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0日
  論文關鍵詞:通識教育 美術欣賞 課程設計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將通識教育的概念引入美術欣賞課程。筆者從課程內容與結構、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設計課程,結合文學、歷史、科學、本土文化等諸多相方面相關知識,運用個性化的教學形式、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力圖建立適應於高等學校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通識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於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學生具有一定廣度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人格與學識、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1]。20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識教育”一詞,並應用於高等教育。民國初年,留美歸來的梅貽琦先生接受了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他發表了《大學一解》,鮮明地提出“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通重於專”等觀點。他將這些理念結合中國實際努力探索並付諸實踐,應用於清華大學的教學改革,使得清華大學的人才培養在當時獨樹一幟[2]。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開設了通識教育類課程,通識教育的相關研究也成為教育界的一大熱點。 
  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術欣賞課程中,存在著兩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其二,過於強調專業知識的傳輸,不夠通識性,形成了目前美術欣賞課程的“藝術教育不藝術”、“通識教育不通識”的頑症[3]。基於此,我們必須努力構建起新的適應通識教育的美術欣賞教學模式,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評析過程中,促使學生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知覺和情趣。 
  那麼,如何在具體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計上貫徹通識教育理念?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目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指向針”——“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鑑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瞭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以此課程目標為依據,在美術欣賞課程設計中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課程內容與結構設計 
   
  美術發展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漫漫歷史長河中產生的每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一定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科技水平、經濟狀況以及現實生活緊密相關,也都一定受到當時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學等諸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中要把美術學科教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容聯絡起來,讓學生學會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賞美術、認識美術,從而更有效地推進美術教育通識化的程序。 
  1.結合文學把握藝術內涵 
  中國畫重寫意,對於意境美的理解尤為重要。特別是中國古代文人畫,強調詩書畫印的結合,講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家在繪畫時講求詩情畫意,我們在賞畫時也要學會從筆情墨趣中探尋“畫中有詩”的魅力。在課程學習前可以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問題,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考並在課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學習中國古代花鳥畫部分,可以讓學生思考五代花鳥畫為什麼會出現“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引導學生通過畫家身份、繪畫題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較。再如解釋宋、元以來中國花鳥畫盛行的原因,畫家們為什麼都喜歡選用梅、蘭、竹、菊四君子或鬆、竹、梅歲寒三友等題材進行創作,這些現象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畫家個人經歷以及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講到清代花鳥畫時,又可以讓學生分析為什麼八大山人筆下的魚、鳥都是孤伶伶的,且兩眼望青天,讓學生自己體會中國古代花鳥畫所採用的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象徵性、寓意性藝術手法,或抒發畫者高潔的情操,或傾訴自己不得志的處境,或是亡國之恨無處訴。理解了畫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畫中的內涵,從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畫”之所以能夠統領中國畫壇長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學性因素在西方美術中的表現也甚為突出。西方美術作品中有兩大重要的題材——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和基督教聖經故事。這兩大題材被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流派的美術家反覆表現,並展現出不同的藝術魅力,西方美術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獨特的燦爛。因此,瞭解神話和宗教故事,對於瞭解西方藝術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結合歷史理解藝術風格 
  本課程以作品賞析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談作品,應把作品鑑賞和技法研究置於美術史的發展脈絡和人文科學的整體關係中進行研究。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等時代因素密切相關,每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絕不可能僅是藝術家個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創新,必然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所在。如研究古希臘美術,若不瞭解希臘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臘民族的特點、社會歷史、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及作為“希臘藝術的土壤”——古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就無從欣賞和理解希臘藝術的本質特徵和精神,以及古希臘美術的成就何以對西方藝術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另外,在欣賞中國石窟藝術時,我們可以體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異的風貌,從魏晉時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豐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樸實自然之美,每一次藝術風格的流變無不體現出時代精神。要求學生從題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徵和審美趣味分析石窟藝術的時代變遷,引導學生剖析變革背後的歷史原因,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的把握、對民族藝術的讚歎和熱愛。 
  3.結合科學欣賞藝術作品 
  作為通識教育課程,課程內容必須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既要使非專業的學生掌握美術最基本的知識,又要使他們領會超越專業內容的通識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加強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作為工科院校開設的美術欣賞課程,最好的結合點就是從科學與美術的關係入手。 
  在眾多美術門類中,工藝美術、建築藝術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因而在這兩個專題的欣賞教學中,始終可以貫穿著美術與科學技術結合的主題。例如我們在欣賞現代建築藝術時,可以以“鳥巢”體育場、央視大樓、廣州歌劇院等享譽世界而又離我們很近的建築為例,引導學生了解到玻璃、鋼材等新建築材料在建築中的應用對現代建築形制發展的影響。另外,科學技術不僅影響到實用性的美術,它對西方油畫的形成、發展、演變也帶來了的巨大影響,例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對科學的探索促進了寫實技法的飛躍。教學中可以介紹學生所熟悉的藝術大師達芬奇,並著重介紹他在天文、地理、物理、軍事等多方面的不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讓學生在驚歎之餘瞭解達芬奇如何把科學研究的成果引入繪畫,運用透視學、藝用解剖學、明暗暈染法大大發展了油畫藝術。而到19世紀後期,打破寫實繪畫傳統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出現恰恰也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如光學理論的產生、照相等現代影象技術的發展等,這種變革也進一步導致西方美術由此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流派紛呈的現代藝術時代。 
  通過加強與學生自身知識的聯絡,不但能使學生活學活用,也有利於糾正部分同學中存在的“我又不當畫家,學美術沒有用”的模糊認識,培養他們對於美術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美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4.結合本土文化弘揚民族藝術 
  在教學內容中應充分開發民族的、民間的、本土的美術教育資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資源引入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識教育美術欣賞課程[5]。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各種民間美術、民間工藝、地方建築等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深厚傳統文化的藝術,例如在學習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專題時,要求學生課下搜尋嶺南四大園林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製作多媒體課件,並安排部分學生在課上和同學分享所掌握的知識並由此展開討論。而在中國工藝美術學習部分中,又安排學生課下蒐集一些自己家鄉的工藝美術資料,如廣繡、廣彩、石灣陶塑、潮洲木雕等。通過蒐集資料,讓學生更瞭解並熱愛自己家鄉的美術成就,從側面促進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二、課程教學形式與方法設計 
   
