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複習課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不管是教學還是學習一門學科的時候,只有不斷的反思自己,才能做得更好。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中學政治教學課堂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更是新課程改革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儲存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是中學政治教師實現新課程改革任務的必由之路。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徹底打破封閉、單項、機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來。

  第一,要結合政治新教材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分析現實社會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於將當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政熱點與書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相結合起來。如,學習“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一框教學內容時,通過分析汽車價格變動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要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面對不斷下降的汽車價格,必須採取必要的措施;而對於家庭來說,隨著汽車價格的不斷下降,購買汽車也納入了生活消費的內容。這樣,學生才會對政治課感興趣,接受所學的政治理論觀點,從而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

  第二,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特別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動起來。比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談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讓大家一起討論研究問題之所在,並從課本中尋找解決的辦法。例如,作為當代中學生,在金錢面前應當作出怎樣的選擇?學生中存在很多看法,教師可採取自主學習、綜合探究等活動,一方面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反映學生對金錢的思想狀況;另一方面要發揮教師的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在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價值判斷的同時,為學生提供鮮明的基本價值標準,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學習。

  第三,政治教師還要結合新課程的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除常規方法外,還要求教師儘快掌握體現時代性特徵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並運於教學過程之中。而這一點在政治課教學中體現更為明顯、要求更為迫切。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如,學習“公司的經營”這一內容時,先用多媒體展示海爾集團的經營狀況,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達到對學生有效地實施教學的目的。

  第四,新課改的政治教學必須將群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內容和事例的設定很強調體現學生的個性差異性,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生活經歷、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多側面、多樣化的個別教育,以此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政治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通過群體教育個人,給學生以溫暖和信心,使集體成員間互相激勵,促進個人的進步。在學習“消費”內容時,我以轎車消費為例進行教學,家庭經濟狀況不同的學生對這個例子的反映明顯不同,此時,我就及時引導他們瞭解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怎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等知識。

  作為高中政治教師,尤其是高一年級使用著新教材的政治教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除了要轉變政治課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在政治教學中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新課程改革對教學的定義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新課程改革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意味著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真正把教學看作是師生共渡的生命歷程,共創的美好體驗,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篇二:

  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反思

  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弊端,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政治教師,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新標準的試行為我們解決這一弊端提供了機遇。可當我們冷靜、仔細地觀察作為培養人的主陣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課教學時,發現存在著如下兩種情形:一是在各類公開課、優質課、評比課中存在著以追求吸引和滿足學生感官刺激為目標的教學傾向,還美其名曰為“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二是在日常教學課堂中存在著以各類考試分數為目標的教學追求,瀰漫著一心提高考試技能的濃厚氣氛。這些值得提醒廣大一線教師。

  一、“吹氣球式”課堂教學

  在許多常規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教師大多數時候只採用講授為主的單一形式傳授知識和解題技能,學生得到的是暫時性的知識擴充和解題技能的提升,等到考試過後大部分還給了教師。我們稱之為“吹氣球式”課堂教學,即學生如同“氣球”,在學習期間,教師不斷地對著“氣球”吹氣,吹到一定程度後,放手讓其衝出去,即參加各類考試;不論衝得遠還是近——考上或考不上,衝完後,氣球中的氣也就洩完了,學生腦中仍空空如也。這是完全背離新課程理念的。

  這些教師一般採用這樣的講解策略:首先檢查學生過去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然後呈現新的內容,並使用大量的時間予以講解;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以鞏固新的學習內容;最後佈置較多的作業來強化訓練,提升學習效果。

  我們都知道,在不同的課型下存在著因採取不同教學策略而產生不同教學效果,但就此就認為策略和效果之間存在著機械的一一對應關係,則是一種簡單化思維。一位優秀的教師面對日益豐富、充滿靈性的課堂教育教學實踐,必須在課堂教學策略上樹立“棄佳求適”觀念。換句話說,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面對眾多的教學策略,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要相信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應該針對不同教學內容,依據教學設施、自身及學生特點加以分析、選擇,經過長期的實踐與思考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操作時,筆者以為堅持以下做法很有必要:1.教學策略要與教師的教學風格相對應。不同風格的教師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對同一教學目標也會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只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策略才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既讓教師自身得到成長,也使學生得到發展,以杜絕“東施效顰”的不良現象。2.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匹配。這裡的相匹配主要指教師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對學生來說不很熟悉,帶有一定的不適應性和挑戰性。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戰勝不適應性和挑戰性以顯示自己能力的渴望,滿足自己的成功欲,從而得到發展。3.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天性相符合。人的天性一般而論主要涉及人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語言交流及價值觀等。不同的教學策略所提供的環境會對學生上述天性的發揮產生不同的影響,既可能使學生原有的天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也有可能使良好天性潛能受到壓制甚至被扼殺。所以不論是發現策略還是講解策略,對不同的學生和教師而言,都存在著合理性,只要應用得當都能成為最佳的教學策略,不必強硬搭配。

