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新聞是用概括的敘述方式,以較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事實,讓別人瞭解。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下載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淺談新聞傳播的最佳效果

  在各種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傳播手段和方式日新月異、各具特色的今天,能不能把“新近發生的正在運動的事實”在最快時間內,具有強烈現場感的向受眾播報,已經成為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當然也是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針對這一要求,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鍛鍊自己的能力,不斷的完善自己,以符合工作的需要,為廣大電視觀眾呈現更加真實

  、準確的新聞報道。

  一、注重時效性,力求實現同步報道

  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為了能夠在最快時間播發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各種平面媒體、各廣播電臺、電視臺都竭盡全力,以各自的先進手段,以最快的時間對外進行傳播。外國媒體更加註重對新聞事件的及時報道,他們可以中斷正常的節目播出,將新聞播報與現場事件連通,在現場全方位地報道事件的全過程。

  電視作為當今最強勢的媒體,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了其獨特的魅力,以及強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最佳傳播效果的報道過程中,對於前一檔新聞中已播發過的事件訊息,常常以要聞的形式進行提要播報,而對於首發的訊息,尤其是距離播出時間最近的新聞,則濃墨重彩,充分反映,以真正體現新聞的“滾動”播出,爭搶時效,縮短新聞播出與採訪之間的時間差。

  二、編排創新,打破常規

  新聞編排,是編輯對新聞進行策劃的重要一環,它的成功與否,關係到所傳播的新聞能否在受眾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為了能使新聞出新、出奇,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一般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首先是把同類題材,相同主題的報道編輯、組合成一組播出,這樣既能作到資訊含量大,又能做到主題突出。其次是多樣搭配,在一組新聞中有時事、經濟、社會、文體等多種內容,在編輯上採用各類訊息交叉、搭配的形式。這種多樣搭配是常規的新聞編排方法。而每逢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採用同類編輯組合的編排方法則更容易出新出奇,傳播效果也會更好。與大家所基本熟知的心理相關連,受眾總是願意接受反常的、罕見的訊息。以獲取更大的資訊。除了內容的新鮮、奇特以外。資訊的表現方式、結構、材料等的新奇,同樣可以滿足受眾對資訊量的期待。

  三、充分發揮電視優勢。增強現場感

  我們對外國電視節目都有一個基本印象,螢幕上總是打著醒目的“LRTVE”那是時刻提醒觀眾,本臺“正在直播”,但掃描一下我國各電視臺,這樣“現場直播”字樣則很少出現在螢幕上,這種差距在新聞節目上體現的尤其明顯。新聞是最需要發揮電視現場同步播報功能的原始性傳播,而這種現場直播的新聞節目在我國卻是很少、很少。

  就在時效性和與現場報道能夠實現的同時,現場報道更是不容忽視,因為現場報道最能體現電視優於其他媒體的獨家優勢。只有當記者深入新聞現場,面對攝像機,也就是面向觀眾,並隨著事態的發生、發展,邊觀察邊思考,直接向觀眾進行式報道的時候,才是電視最能發揮其優勢的時候。

  針對現在的實際狀況,有必要澄清一下,大多數人對“現場報道”認識的誤區。真正的現場報道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現場直播”。觀眾從螢幕上看到的,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是同步進行的,是直接向觀眾作出進行式的報道,也就是說:“現在的新聞事件現在報道”。而我們日常看到的電視新聞基本上是以錄播為主,就是錄製好了新聞節目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播報,即使是直播節目,大多數也是錄製好後進行播報。並非真正的現場直播。觀眾從螢幕上看到的現場報道的新聞事件與播出時間是不一致的,是播出前發生的新聞事實,是新聞事件的滯後播出,之所以稱之為“現場報道”更多的是因為它採用了現場報道的形式,也就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向觀眾播報。

  而真正意義上的現場報道就是現場直播,只有在遇到重大的新聞事件發生時才會組織,如重要會議的開幕式,重大工程的開工、典禮等等,但由於這些事件一般是預知的,缺乏新聞的突發性,人們在看這樣的現場直播時,沒有應有的新聞感受和懸念,因此這樣的“現場直播”往往是名大於實,儘管如此,這樣的“現場報道”也仍然為螢幕增色不少。但是相比之下西方廣播電視同行在發揮電視優勢方面比我們發展得快得多,每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國外有實力的電視媒體總是開著了衛星車直奔現場,與新聞事件同步報道並播出。

  目前,我們國內、省內廣播電視人,都認識到了現場報道的重要性。各電視臺,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也都實行了現場直播,如“哈洽會”、恐龍化石挖掘、冰雪節活動等等。並且現在,不僅僅是在遇到十分重大的新聞事件時,才組織現場直播,對一些內容比較單一,時空相對集中,為觀眾所矚目的重大事件性新聞題材,大多也採取了現場直播的形式。

  這些採取現場播報的節目,充分體現了電視的媒體特色和受眾的參與性,播出後觀眾總是反響很大,由此說明了時效與現場的威力,同時也有力的證明了,增加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能夠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勇,深度報道採訪與寫作[M],合肥大學出版社,2006

  [2]樑衡,新聞原理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1996

  下載篇2

  淺談網路資訊採集與新聞傳播

  網路時代的到來使人們越來越喜歡利用網際網路來獲取資訊。網路是一個龐大的媒體平臺,也是一個多種資訊並存的複雜的資訊源。網路媒體中涵蓋大千世界,任何人都不能將其內容一一列舉出來。網路資訊採集根據其媒體內容形式將其列入新聞傳播。本文將對網路資訊採集下的新聞傳播特點做簡要介紹,僅供參考。

