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聞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主要渠道,而媒體報道的基本方式是將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新聞侵權與新聞法治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法治意識大大增強,對於新聞侵權等問題也日益關注,而新聞侵權案件也逐漸增多。新聞官司的不斷髮生,一方面說明公民的法治意識和人格尊嚴意識在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也必須看到,在目前我國的國情下,新聞媒體如果動輒因為新聞侵權而陷入訴訟之中,並因此而承擔法律責任,是不利於我國新聞事業正常發展的。新聞官司不僅使新聞機構承受巨大壓力,更重要的是新聞單位的權威性受到影響,信譽受到損害,這顯然會影響到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媒體充分發揮作用,且將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協調和處理好公民法治意識的增強與媒體新聞侵權案例的不斷髮生,就成為了我們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從本質上說,新聞侵權是新聞自由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利,而新聞自由又是新聞法治化的重要體現。所以,如何處理好新聞法治、新聞自由和新聞侵權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新聞事業發展之路上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在任何國家,新聞自由都享有崇高的地位,但任何自由都是以不侵害他人的權利為條件的。我國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所以說,任何自由都不是毫無限制的自由,相反,任何自由都要在遵循了一定的約束之下,才能談之為自由。

  一、新聞侵權

  1、新聞侵權的定義

  針對新聞侵權這一個概念,學界有諸多定義,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孫旭培教授認為:“所謂新聞侵權,一般是指通過新聞手段,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名稱權及其他合法權益造成不法侵害。”[1]承德日報總編輯陳集亮認為:“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範,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採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內容不當或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2]香港樹仁大學教授魏永徵認為:“新聞侵權行為就是在新聞採集和傳播中侵害他人***自然人法人***人格權的一種行為。”[3]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認為:“所謂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單位和新聞從業人員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範,在新聞採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侵犯公民和社會組織的人格權和其他權利,造成他人侵害的行為。”[4]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顧理平認為:“所謂新聞侵權行為,是指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利用新聞傳播工具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5]

  2、新聞侵權的特徵

  根據以上對於新聞侵權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新聞侵權是由於新聞機構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民事權利相互衝突而產生的。新聞侵權有如下幾個特徵:一是新聞侵權行為的主體是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二是新聞侵權的物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三是新聞侵權必須發生於新聞傳播活動中,必須是新聞媒體公開發布的新聞才能構成新聞侵權。新聞作品構成新聞侵權,作者與新聞機構有隸屬關係的,應由其所在的新聞機構承擔民事責任。作者與新聞機構沒有隸屬關係的,或者新聞作品為作者非履行職務而創作的,新聞機構和作者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3、新聞侵權的形式

  新聞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其一,虛假報道。即報道內容與事實不符,侵害了他人合法權益。如捏造並故意散佈虛假資訊敗壞他人名譽。這是最主要的新聞侵權型別,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報道的內容完全虛假;另一種是事實部分虛假,即具體細節有嚴重偏差,足以影響事件性質。對於新聞報道來說,所報道的基本事實是否存在,是判斷是否構成侵權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標準。其二,報道隨意發揮,妄加評論。一種情形是報道事實基本屬實,但在語言上使用了侮辱或其他具有人身攻擊性的言辭;即公然用言辭貶低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另一種情形是對客觀事實隨意評論,造成受害者社會評價的降低。其三,報道中的不作為。新聞釋出後,如果後來證實是錯誤的,新聞單位就負有後續報道予以更正的義務,否則就構成侵權。其四,揭露隱私。即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佈他人不願公開的私生活內容,損害公民聲譽。其五,未經核實轉載其他媒體報道,事後證實報道不實,構成侵權。其六,在報道中採用與報道內容無關的照片或

  圖片,或者未經同意採用照片和圖片,侵犯他人肖像權。

  二、正確處理新聞侵權與新聞自由、新聞法治的關係

  新聞自由是新聞法治化的重要體現,其基礎是言論自由,而言論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17***法國《人權宣言》第11條規定:“自由表達思想和意見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各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後來的《世界人權宣言》、《歐洲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相關條款都有類似的規定。我國憲法也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出版自由即是新聞自由的表現,馬克思指出:“新聞出版法就是對新聞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認可。”“它認為自由是新聞出版的正常狀態,新聞出版是自由的存在”。過去,新聞媒介僅僅是印刷媒介,因此,新聞自由等同於出版自由。在廣播、電視、網路、手機等媒體興起以後,新聞自由就自然延伸和擴充套件到各種媒介,指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實現的言論自由,是言論自由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體現。

