業公共關係論文
新聞傳播與公共關係論文範文
公共關係論文選題
公共關係論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