  1.網路資訊具有時效性特徵

  新聞傳播的重要特點是具有社會時效性,它因受一定的黨派或者個體的各個場所侷限,因此必然是一種屬於社會的意識形態,但是,讀者是新聞報道的終端,是最終受益階層。新聞同時依賴於傳播媒介的發展,所以同時也是人文、科技的“晴雨表”,它與資訊是息息相關的。在當今時代,資訊的傳播已經不能滿足感官交流傳播和簡單的傳播設施的傳播。在網路環境下,網路資訊採集是新聞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網路上可以挖掘到數量更多、涵蓋面更廣的資訊,這也是新聞工作的網路實踐目的。在實踐過程中,網路資訊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複雜,變化速度之快,週期的不定項性與靈活性,都是網路資訊採集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難題。

  2.網路資訊具有開放性特徵

  人們將思想通過網路實現的時候,網路資訊開放性的特點也就隨著讀者的閱讀逐一體現出來,網路上的思想和網路讀者的實踐是同步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互補的。就像在網路資訊開放性的特點上面,網路資訊的流動自由也是對網路資訊接收的自然體現,這裡的自然體現是限制於網路資訊的不嚴格。網路中的濁流有兩種危害,一個是技術層面的潛存危害,它是與網路技術發展並存的一種危害,一方面存在受眾隱私權益被侵害的可能;另一方面網路無限制的虛擬交流為人們肆意暴露本性提供一個空間,人們在這個空間暴露著,往往是不為人知的的一面。例如網路計算機犯罪研究方面的英國專家尼爾·巴雷特在《計算機犯罪》一書中說:“***數字化的***重大安全性事故、黑客活動、軟體病毒製作和計算機支援的***等犯罪行為以爆炸般的速度在發展,從早期的計算機的入侵不良行為發展到幾乎所有的計算機系統都有可能受到攻擊”。另外社會意識層面的潛在危害,它也是由於網路的開放性,各地文化的差異性、法律制度的差異性等共同作用下的產物,比如色情資訊、暴力資訊、***資訊等意識存在。這些危害都對網路資訊的採集和新聞實踐有著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對新聞實踐尺度的把握,真正從新聞實踐的最初構思,其格調、意識形態等多個方面入手,尋求符合存在於“社會”這個大環境的新聞資訊。

  3.資訊線索範圍廣的特徵

  新聞傳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網路資訊檢索範圍廣”。新聞需要有獨特的施教,是人的精神的交流和社會交往活動,要以人為本、以大多數人的視角為主要角度,將重心放在為人服務的利益上來,這是新聞傳播的第一個工作重點。所以在廣闊的網路資訊檢索環境中,如何把握好人與事之間關係的問題上,對於做好新聞實踐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新聞是新聞工作者的事業,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新聞對經濟也是有著客觀作用的,但不要被某個局域的範圍限制住。於是在網路空間進行搜尋、取材時,還要權衡取捨之度,取材內容是否符合物質基礎與社會制度的要求,這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這就要求我們能夠突破技術層面的束縛,在達到相對“技術自由”***即沒有技術阻礙***的前提下,綜合眾多網路提供的思維資源,並加以“以人為本”的再創造。

  4.互動作業方式的特徵

  網路資訊的傳播和採集是雙向、多向交流媒體。“互動性”是網路媒體較之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雖然在傳統媒體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也存在交流,如報刊的讀者信箱,電臺的熱線電話等,但在這些交流中,受眾流向傳播者的資訊比傳播者向受眾“推”出的資訊要少得多,資訊的互動是不對等的,受眾在傳播中顯然處於被動地位,傳播方式基本上是單向的。在網路中,這種現象正在逐漸改變。受眾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參與度,由被動變為主動,可以參與媒體的傳播活動,媒體和受眾形成充分的雙向交流。從資訊停留的角度去理解,還會發覺到網路資訊的歷史史料價值,這部分價值中,有一些是通過新聞的傳播來實現的,也就是說,網路資訊在“停留”的條件下,與新聞分享了新聞的歷史史料價值。

  5.使用者介面友好且操作方便的特徵

  使用者介面友好且操作方便實際上是建立在對網路新聞傳播特點的基礎上,在網路新聞傳播這個特點上,網路新聞傳播互動性特點是他的延伸。大眾性的網路傳播是單向性和被動性的,網路新聞傳播的互動打破了原有的傳播方式,它是以一種互動的傳授雙方即時角色轉換的方式進行交流、交往,使網路新聞傳播給人以親切和平等的感受。網路新聞互動性在客觀上要求網路互動傳播的可操作性,實際上也是網路新聞傳播互動性的客觀要求。

  綜上所述,隨著未來網路資訊採集及新聞傳播趨勢的發展,資訊經濟、知識經濟、創新經濟時代的到來,網路新聞傳播技術將會不斷完善和進步,新聞傳播的效果將會影響著人們未來的生活,效果也會越顯光芒,網路新聞的整合之道也將向更深更遠的方向發展和提高,新聞傳播媒介的力量也會更加強大。

  參考文獻

  [1] 劉允斌,張英敏.資訊檢索簡明教程[M].瀋陽:遼海出版社。2008:47.

  [2] 尼爾·巴雷特.計算機犯罪[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94一l95.

新聞畢業論文範例
體育新聞論文
相關知識
新聞的論文
關於新聞的論文
廣播電視新聞學論文
新聞類論文
新聞學論文範文
新聞法論文發表
關於新聞法論文範文
新聞學論文題目參考目錄
新聞系論文範文
新聞學論文相關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