  我們經常看到教師採用如下課堂教學程式:教師先丟擲帶有爭議或有新意的問題引發學生好奇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等活動;在討論期間教師關注學生的具體反應,適時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是否達到要求;最後設定情境,為學生將新學到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提供機會。很明顯,上述課堂教學活動反映出教師的課堂教學以發現教學策略為主,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構想。

  二、“洋蔥式”課堂教學

  在各類公開課、比賽課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教師採用非常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極力營造熱鬧的教學氛圍,以此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進而爭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實際教學效果和主觀期望並不一致,學生得到的可能多為頭腦中的快樂體驗。我們把他稱之為“洋蔥式”課堂教學,即如果我們將教師的教學形式一層一層剝去,始終不會出現有價值的“核心”。換句話說,只見各種形式的輪流上場表演,不見真實的教育教學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利於學生迅速進入課堂教學的主體角色,但如果營造氛圍只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就會形成放任自流,一盤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我們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作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並加以制止。因此,氛圍的營造要堅持適度原則,我們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卻不能把自己等同於學生,這樣才能課堂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師們能夠腳踏實地地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創新嘗試。有些老師認為教科書厚、教學內容太多,而課標規定的課時太少,實際上這有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師仍逐頁逐句照搬教科書,加上一開始試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科書時,擔心高考,不少老師“舊鞋”之外套“新鞋”。我們高中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勇於做政治教學改革的實踐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學會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篇三:

  近日,我上了一節高三政治一輪複習公開課,課後,同事們對課堂進行了中肯的點評,於我而言頗有收穫,感觸甚多。期間,大家討論得最熱烈的一個話題便是,高三複習課到底該怎麼上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課堂複習效率,以更好地達到複習目標呢?很多跟學生一同備戰在高考一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那就是高三的一年老師教得很辛苦,學生也學得很痛苦。於是如何讓複習課堂更加有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儘可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吸收最多的知識,減輕學生複習過程中的麻木和疲憊感就顯得尤為重要。但並非每個教師***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對此進行過深刻的思考,更何況,如何提高高三複習課的效率問題本就是一個與時代同行的話題,這就更需要我們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思考,適時摒棄一些傳統過時的複習模式,更多關注學生,關注課堂。

  經過多番的交流、學習與思考,並結合本校高三學生的特徵與教學實際,關於如何提高高三政治一輪複習課的課堂效率,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高三政治第一輪複習課以往普遍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在我的課堂上或多或少也存在***

  1、課堂滿堂灌輸,忽視學生。教師自己既要梳理知識,又要對知識進行查缺補漏,還要聯絡時政熱點,整堂課資訊量很大,幾乎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很被動地接受,課堂上沒有安排學生消化的時間,更沒有安排相關知識解題能力的訓練,把知識消化都留在課外,這樣容易導致學生課堂上感到疲憊,課後苦不堪言,複習負擔很重。

  2、教學重點不突出、效率低下。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情況不熟悉,不瞭解學生需要什麼、欠缺什麼、有哪些薄弱環節,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設計進行教學,對學生缺少關注;甚至有些課堂知識重點不突出,複習課內容乾癟,不生動,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缺乏政治學科學習的興趣,使得教學效率低下。

  3、缺乏能力培養。在一輪複習中側重於講知識點,忽視對學生進行各類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更沒有注意規範學生答題,這樣即便學生對知識很熟悉、很理解,但面對題目仍然不會做或不能很好很快的完成。

  二、我校高三學生的學情

  通過分析我校高三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在複習和考試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表現:1、學科知識儲備不足、基礎不牢;2、名詞術語使用不當,表述不準;3、材料題中資訊獲取能力差,資訊獲取不全,提煉不夠;4、對題目設問用意解讀不明,思路不清;5、綜合運用能力不強,從而導致跑題、分數不高;等等。

  三、提高高三政治第一輪複習課堂實效性的一些想法

  高考注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圍繞高考考查的核心,我們的課堂應該要注重從以下方面開展和推進:

