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的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摘要: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也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在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程序中,鄧小平尊重群眾、尊重實踐,形成了中國化的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關鍵詞:鄧小平;實踐觀;中國化
  鄧小平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結合中國具體的歷史地實際,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形成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一、重新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地位
      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以思想解放為先導,從解決思想路線入手,進而解決政治路線問題,大討論主題的轉變與深化,完全是鄧小平一手推動的。 鄧小平說:“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關鍵還是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政治問題,是思想問題,也是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現實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是毛主席經常講的。毛主席總是提倡要開動腦筋,開動機器。林彪、‘四人幫’把我們的思想搞僵化了。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實現四個現代化。”  “總之,實事求是,開動腦筋,要來一個革命。怎麼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是個大問題。‘兩個凡是’不是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這樣搞下去,要損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這四個字。我們現在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多條件,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沒有,現在有了。中央如果不根據現在的條件思考問題,下決心,很多問題就提不出來,解決不了。毛澤東同志在世的時候,我們也想擴大中外經濟技術交流,包括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貿易關係,甚至引進外資、合資經營等等。但那時候沒有條件,人家封鎖我們。馬克思主義要發展嘛!毛澤東思想也要發展嘛!所謂理論要通過實踐來檢驗這樣的問題還要引起爭論,可見思想僵化。”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慢,那就沒有優越性,這是最大的政治,這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生產力總是需要發展的。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能夠忍耐多久,我們要注意這個話。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從支援胡耀邦組織的文章,到不失時機地發動全黨全國範圍的大討論;從端正思想路線,批評“兩個凡是”到倡導思想解放,解決政治路線問題,再到實行全面撥亂反正,徹底否定“”,科學評價毛澤東,鄧小平發動和領導的這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真是運籌帷幄、大氣磅礴、高屋建瓴、精彩紛呈。可以說,這是鄧小平自領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後,指揮的最漂亮的一個戰役。這場戰役下來,鄧小平領導我們黨成功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他也因此成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而領導大討論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胡耀邦,也因其卓越貢獻走上了黨中央領導崗位。
  通過真理標準的討論,確立了實踐的權威,弘揚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革命批判精神,真正發揮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只有把社會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和真理的標準,才能不斷開闢認識真理的道路,確立實踐的權威與發揮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和當代世界的特點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子,才能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0多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正是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我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了思想準備,從而調動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堅持不搞爭論,拿事實說話,實踐第一
    “不搞爭論 ,拿事實說話”是鄧小平哲學思想的一大特色。爭論與“不爭論”是鄧小平同志根據不同條件、針對不同問題性質 ,審時度勢做出的一種策略選擇 ,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快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真難滅,是假易除,實踐總是有力地證明著真理而從來沒有讓真理失望過,不搞爭論就是相信真理,尊重實踐,也是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現。
  “不搞爭論”爭取了主動對於改革開放中的不同意見不搞爭論,允許觀望,並不等於無所作為,不去做說服工作,恰恰相反,是要集中精力有所作為,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讓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作出最有權威的裁決和證明。成功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機遇,講求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結合,而這樣的機遇都是來之不易多時難逢的,如不迎面抓住充分利用就會稍縱即逝,甚至一去不復返,再想彌補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永無可能。人的時間和精力總是有限的,是一種最寶貴的稀缺資源。從這種意義上講,“說”與“做”有著內在矛盾,二者不可兼得,難以兩全。 “不搞爭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鄧小平同志“不搞爭論”的理論和實踐,已經為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證明是英明正確的。“不搞爭論”,使我們贏得了機遇,贏得了時間,贏得了主動,贏得了團結,贏得了成功。鄧小平同志是最具原則性但又最具靈活性的革命家,是最為堅毅果斷但又最為溫和寬巨集的政治家,是最有主見但又最能理解和說服不同意見的思想家,是最富創新冒險精神但又最為穩健一貫的改革家。在中華民族最為偉大深刻的變革時期,正是堅持不搞爭論才使人們的認識趨於一致;正是對不同意見的耐心等待加速了改革的程序;正是大膽試驗,允許失誤避免了大的失誤;正是對改革開放政策堅持不變,才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每隔幾年就上一個新臺階。社會主義中國這些年威勢大振的根本原因在於“不搞爭論”“自己不亂”。鄧小平同志科學地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徹底擯棄和改變了傳統做法。相互理解,求同存異,服從實踐,和睦相處,齊心協力,共同高揚和發展真理,平穩地實現最為深刻的變革。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對小平同志關於“不搞爭論”的發明是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人民智慧的昇華,不僅自身是真理,而且為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開闢通向真理的道路!