  在美術欣賞課程的教授過程中,筆者對學生提出知識點與興趣點相結合的學習概念,並著重於興趣點的學習。所謂興趣點的學習,就是不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作通史的精讀,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識點,對於學生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某一門類藝術或者某一藝術家等方面,則引導學生作深入細緻的瞭解、掌握與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自覺進入到興趣點學習方式中,這就要求教師的授課方式必須是學生所樂於接受的形式。通過實踐與探索,筆者提出教學形式個性化、課堂環境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等課程設計概念。 
  1. 教學形式個性化 
  一方面強調教師教學的個性化,除了要求教師個人的語言魅力與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給學生多種觀點與資訊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提出自己明確的觀點與感受與學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強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提倡學生對知識點提出疑問和進行評判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鼓勵學生髮散思維,跳出課程的範圍,提出一些其它相關領域的問題,適當引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觀點爭論,樹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與個人意志。 
  2.教學環境生活化 
  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教學訓練體系,除了第一課堂教學主體外,還必須有豐富、活潑的第二課堂活動。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實地考察、網路都可以作為教學、學習的一部分,是課堂教與學的一個重要補充與輔助。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課程教學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拓寬教育渠道。例如,可以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或者結合重大節日舉辦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充分發揮美術類社團的作用,為具有美術特長和興趣的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活動舞臺,促進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更緊密的聯絡。另外,還可以利用專題講座、網路、報刊、櫥窗、展板等宣傳陣地,強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薦典型、彰顯藝術價值,吸引大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6]。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切身體驗,獲得美的體驗、接受美的薰陶、傳播美的資訊、領略美的真諦,從而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藝術修養,形成內在的人文素質。 
  3.教學方法多樣化 
  教師對教材主要知識點的講授、教師個人科研成果與學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決的知識疑問與學生共同探討、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課件、專題片、影片片段、多媒體光碟***、實物展示、課前教師提問、課後學生髮問、課程中間隨時互動、走出課堂參觀博物館與畫廊、結合教師對各地博物館及文化遺址考察的圖片與個人感受講授知識。另外,還可根據課堂教學或實地考察佈置一些和課程進度相關的小選題供學生課下查閱文獻資料、準備教案,課堂上安排少量時間讓學生登臺試講,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讓學生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嚐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等等。通過登臺講述,可以增進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通過互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知識的交流,教師也可從中發掘學生的潛能並得到不少的啟示。 
   
  三、結 語 
   
  綜上所述,高校通識美術欣賞課程的設計應該以塑造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宗旨進行探索,更加註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個性發展,幫助學生提高欣賞水平、拓展藝術思維、挖掘藝術潛能,並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教學體制、適應教育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要加強與課程相關的通識教材建設、多媒體課件等相關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構建起適應通識教育體系的美術欣賞課程。 
   
  參考文獻: 
  [1]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節[J].讀書,2006,***4***:3-12. 
  [2]徐冬青. 關於大學推進通識教育的思考[J].復旦教育論壇,2007,***5***:44-48. 
  [3]劉永濤.建立學習型社會與公共藝術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4]李硯祖.素質教育與藝術教育[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13-15. 
  [5]申希恩.“美術欣賞教育”和“高校美術教育”的聯絡及作用[M].美與時代,2003,***10***:46-47. 
  [6]辛琳琳.普通高校公共美術欣賞課程的構建[J].今日科苑,2007,***12***:188-189. 

高考美術突擊培訓對高等美術教育的影響
探析美術欣賞課中的德育教育
相關知識
淺議通識教育體系中的美術欣賞課程設計
淺議案例教學法在高師美術理論課程中的運用研究
淺談通識教育的論文
探析美術欣賞課中的德育教育
美術鑑賞課程教學的建議是什麼
美術鑑賞課程的任務及教學內容有哪些
美術鑑賞課程的任務及教學內容有哪些
淺析對我國大學實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思考
通識教育心得體會範文
構建校園安全教育體系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