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哲學類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哲學是定性、邏輯地認識宇宙整體變化規律的學問,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哲學家柏拉圖眼中的詩歌

  一、柏拉圖的哲學之路

  柏拉圖前427―前347是古希臘先哲之一,師從蘇格拉底,其畢生都在努力建立一套能治理理想城邦的成熟哲學思想體系。他出生於雅典民主時代末期的一個貴族之家,青年時代的他經歷了雅典的戰敗及民主黃金時代的結束。隨後,柏拉圖又經歷了三十僭主的殘酷統治時期,這三十人都是平時高談美德的有學志士,這使他明白了儘管擁有才智和道德也未必能清醒正直地將健全的政治見識變為現實。而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被冠上“毒害青年罪”而冤死這一事情更是深深影響了柏拉圖之後的人生道路。他曾說:“雖然我曾經滿腔熱誠的希望參加政治生涯,但這些混亂的政治現實卻使我暈頭轉向。”他放棄了積極投身政治的熱忱,轉而進入哲學的研究中。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他構建理想城邦的心願,他在接下來十二年遊歷歐洲各國,學習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最後回到雅典建立學園。學園的創立是柏拉圖一生最重要的功績。當時希脂以及周圍各國最有才華的青年受它的吸引,聚集在柏拉圖周圍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討論,為後來西方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原創性的思想。

  二、從模仿說看詩中是否包含真理

  柏拉圖在分析個人的正義時,提到心靈結構的三個組成部分:理性、慾望和激情。這三者在一個人自身內各司其職,那麼這個人就是正義的,即在做他本分的事情。而理性無疑在三者中起領導作用,並與激情協同作用,領導慾望,以免它會因為肉體的快樂而變大變強不再恪守本分,“企圖去控制支配那些它所不應該控制支配的部分,從而毀了人的整個生命” [1]98。因為“心靈的理性部分才是心靈最善的部分,而當人們處理數字、計量等問題,就是心靈的這個部分在進行工作” [1]355。理想國的建立是要依靠理性力量的主導,詩歌作為文化藝術的重要部分對人心的影響是頗為深刻的,詩歌能否存在於理想國中就取決於詩歌對理想國的教育是否有益處,歸根結底就是探討詩人創作時是否憑藉理性的力量,詩歌中是否包含真理。

  為了解釋詩歌和詩人的存在對理想國究竟有無益處,柏拉圖在第十卷中舉了床這個簡單的例子來揭示他的文藝模仿說。他認為詩人和畫家一樣是模仿者,與理念隔了兩層,他們“除了模仿技巧以外一無所知”, “能以語詞為手段出色地描繪各種技術”,而聽眾“由於和他一樣對這些事情一無所知,只知道通過詞語認識事物,因而總是認為他描繪得再好沒有了” 。詩人只是像魔術師變戲法一樣利用了人們心靈中時常有的對錶面現象的混淆及感性的成分。柏拉圖對藝術創作中的模仿並不認同,這樣的過程讓詩歌和真理相隔甚遠。“詩人的創作是真實性很低的;因為像畫家一樣,他的創作是和心靈的低賤部分打交道”。因此柏拉圖認為完全會有理由拒絕讓詩人進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因為他的作用在於激勵、培育和加強心靈的低賤部分毀壞理性部分。

  三、文藝的社會功用分析詩歌和哲學能否結合

  由於生長環境和家庭背景,柏拉圖博覽群書,諳熟詩歌和戲劇的美和力量,本身也熱愛詩歌創作,他讚頌荷馬是“第一位教師和所有這些美的悲劇之物的首領”[1]362。詩人的詩是美的,因此希臘人對其推崇備至,這是傳統權威建立的基礎。但柏拉圖更加強調的是“不能讓美傷害了真,不能因為詩的美就認為詩中包含真理” [3]41。

  首先,柏拉圖自身創作時也充分發揮了詩歌的故事性和感染力,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文學風采。柏拉圖自己也提出“要用故事來教育孩子”。而在柏拉圖的著述裡,“故事”常常是“詩”的同義語。就連他的對話錄本身也是用形象的故事講述抽象的道理。這裡也展現了柏拉圖詩人的一面,“柏拉圖的哲學對話,用詩的方式展示了哲學生活本身。在他無形的戲劇舞臺上哲人蘇格拉底是一個主角英雄,蘇格拉底通過沉思和言談在其生死中踐行的哲學生活” [12]89。而且一直以來,詩歌和音樂就是青少年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城邦的管理者不能對哲學一無所知;同樣,合格的公民不能對詩樂置若罔聞” 。

  其次,理性審查詩歌作品是比起完全驅逐詩歌來得更為實際的做法,這需要在哲學家“自己內心深處守護自身心靈城邦的秩序”。經過篩選的詩歌如諸神的頌詩或者好人的讚美歌,柏拉圖認為不僅包含豐富的知識內涵,除了給人愉悅以外,還使人增長知識,開闊心胸,使人熱愛生活。在這樣管理得當的情況下,優秀的詩歌作品就可以在城邦建設中佔有一席之地。詩歌的感染力和充滿希望的力量會給城邦的公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純粹的理性固然是引導一個人生活、引導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主導力量,但人的心靈始終包含感性因素,拋棄這個部分是不能讓一個人正常生活,也不能讓一個國家正常執行的,因為這如同否定了人的本質。“拋卻詩也將導致巨大的損失,人們將因此喪失一種與人的本質密不可分的理解和生活的框架,日常生活如果脫離了習俗的規範和一貫性很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結果”。