  新聞自由的主體是“每一個人”、“公民”,新聞工作者是公民,當然享有這些權利。在大眾傳播時代,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新聞媒體來實現。國際新聞協會認為新聞自由包括:自由接近新聞、自由傳播新聞、自由發行報紙、自由表達意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又強調:“人人都應該享有蒐集和傳播新聞資訊,以及發表意見的權利。但是,新聞人員需要行使這些權利作為他們有效地進行工作的基本條件。”不過,在法理上,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並沒有超越公民個人自由和權利之上的特權,在涉及誹謗、侵犯隱私等司法實務中,對新聞媒體、記者和一般公民在適用法律上是一樣的。

  由於我國目前並沒有出臺正式的《新聞法》,因此,無論是對於新聞自由的保障還是對新聞活動的監督以及整個新聞行業規範都存在著一定的缺位。

  近些年來,新聞侵權糾紛案件驟然增多,就其社會現象本身來看,它毫無疑問地反映了我國社會的巨大進步。一方面是人們的法治觀念日漸增強,國家的法制建設日趨完善;另一方面是新聞採訪對社會生活的廣泛介入,新聞在批評監督上的作用愈來愈大。不可否認,有相當一大部分公民的法治觀念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識,妨礙了正常的新聞輿論監督。但是,少數記者也常常濫用了新聞報道的權利,在一些新聞報道中不自覺的侵犯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因此,記者如何在法治軌道內正當行使新聞報道的權利,規避新聞侵權糾紛,這對於新聞媒體與新聞記者開展正常的新聞報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篇2

  關於實現科研論文與科學新聞銜接的思考

  摘 要 媒體是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主要渠道,而媒體報道的基本方式是將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本文以“科技期刊媒體見面會”為例探討了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現狀,討論了其中涉及到的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問題,並且提出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 科研論文;新聞報道;科技期刊

  1 概述

  包括網路媒體在內的大眾傳媒是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主要渠道,60%的美國公眾把網路作為其獲取科技資訊的首要渠道,[1]第八次公眾科學素養調查也顯示,電視、報紙、網路、廣播等是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主要渠道。[2]在向公眾傳播科技資訊方面,媒體最基本的方式是仍然是將科技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變成媒體報道,這一實踐在西方國家表現的尤為強烈,它們有著一系列原則確保科研論文轉化為媒體報道,包括“no paper, no new”以及“embargo”***限時發表***原則等。

  本文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對2007年中國科協啟動的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進行了分析,並針對性地提出了科研論文轉化為科技報道的建議。

  2 科研論文轉換為新聞報道的現狀

  科技期刊發揮著搭建科學與公眾橋樑的作用,科技期刊上發表的前沿性、原創新的科研成果通過大眾媒體以公眾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出去,這不但有助於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獲得更多的關注,更有助於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同時也確保了科學新聞準確性。

  與此同時,與近年來興起的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也在推動媒體對科研成果的報道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採集最新的研究成果,並加工編輯成媒體記者可用的素材,進而推動了科研論文同新聞報道的銜接。

  2007年1月29日,中國科協釋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關於建立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制度的通知》,開設了中國科協。

  該活動將發表於學術期刊中的原創學術論文所反映的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生命科學和醫學以及其它學科的科學發現、最新研究成果,改寫成科技新聞和科普文章,經過專家評審後,以科技期刊與媒體記者見面會的形式,推介給大眾媒體刊載。“學術期刊從專業的角度推薦最新、優秀的論文材料,媒體運用平民化的語言將這些新成果介紹給大眾,讓科技成果真正惠澤於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書記處書記馮長根在“見面會”的講話中這樣來形容學術期刊和新聞媒體“聯姻”的好處。“科技期刊與媒體見面會”通過建立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互動的機制,促進了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傳播,提高了廣大公眾的科學素質。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底,見面會共收到入選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科技期刊的248篇來稿,經專家評審後重點推薦112篇,書面推薦56篇,總計推薦168篇。參與活動的媒體近30家,並積極報道活動中釋出的科學新聞,有利地促進了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

  3 對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探討

  近年來,隨著網路媒體的興起,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趨勢在不斷強化,眾多科研人員通過部落格等方式釋出自己的科研論文,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媒體的關注。如科學網部落格上就有論文交流欄目,同時還有一些科研人員會將國外核心期刊發表的重要論文進行轉述或者改變成新聞模式,這一方面加強了科研人員的交流,同時也促進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