      鄧小平反覆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不僅堅持了這一觀點,而且創造性地提出了“不搞爭論”的思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生活中經常產生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人們在一開始的認識往往不能達成一致,甚至引發爭論。對此,鄧小平主張在實踐中“放兩年再看”,最後“拿事實來說話”。他有一個著名的論斷:“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這句話包含的哲學意蘊豐富而深邃。鄧小平不搞爭論的創新,緣於他真正掌握了實踐的精髓。他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重新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三、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提出“貓論”和“摸論”  
  有人說,小平理論概而言之有兩個基本點: 一曰“貓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二曰“摸論”:摸著石頭過河。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試想,如果我們把那個“老鼠”定義為這“三個有利於”,上述論述背後的精神,不就很有點“貓論”的味道嗎?實踐第一的觀點和方法像一根紅線貫穿在鄧小平理論之中,是鄧小平觀察、分析和解決同題的一個基本方法。“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論和“摸著石頭過河”論,生動地體現了這一觀點和方法。我們應該把“貓論”和“摸論”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放在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中去理解它們的含義。它們對於我們思考問題、開展各項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貓論”生動親切,寓意深刻,是鄧小平在尋覓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之路,在與“左”的或“右”的傾向艱苦鬥爭情況下提出的。“貓論”所倡導的正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貓論”所體現的正是堅持實踐標準的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認為這些成就是各種力量結成的一個合力的總結果,那麼,“摸著石頭過河”肯定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分力。 試想:假如我們在79年的時候,放開去爭論“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是否符合經典理論、是否符合這個符合那個,卻不去先大膽地闖一下----推行這種政策----那麼,我們也許可以肯定三點:第一,這種爭論至今未果;第二,後來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帶來的成就便不會取得;第三,就不會有哪些成就所帶來的社會條件之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卻又會反過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等思想觀念。 如若沒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互動,而且,這個互動還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軌道上展開的,新世紀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呢? 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從摸著石頭過河,到膽子要大一些。鄧小平對廣東的殷切之情體現在字裡行間。當時小平鼓勵深圳的同志,對閒言碎語不要怕,要大膽地闖,大膽地試,做事情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都不敢說這個話。搞改革開放,沒有一點闖勁不行。他說:搞改革開放,辦經濟特區,一開始就有人反對。要允許看嘛!現在已經不是允許看的問題了,而是要大膽地闖。鄧小平說,現在建設中國式的社會主義,經驗一天比一天豐富;在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中,不搞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  
  
  四、創造性的提出“生產力標準”和“三個有利於”標準 
  三個有利於標準指“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鄧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個有利於標準的第一條,是從發展生產力的高度,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這既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一基本原理的重大貢獻;三個有利於標準的第二條,是從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應該得到不斷增強的高度,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這既是從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高度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與發展,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大貢獻;三個有利於標準的第三條,是從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指出了社會主義人民性的本質特徵,因此,我們一切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個有利於標準,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是從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綜合高度,言簡意賅地指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核心,是生產力標準。
   “三個有利於”標準集中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第一,“三個有利於”凝結著唯物史觀的精華。唯物史觀看待社會歷史的基本理論框架是生產觀點以及社會基本矛盾學說。這為我們正確認識、評價和改造社會提供了一個根本方法,即生產力標準,也就是把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評價其他一切社會現象(主要指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社會活動)優劣的最高尺度。“三個有利於”把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置於第一位,體現了這個基本思想。同時,“三個有利於”標準又提出了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兩條內容,這是對生產力標準的重要擴充套件。第二,“三個有利於”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三個有利於”標準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的根本規律,又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價值取向,凝聚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精華,代表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即以實踐(首先是物質生產)為基礎的真理和價值的統一(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以及現實和理想的統一。第三,“三個有利於”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鄧小平理論包含豐富的內容,例如,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等等。所有這一切理論,都是以“三個有利於”為指導的,即都是從生產力狀況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出發,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快的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總之,“三個有利於”標準是鄧小平和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評價一切重大問題的根本指南,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真諦,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73. 
  【2】《關於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鄧小平是發動者與領導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 龍平平
  【3】《論鄧小平“不搞爭論”偉大發明的哲學意義》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 張廣照

淺談中國傳統德性思想析論
物質的力量是如何從思想轉變來的
相關知識
論鄧小平的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
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
什麼是辯證唯物主義
哲學辯證唯物主義
高三政治哲學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知識點總結
高二政治辯證唯物論與唯物辯證法的區別與聯絡
高二政治生活與哲學關於辯證唯物論的複習資料
鄧小平的愛國名言
關於鄧小平的作文範文
考研政治辯證唯物論有哪些複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