  作為哲學家的柏拉圖認為“詩的首要任務不是拘泥於這種或那種形式,而是教育民眾,尤其是兒童,使之成為具有高度政治意識和穩妥的道德觀念的自由人” ,他從詩的社會功用性角度將詩歌從被完全驅逐的邊緣拉了回來,這也反映了哲學家柏拉圖內心深處的詩人本色。正是有這樣的特質存在,柏拉圖才能清醒地認識到詩歌的對城邦建設的意義所在,讓哲學和詩歌二者有機結合比完全否定詩歌對國家的管理來說更為實際且長遠。

  四、總結

  柏拉圖是個具有詩人氣質的哲學家。作為理想城邦的構建者,他不得不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對詩歌進行理性審判,他的文藝“模仿說”使他得出了詩人必須被逐出理想國的結論,但是柏拉圖的思想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總是在不斷思考和探索中將自己的理念不斷改進更新,因此,深深熱愛詩歌的柏拉圖最後又得出了一個詩歌的篩選審查制度以求達到詩歌和哲學的平衡,他希望詩歌的魅力能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激發城邦的公民內心深處的真善美,讓他們用開闊的心胸生活,這樣藝術也可以充分發揮其社會責任,在公民的生活框架中找到其理性的位置。比起簡單地對詩歌的全面否定,哲學家們更可以通過不斷在為詩歌和哲學尋找平衡的過程中達到心靈的自我改進和淨化提升。

  篇2

  淺析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哲學基礎及方法論

  一、“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

  “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是立足全域性視野和戰略眼光,通過對問題導向和科學思維的堅持,對人民期待和中國全域性的迴應與把握,是從中國實際和中國難題出發對中國自信的堅定與對中國經驗的總結所提出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近40年中,從小康之家逐步過渡到小康社會,同時經歷了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探索到全面建成小康的過程,且這一過程仍然在延續,一步步地踏實地邁向新的征途。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提出,更是從國家戰略上確定了中國人民對安定幸福生活千百年來的期待。為了使目標能夠更快地實現,我們黨立足當前國情與黨一直以來所堅定的理論基礎,提出了對改革全面深化、對依法治國全面推進、對黨全面從嚴治理的戰略舉措,這一承上啟下的戰略佈局,是由一個戰略目標與三大戰略舉措所構成的,是全面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

  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哲學基礎及方法論

  一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展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通過對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的深刻把握,並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由此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一戰略佈局並非僅僅生髮於理論家的書齋中,而是根植於中國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出發點為我國現實的社會存在,從根本上來說該戰略佈局的展開以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為生成點,出發於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總和這一基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和形成,代表著醞釀這一戰略思想的歷史條件已經完全形成,是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產物。這些社會中切實存在的亟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提出的初衷,也正是如此,“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刻地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哲學思想,與現實的社會存在完全契合,決定了其具有重要戰略指引地位。

  二堅持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展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堅持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成為“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基礎與方法論。中國共產黨在戰略佈局中對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態度堅決地堅持,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要依靠發展,強調深化全面改革的基礎便在於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對於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明確表示將會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同時認識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以全面從嚴治黨為基本的政治保證。“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從這一點來說,將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都貫穿在發展這一焦點中,對於生產力標準的理解和運用均十分準確,尤其在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適應性上具有有效的推動力,從而促進物的不斷豐富,與此同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其能夠統一結合起來。對於“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來說,其顯而易見的核心為發展,由此可見其全面地踐行了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這一哲學基礎與方法論。

  三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展開“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黨性和人民性是統一的,即黨的事業與人民的事業密不可分,立足這一基礎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落腳點便在於促進黨的事業、人民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三者共同的實現。從歷史創造過程來看,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人的發展,其二為社會進步;人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而社會的進步又會對更多的條件進行創造,使人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再次促進社會的進步。在我國前途命運的締造力量中,從古至今一直以人民為根本力量。

  在中國共產黨的各種信條中,從始至終堅持人民路線,實踐也證明了這一路線的成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由此改寫。只有與人們緊緊依靠在一起,歷史偉業的根基才會牢靠,才能真正創造出繁榮、發展和富強的中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僅是“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出發點,也是其落腳點,基於這一哲學基礎與方法論下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始終堅持將百姓作為中心,是人民群眾強烈願望的反映。“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所前進的每一步,都是為了促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更多地條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如此,“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才能將泱泱大國十幾億人口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凝聚磅礴力量穩步向前。

  對於所有的理論來說,用於實踐之中並給予實踐指導意義是其主要目的。在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哲學基礎與方法論的解讀下,我們對“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科學的內涵與完整的理論體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四個全面”的生命力與社會價值能否真正實現,仍然需要實踐的檢驗,從實踐中不斷改進,將會促使“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過渡到第二次飛躍,推動我國民族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

 

關於哲學的小論文
關於政治哲學的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哲學類的論文
社會哲學類的論文
有關哲學方面論文寫作
教育哲學類的論文
有關保險類的論文
哲學類的論文
西方哲學類的論文
有關哲學類的語句
有關哲學類論文
關於醫學類的論文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