  從本源上來說,科研人員通過大眾媒體或者自媒體的形式將科研論文對外發布是科學家科學傳播責任的一種迴歸。因為在科學還沒有成為一個專業,科學家也沒有獨立成一個職業之前,科研和科普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在19世紀晚期,***西方***科學家們認識到了他們需要把自己的知識傳播給廣大公眾,同時也需要獲得廣大公眾的支援,他們欣然地利用那個時代的媒體渠道和公眾分享他們開展科學探索的故事。比如,在19世紀晚期的某一時期,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科學協會―美國科促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組織的所有成員不僅是傑出的研究人員,而且還是在當時的科普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或者多篇科普文章的作者。[6]隨著學科的分化和職業化的出現,科學家工作的範圍開始壓縮為科研領域,而對科研論文的新聞轉化變得不那麼受重視,甚至是被忽略了。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刊物或者科普期刊承接了科學家的“分內事”,他們根據科學新聞實踐來對科研論文加以“轉譯”,嫁接其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而一些科研人員所屬機構的科研管理部門***或者公共關係部門***也會協助科學家與媒體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促進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這種實踐建立在媒體對科研論文的報道有助於提升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社會影響力,進而增強其在未來科研方面獲得更多資源的作用之上。

  另外一方面,在科研與科普相對獨立的情況下,有關科學家沒有把科普作為自己的“分內事”的情況也存在著一些爭議,比如科普並沒有作為科學家和科研人員評價模組的組成部分,“科普只能偷著搞”,科學家不知道如何做科普等。而實際上,通過把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科研與科普的分化,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將科研與科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科學家承擔科普工作的一種體現形式,因而有必要繼續推動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工作和實踐。   4問題及建議

  通過文獻梳理,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論文都是圍繞著中國科協舉辦的“科技期刊媒體見面會”而撰寫的,這種有組織的行為有力地促進了科研論文的轉化,同時研究人員也提出了一些存在的問題,比如新聞時效滯後,參與期刊較少等。[5]大眾媒體記者對國內學術期刊關注不足以及科技期刊編輯新聞意識不強等。[7]

  而我們認為,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缺乏長效機制,我國並沒有類似於EurekAlert!系統或者Alpha 一Galileo系統以確保最新的科研論文能夠有效地轉化。持續了四年的“科技期刊媒體見面會”告一段路後,類似的轉化工作也出現了中斷,這一方面是因為機制不健全,另外一方面是科技期刊對新聞報道的重視不足,因而有必要採取措施繼續實施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工作。

  對此,可以仿效國外的相關措施,繼續啟動類似於“科技期刊媒體見面對”的活動,或者通過搭建平臺,促進科技期刊與媒體記者的溝通,形成科研論文轉化為新聞報道的有效渠道。在這方面,可以利用現有的模式,比如通過中國科協“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的平臺,不定期地舉辦科研論文釋出活動。

  此外,還應該提升媒體記者對科研論文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雖然國內的專業科學記者***即跑口記者***人數較多,但是大多數科學記者都沒有主動閱讀科研論文的習慣,因而一方面科技期刊要有意識地向科學記者推薦科研論文,另外一方面科學新聞機構也應該強化對科研論文的重視程度。

  最後,科學家和科研人員也應該把科研論文向新聞報道的轉化作為自己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和延伸,不進行傳播的研究是沒有完成的研究***Research not communicated is research not done***,因而為了使得研究成果惠及廣大公眾,有必要對科研論文的核心觀點進行大眾傳播。同時從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機制上來說,也應該納入科普的相關指標,讓科研人員更有積極性從事科普工作。

  參考文獻

  [1]Dominique Brossard and Dietram A. Scheufele. Science 339, 40 ***2013***.

  [2]任福君.中國公民科學素養報告***2***.科普出版社, 2011:47.

  [3]賈鶴鵬,等.溝通科技期刊與大眾傳媒:意義、方法與挑戰.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

  [4]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關於建立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制度的通知. 2007,1,9.

  [5]蘇青,高健,等. 構建最新科研成果大眾化傳播的有效機制――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實施情況評述. 科技導報,2008,26***21***: 21-25.

  [6]Massimiano Bucchi,Brian Trench,Handbook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U.S.A: Routledge,2008.

  [7]高健,陳新石,遊蘇寧.進行源於論文的科技新聞釋出是科技期刊的社會責任.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論文集:829-833.

國內新聞論文
關於新聞播報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關於新聞的論文
關於新聞法論文範文
關於哲學的論文範文
關於新年的英文手抄報精選
關於新年的英文手抄報
關於面試的論文_面試方面的論文2
關於證券的論文發表
關於職場的論文
關於電影的論文電子檔
關於藥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