  ***1***課堂上教師要做到“六講”

  高三政治一輪複習,是鞏固基礎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故而一定離不開教師的講,但是講什麼,怎麼講,就是學問了。這就要求教師要時刻做到用考綱引領高三教學,清楚、透徹地理解和掌握《考綱說明》中規定的每個必考的知識點,以及對它的基本要求,使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達到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做到:

  第一、要講清目標。可在授課前,可先向學生印發複習提綱之類的複習資料***主要包括知識點、重點、難點和熱點四個部分***。其次針對提綱,從識記、理解、運用和綜合等方面作簡要說明。這樣,學生在聽課時,就能做到心中有數,知道聽什麼,記什麼,哪些應該瞭解,哪些應該重點掌握。

  第二、要講準重點。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集中精力和時間講準重點,解決主要矛盾,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主次顛倒。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要講透難點。在教學中,要善於發現難點,攻克難點,講透講懂。哪怕是花一節課的時間去講透一個問題,也是值得的!想辦法用形象的比喻或具體的事例讓學生去弄懂對他們來說很深奧很抽象的理論。

  第四、要講明疑點。講明疑點貴在講清疑因,學生明確了疑因,疑點便迎刃而解。在講解中,可採取“設疑、質疑、釋疑”的程式和方法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第五、要講出知識規律。這裡的“規律”,一是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由於每節課涉及到的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聯絡、縱橫交錯的。因此在複習中要注意將知識重新組合、歸納,使之形成網路系統,並將這些規律性的東西交給學生。二是解題的一般方法與技巧。

  第六、要講活時政熱點。隨著高考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靈活性試題日漸增多,考試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生活能力,所以,政治學科的學習必須要滲透熱點,聯絡實際。

  ***2***課堂上學生要做到一讀,二聽,三記,四練

  首先,學生要細讀教材。在課堂上,每講一個新的知識點之前,可給若干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細讀教材,一方面通過細讀,力爭全面瞭解教材,不留遺漏;另一方面,通過閱讀環節,可緩解學生一味被動接受教師課堂知識傳授的緊張度,避免精神上的疲憊所導致的學習效果不佳,進而使得課堂學習效率大打折扣。

  其次,學生課堂要認真聽講。教師的課堂講授不僅會對教材知識進行梳理,還會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甚至運用教材知識分析時政熱點,所以學生是否認真聽講,會直接影響對知識點的準確把握和對社會熱點的深入理解。

  再次,學生要熟記知識點。在熟讀、細讀教材的基礎上,要認真記憶知識點,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對於學生來說,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記憶。記憶知識點時要遵循先巨集觀後微觀,也即先體系後要點的邏輯順序。這樣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可以很便捷地從體系中提取所需,可以有效地避免“按題猜點”,從而提高準確率和效率。另外,記憶知識點時還要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機械記憶。也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學生的課堂知識記憶只能是巨集觀記憶或者是體系記憶。

  最後,學生要加強習題訓練。讀和記是為了練,只有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才能鞏固知識,提高能力。一輪複習課堂上的習題訓練要注重解答方法與技巧的傳授,注意思路的點撥和引導。做到每個知識點儘可能安排一道典型例題給學生講解,要求學生舉一反三的進行練習。如措施類主觀題,可把經濟學中關於怎麼做的知識點整理出來,再結合講解措施類主觀題的解題方法——從主體找措施,從教材找措施,從問題的反面找措施,從材料找措施,從黨的方針政策、時政熱點等方面找措施。還有原因類、意義類,也是運用同樣的方法。如果課堂時間充裕,也可讓學生自我介紹學習和做題的經驗,因為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更能讓同齡的孩子們找到共鳴,相互吸取優秀的學習方法,這樣就在一輪複習中把知識和能力相結合,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併為後面的二輪三輪複習做好準備。

  以上即是我這次公開課的一些體會和反思,也許還有很多不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繼續不斷的思考、大膽嘗試和總結反思。總之,在高三政治的複習中,第一輪複習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是一個考驗教師和學生的毅力的過程,所以,想辦法讓這個漫長又枯燥的一輪複習課堂更加有效,對於整個政治高考備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成人高考備考方法
高中政治非選擇題文化生活
相關知識
高中政治複習課反思
高中政治複習知識點
高中政治複習必備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高中政治複習提綱有哪些
高中政治複習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初中政治複習課教學方法
從高考視角看如何進行高中政治複習
高中政治總結與反思
高中政治總結與反思
高三政治複習反思彙總